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万兆光纤跳线知识梗概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万兆光纤跳线就是以万兆的速率发送和接收光信号,和光模块一样,光信号必须发送和接收才能算的上是完整的光通信过程。万兆光纤跳线和千兆光纤跳线在相同的带宽中,万兆光纤跳线的传输距离更远,而在相同的传输距离中,万兆光纤跳线支持的带宽也更大。为什么需要极力发展万兆以太网。

  一、什么是万兆光纤跳线

  万兆光纤跳线是用增强型的50125um光纤制作而成的一种光纤跳线,它可以实现万兆光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满足IEEE 802.3标准,最大插入损耗为0.5dB,一般来说插入损耗为0.2dB。此外,万兆光纤跳线还具有传输容量大、体积小和传输带宽大等优点,因此在万兆以太网被广泛使用。

  
 

万兆光纤跳线知识梗概

  
 

  二、万兆光纤跳线的类型和材质

  万兆光纤跳线有很多种分类标准,按不同的光纤类型可分为OS2 9125单模光纤跳线、OM1 62.5125多模光纤跳线、OM2 50125多模光纤跳线、10G OM3 50125多模光纤跳线和10G OM4 50125多模光纤跳线;按线缆的材质可分为PVC(OFNR)光纤跳线、LSZH光纤跳线和OFNP光纤跳线。

  三、万兆光纤跳线的应用

  万兆光纤跳线是增强型的50125um光纤制成的一种光纤跳线,可以保证稳定的万兆数据传输。万兆光纤跳线是进行优化后的高性能光纤跳线,最大插入损耗为0.5dB,通常插入损耗为0.2dB,完全符合LSZH低烟无卤标准。万兆光纤跳线专为高密度的布线场景而设计,如主干安装、水平区布线、高密度交叉连结布线、灾难恢复及工业数据控制等,常见于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有线电视、电信网络、多媒体、工业及军事设备。

万兆光纤跳线知识梗概

  
 

  四、万兆光纤跳线的衰减原因

  光纤损耗也称之为衰减,是光纤的特性,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预测光纤装置内的总透射功率的损耗,这些损耗的原因跟万兆光纤跳线的制成材料或弯曲程度等因素有关,常见的衰减原因可以分为四大类:

  1、吸收

  万兆光纤跳线中的光信号通过固体材料引导,光信号在万兆光纤跳线中传输会因吸收不均而产生损耗,万兆光纤跳线内的污染物也会造成吸收损耗,其中一种污染物就是玻璃纤维中的水分子,可以吸收波长在1300nm和2.94μm的光信号。

  2、散射

  对于大部分光纤应用来说,光的散射也是主要的损耗原因,通常在光信号遇到介质的折射后发生变化时产生,这些变化可以是由杂质、微粒及气泡所引起的,也可以是由玻璃纤维密度的波动、玻璃纤维的成分或相位态所引起的内在变化。

  3、弯曲损耗

  万兆光纤跳线的外部和内部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损耗称之为弯曲损耗,弯曲损耗通常分为两大类:宏弯损耗和微弯损耗。

  宏弯损耗一般与万兆光纤跳线的物理弯曲相关;例如:将其绕环,弯曲半径较大时,这样弯曲损耗会比较小,但弯曲半径小于万兆光纤跳线的推荐弯曲半径时,弯曲损耗会非常大以至于减少其使用寿命。

  微弯损耗由光纤的内部几何变形而产生,特别是纤芯和包层两个地方尤其明显。万兆光纤跳线结构中的这些随机变化会破坏全内反射所需的条件,使得传播的光耦合到非传播模中,造成泄露。

  4、包层模

  虽然多模光纤中的大多数光信号通过纤芯内的TIR引导,但是由于TIR存在于包层与保护层的界面,在纤芯和包层内引导光的高阶模也可能存在,这样就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包层模。由于包层模一般为高阶模,在万兆光纤跳线弯曲或出现微弯缺陷时,就会出现较大损耗。

  五、万兆光纤跳线的使用注意事项

  1、万兆光纤跳线两端的收发波长要相同, 也就是说万兆光纤跳线的两端连接的必须是相同波长的光模块。简单的区分方法是连接的光模块的颜色要一致。一般,短波光模块使用多模万兆光纤跳线,长波光模块使用单模万兆光纤跳线,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万兆光纤跳线知识梗概

  
 

  2、万兆光纤跳线在使用中不要过度弯曲和绕圈,这样会增加光信号在传输过程的衰减,使用时最小弯曲半径不小于150mm。

  3、万兆光纤跳线在使用后要用防护套将接头保护起来,以免灰尘和油污进入接头以至于损害光纤的耦合。如果万兆光纤跳线的接头被弄脏了的话,可以用棉签蘸取酒精清洁。

  4、保护插芯和插芯端面,防止碰伤和灰尘,拆卸后及时戴上防尘帽。

  5、万兆光纤跳线的接头在连接时要和法兰盘的型号匹配,如果是FCPC-FCAPC的跳线,那么接口必须和FCPC的适配器连接,而另一头和FCAPC接口的适配器连接。

  结论

  虽然使用低品质的万兆光纤跳线能够降低整个网络布线系统的成本,但弊端是会危及数据传输的质量以及稳定性,并且从长远来看会因此而承担更多的管理费用,因此选择性能卓越、可靠性强的万兆光纤跳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东一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