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探秘中国权力中心 —— 中南海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探秘中国权力中心——中南海

  撰文:乔梁

  【导读】慈禧从避暑山庄走上政治舞台;圆明园的一把火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修建颐和园导致了后来的甲午惨败——皇家园林总是如此命运多舛。而中南海的满腹喜忧显然要多得多。它是中国最具生命力的一组建筑,一直与近当代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现在一直把北海和中南海当作两个地名,而其实它们本是一体的,连在一起被称作“太液池”,也叫西苑、西海子,“液池只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这是乾隆对太液池的描述。

  中南海也许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家园林,三海的修建最初始于辽、金时期,从金世宗起就开始在现在的北海、中海一带开挖改造、营建离宫——太宁宫。

  1900年的翔鸾殿建于南海的瀛台上,此处还建有涵元殿等。1908年,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软禁并死在瀛台的涵元殿。瀛台是建于南海中的一座小岛,岛上建筑包括涵元殿、绮思楼、翔鸾阁、香扆殿等。

  同时开挖“海子”,扩充“瑶屿”,并沿湖建造宫殿。到元代时,从忽必烈开始大规模地扩建,西苑也成为元代皇宫的一部分。三海建筑群的最终定型始于明初,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将燕王府设在太液池畔,迁都北京后,在原来元皇宫的东侧新建皇宫,于是整个西苑就变成了明皇宫的行宫。

  慈禧画像

  就在明皇宫基本建成的同时,即明永乐十八年,南海开凿和西苑扩建工程也在这个时期完工。而开凿南海所挖出的土,也堆筑了一座四周环水的小岛——瀛台。三海格局就在这时基本形成了。

  北海、中海、南海是由地上的两座桥分隔而成的,金鳌玉蝀桥以北为北海,蜈蚣桥之南为南海,两桥之中间为中海。

  光绪皇帝为择日恭迎慈禧皇太后“驻跸西苑”的上谕,西苑即中南海。

  清乾隆年间,南海附近以及中海东岸地区,新修了大量的宫殿楼阁,从而在总体上完成了中南海的主要建筑,奠定了中南海园林整个格局的基础。

  清代吴长元所著《宸垣识略》载:“太液池:池在西苑中,……瀛台在其南,五龙亭在其北,蕉园、紫光阁东西对峙。夹岸榆柳古槐,多数百年物,禁中人呼瀛台为南海,蕉园为中海,五龙亭为北海。”这个格局一直沿用至今。

  从后花园到政治中心

  康熙帝在夏天时会移驻瀛台,在瀛台“悬设罱网”,以待诸臣游钓。除此之外,康熙帝还在这里演耕种稻,阅武校射,处理政务。

  清朝入关前,满族人原生活于冰天雪地的世界,入关后,对于冰雪的情结一直未改。在清代,冰上体育运动被冠以国俗。乾隆皇帝说:“冰嬉活动为国制所重。”

  著名作家李敖曾在书中回忆的在北海公园溜冰的吴桐轩老人。

  每年十二月,天寒地冻,届时,清廷便在西苑三海举行一年一度的冰嬉活动。冰嬉三海即是清代盛时的文化娱乐,也是皇家不忘根本的表现。

  清代三海示意图。三海为北海、中海、南海。每个海上都有岛屿与陆地相毗连,岛上都建有各具特色的古筑。“海”之称呼来自蒙语,意为湖泊。“三海”的称呼自元代沿用至今。本图以慈禧时期建筑格局为蓝本绘制。

  文治武功紫光阁

  紫光阁原为四方平台,后废台改建为紫光阁。明代正德年间,现紫光阁所在处为一四方平台,台高数丈,上建黄顶小殿。

  紫光阁的建筑形式是上下两层的楼阁,除去周围窗下的坎墙用磨砖对缝之外,都是木结构。阁前5间,后7间,高18米,阁内一层有431.17平方米,周围是菱花窗和贴金群板。屋顶是宫殿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用的是绿琉璃黄筒边瓦,下屋檐是在一层平座之上的腰檐,两檐之间有柱子、回廊、门窗,梁楣、额枋用旋子彩画。

  紫光阁是中南海非常重要的殿阁,用于皇帝接见藩邦和外国使节,还用于陈设功臣画像。

  清朝沿用“紫光阁”旧名。康熙年间,每逢八月十五在此召集二旗侍卫大臣比武射箭。比赛后,康熙赏赐优胜者。康熙二十年后,赐金牌和银牌,上刻“旌射”二字,最优者得金牌。

  正是因为这个开端吧,紫光阁一直与“武功”、“平定”、“藩邦”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光绪年间的紫光阁陈设档册。

  天下粮仓丰泽园

  我们常说“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其实在中南海中还有皇家的一亩三分地,这块地方就在丰泽园中。

  丰泽园则是首重农桑为立国之本的集中体现,很多皇帝都曾在此挥鞭扶犁,举行演耕。

  丰泽园在中海西南侧,为康熙年间所建。这里有稻田数亩,小屋数间,一派田园风光。园后种植树木数十株,颇有乡村野趣,是清代皇帝劝课农桑之所。

  自康熙、雍正开始,在先农坛亲行耕礼之前,先要在丰泽园后的一亩三分地上举行演耕之礼,一直延续到光绪。所收稻谷,除留作种子外,还要碾成细末,敬献奉先殿和寿皇殿等处,其余交给御膳房。这是封建皇帝首重农桑为立国之本的集中体现。近在皇宫之侧,挥鞭扶犁,举行演耕,这是大内所办不到的。

