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朱元璋靠郭子兴发家,明朝建立后,郭子兴的后人待遇如何?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郭子兴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一个养女。养女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女儿最后也嫁给朱元璋,成为了“郭惠妃”。三个儿子全部战死,曾有传闻说郭子兴曾有第四子,不过真伪难辨。郭子兴在朱元璋登基后,被封为滁阳王。

  郭子兴的父亲以卜卦为业,精通术数,当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黄河工地制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时候,郭父就告诉郭子兴,“天下当变,有机可乘。”于是郭子兴参加了白莲教,在1352年,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4人,发兵占领濠州。

  起义一开始,郭子兴的长子郭大舍就已经战死。郭家军的主要将领是郭子兴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佑。

  此时的还在当和尚的朱元璋正走投无路,投奔濠州红巾军时还差点被守城的义军士兵杀死,幸亏郭子兴路过,才将朱元璋收为部下。朱元璋一方面感激郭子兴的救命之恩,另一方面也想巴结上郭子兴好为日后打算。

  郭子兴也发现朱元璋是个人才,就将他收为班底,随后,又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他。短短几个月时间,朱元璋就成为郭家军的核心成员。有了郭子兴女婿这个头衔以后,朱元璋如鱼得水,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小的步卒,发展为郭家军的二号人物。

  当年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人一起起义,濠州城也就有5个首领,郭子兴的实力最弱。其他四名首领大字不识一个,就是打仗的时候舍得猛打猛冲,对于军事一窍不通。而郭子兴胸中有点文墨,早年受到算命老爹的熏陶,读过不少书,在见识上要高于其他人。每当议事之时,郭子兴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所以郭子兴就对其他首领有点鄙视,在很多事情上都自作主张。其他四名首领就联起手来刁难郭子兴,郭子兴心眼小,议事的时候经常迟到,有时干脆就不去。5名首领之间矛盾重重。

  不久,徐州的红巾军首领赵钧用和彭大兵败投奔濠州。这两个人起义早,在民间颇有威望。濠州5个首领自己不团结,很快就被赵钧用和彭大反客为主,成为濠州的实际首领。

  郭子兴和彭大交好,对赵钧用比较轻视,赵钧用心中很不满意。趁着朱元璋外出之时,孙德崖等人当街将郭子兴掳走,毒打一顿丢到孙德崖家中的地窖里准备杀掉。朱元璋闻讯赶回,借助彭大的力量,才冲入孙德崖家中,将郭子兴救出。濠州军内部矛盾加深,内斗不断,直到元军围攻濠州之时,这些首领们才联合起来守城。元军一撤,立刻又恢复到内讧局面。彭大在解围之后和赵钧用火并,彭大死去,赵钧用一人独大。

  随后朱元璋只带了24人南下,随后占领了滁州,拥兵3万。赵钧用和孙德崖等人攻下盱眙,并将郭子兴从濠州掳走。最后又是在朱元璋的运作下,才将郭子兴换回。

  郭子兴手下只有一万人,而朱元璋有三万人,郭子兴的脸上很不好看。朱元璋知道,这还不不是和郭子兴决裂的时候,就将兵权交给了郭子兴,以打消郭子兴的戒备之心。但郭子兴对朱元璋依旧不放心,他想将军权交给自己的儿子,那就要先打击朱元璋。于是他先是将李善长等人从朱元璋身边调走,不让朱元璋参加军事会议,甚至将朱元璋囚禁起来。要不是马皇后将滚烫的烙饼藏在胸口,偷偷拿给朱元璋吃,朱元璋有可能会被活活饿死。

  赵钧用、孙德崖在六合被围,向滁州求援,郭子兴想起之前的重重,不愿意救援。朱元璋顾全大局,强行发兵救援,救援了六合,也为滁州解除了威胁。

  郭子兴看到其他人都已称王,也想自封“滁阳王”,但朱元璋建议先打和州,扩大地盘。郭子兴被“滁阳王”的梦想冲昏头脑,不愿意继续扩张。朱元璋略施小计,借助滁州缺量的局面,迫使郭子兴答应朱元璋攻取和州。

  打下和州之后,朱元璋才真正的做到自己当家作主,郭子兴为了不使自己的义军面临分裂,只好任命朱元璋为和州总管。

  赵钧用、孙德崖军队也缺粮,他们就来到和州借粮。郭子兴听说以后,对朱元璋接济曾经的仇人很不高兴,就来和州职责朱元璋。孙德崖此时就在和州城中,一听到郭子兴前来,就想离开。朱元璋劝说孙德崖在后殿后,免得真的发生火并没人制止。

  谁知郭子兴直接将孙德崖扣押起来,朱元璋可就惨了,他还在孙德崖的军中,孙德崖的弟弟就将朱元璋给绑了。郭子兴一听朱元璋被抓了,连忙派徐达前去谈判,并成功将朱元璋放回。然后再用孙德崖换回了徐达。