  1910年的海晏堂,1913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成为他的办公和会客场所,此后更名为居仁堂,他后来在此登基称帝。

  袁世凯像

  在丰泽园内一隅还有春耦斋。两人并耕为耦。春耦斋之名,可见“民本食天”之意。斋之北向有匾,曰“乐民之乐”,其联还有“观稼祈年”之句,其用心不言自明。

  圆明园也有一个海晏堂,同为西洋建筑。

  御苑开进小火车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是修在中南海之中。李鸿章知道必须让权贵们了解火车的真正作用,所以煞费苦心地将火车铁轨摆进了中南海,直接为慈禧服务。

  慈禧对这条宫廷专列很感兴趣。1888年她移居西苑中海,以仪鸾殿为寝宫,勤政殿为议政殿堂,北海镜清斋为传膳、休息之所,差不多每天都要乘坐一趟小火车,往返于仪銮殿和镜清斋之间。慈禧的车厢是黄绸窗帷,宗室、外戚的车厢是红绸窗帷,王公大臣的车厢则是蓝绸窗帷。

  由于慈禧迷信风水,害怕机车鸣笛“吼叫”会破坏宫城气脉,所以小火车行驶不用机车牵引,而是“每车以内监四人贯绳曳之”。每次行驶,都有许多太监手执黄缎幡旗在黄帷车前的铁轨两旁,列队导引,也算是铁路史上的一大奇闻。

  挪用军费修三海

  圆明园被毁后,京城的皇家园林只剩下中南海。年轻的同治帝曾以让两宫太后安享颐年为理由,号令全国捐款重建圆明园。但那时内忧外患未平,全国财政捉襟见肘,因此修园的建议招致了以恭亲王奕忻为首的内阁大臣的全体反对。无可奈何之下“遂定停止园工,修三海而退”。

  当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很多英国士兵将抢劫的中南海文物堆放在殿阁屋檐下。

  圆明园不建了,把中南海重新整理一下总可以吧。这个回合的较量,同治悻悻而归,之后颁布上谕,命总管内务府大臣“查勘三海地方,量加修理,为朕恭奉两宫皇太后驻跸之所”。但时间不长,同治皇帝殡天,此议暂罢。

  在中南海曾几易住所,最初是住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后来搬到游泳池居住。

  1966年以前在中南海的办公室和他曾经阅读过的《资本论》与《旧唐书》。

  但重修三海的意思并没有因此而作罢,光绪十一年(1885),年轻的光绪皇帝年满15岁,即将举行“大婚”,“亲政”,慈禧便授意光绪皇帝,以“颐养两宫”之名,降旨重修西苑三海。仪銮殿建筑群工程耗资数百万两银子。

  为了工程的进度,更为了早日住进仪銮殿,光绪十一年十二月,慈禧下令粤海关监督设法筹款100万两,并强令他每年“报效”3万两,逐年还清此款。

  20世纪30年代末,北京中南海公园游泳池旁的青年男女。

  十载囚禁在瀛台

  瀛台是南海中的一座小岛,始建于明代,清朝顺治年间,在岛上开始建宫室,成为帝后避暑之处。瀛台最出名的建筑无疑是涵元殿,它是清皇室在瀛台游览、休息和筵宴的主要场所。康熙、乾隆时,经常在这里赏宴王公宗室、大臣权贵,君臣一起饮酒作乐,热闹非常。

  真正让瀛台出名的,却是光绪皇帝。因为他被囚禁于此,并死在了这里。从中南海的地形来看,瀛台四面环水,只一桥与陆地相连,而此桥可活动,掀起桥板后岛与陆地的交通就中断了,慈禧把光绪囚于此,无疑表达了她对危险的深深担忧。

  风雨飘摇仪鸾殿

  慈禧居住仪鸾殿,但当时,电灯并没有安装在仪鸾殿内,而是安装在仪鸾殿的西围墙外,恐怕对电灯还是存有顾忌,殿内照明仍用旧式的蜡烛和油罩灯。

  慈禧在仪鸾殿住了整整10年,到光绪十七年四月才离开仪鸾殿,改驻颐和园。

  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二十九日深夜,仪鸾殿突然起火烧毁。慈禧决意要在仪鸾殿的废墟上重造一组瑰丽的建筑。为讨好洋人,慈禧决定这组新建筑群一律采用西式,建成两层洋楼,取名“海晏(宴)堂”,专作接见、宴请外国女宾之所。

  海晏堂建在了仪鸾殿的废墟上,它是为了讨好洋人,而慈禧实在不喜欢它。她仍然喜欢仪鸾殿,并另辟新址建造了新的仪鸾殿,此殿也就是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怀仁堂。

  虽然中南海的红墙中深锁着一个国家历时百年的太多秘密,不过这并不防碍普通人在红墙下享受太极带来的乐趣。

  光绪三十四年(1908),进入这一年的10月以后,慈禧染上痢疾病倒在仪鸾殿。慈禧躺在病榻上,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醇亲王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迎入宫中。光绪驾崩之后,慈禧就将她的决定宣示朝廷内外,立溥仪为大清入关后第十代皇帝。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在中南海仪銮殿的御塌上,慈禧闭上了眼睛。

  在晚清折腾了三朝的慈禧皇后和她的侄皇帝光绪,就这样相继死在了中南海。

  声明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东一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