  郭子兴的这一番操作,不但没有惩办了孙德崖,还险些将自己的女婿朱元璋搭进去。这让郭子兴又惊又恼又气,居然病倒了,不久就一命呜呼。

  郭子兴死了,郭家军群龙无首,孙德崖想借机吞并。这时小明王也派人来接收郭子兴的队伍。众人商议后,决定投奔小明王。小明王也发来委任状,郭子兴二子郭天叙为元帅,张天佑和朱元璋为副元帅。

  郭子兴的二夫人张氏看出朱元璋日后必将主掌郭家军,就将亲生女儿嫁给朱元璋做第二夫人,成了朱元璋真正的岳母。这个夫人就是日后的郭惠妃。

  郭天叙和张天佑也在随后的战争中战死,郭子兴三子郭天爵也被朱元璋在几年后以叛乱的罪名杀死。从此,郭家军的也就彻底变成朱家军了。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逝。

  小明王的龙凤政权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濠州都元帅,郭子兴的舅子张天佑为右元帅和朱元璋为左元帅,当时以右为上,所以朱元璋算是濠州的三把手。

  是年,郭元帅殇,众奉其长子郭天叙为都帅,张天佑次之,上次之。

  朱元璋对这种安排未必服气,但是他啥也没说,接受了任命。

  虽然濠州这支军队大部分人都是朱元璋招募的,但是龙凤政权小明王嘴大,自己嘴小,而且濠州在名义上还是人家郭子兴的地盘,自己招募军队也是以郭子兴的名义去招的,所以对小明王的这种安排,朱元璋说不出啥反对的意见。

  朱元璋虽然是三把手,却是三人中实力最强的。毕竟濠州军事力量都是他建立起来的,朱元璋本人足智多谋,所以很多军事行动都是朱元璋决定:

  是时,三帅虽共府置事,运筹决策皆自上裁。将士乐战,军民倾向,权归于上矣。

  所以濠州军事行动大多也是靠朱元璋制定的。

  郭子兴死的这年四月,一支地租地主武装攻击万兴城,这支部队的主帅叫陈野先。

  朱元璋派出了徐达、邓愈、汤和迎战陈野先,结果不出意外,陈野先大败被擒。

  他立刻向朱元璋投降,朱元璋也欣然接受了陈野先的投诚,设宴款待他。

  但是陈野先显然不是真心投降龙凤政权,他心里,始终想着找个机会重新回到大元的怀抱。

  甚至朱元璋都知道陈野先心怀异志,有人向他举报陈野先心怀不轨时,朱元璋怎么说的:吾久知其不诚。然杀之,恐失豪杰心。

  然后他找来陈野先问他:

  人各有心,识见不同。从元,从我,任汝所适,不相强也。

  陈野先指着灯发誓:若背再生之恩,神人共殛之。

  朱元璋居然信了,他信了,把陈野先放回去了。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杀伐决断,对于自己怀疑的人杀起来毫不心软的重八同志吗。

  这年九月,陈野先给朱元璋来了封信,说自己生擒了元朝将军左答纳识里,请朱元璋去主持受降仪式,朱元璋根本不信,他和自己手下说:此贼多诈,最叵信。

  可见,朱元璋对于陈野先极端不信任,但是为啥不把这个后患给除了呢?

  因为他有一个更大的计划。

  这年九月,朱元璋和郭天叙张天佑商定要攻打集庆,集庆就是后来的南京。

  郭天叙刚刚继承其父的地位,但是在濠州军队中朱元璋一支独大,郭天叙其实迫切需要一个大的功劳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能震慑朱元璋。

  郭子兴长子早死,郭天叙和他父亲一路起兵反元,也是在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继承父亲的遗志。

  朱元璋制定的计划是郭天叙张天佑和熟悉集庆情况的陈野先去围攻集庆,自己率领一支兵马守卫后方兴平郡。

  毕竟老家必须要有人守卫。

  对于这种安排,急于立个大功的郭天叙欣然接受。

  一开始仗打得很顺利:己亥,天祐等至方山,攻破左答纳识里营,走之

  到了十月,陈野先和郭天叙的部队围住了建康城,郭天叙等人在东城,陈野先围住了南城。这天陈野先邀请郭天叙张天佑喝酒商量军务,这两人也没多想就来了。

  酒席宴上这两位正副元帅就被人捆了。

  郭天叙俩人都蒙了,暗想是朱元璋被陈野先骗了,还是自己被朱元璋骗了。

  郭天叙张天佑和很多亲信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杀了,人头送给了守卫集庆的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福寿。

  陈野先和元军里应外合夹击郭天叙的部众,这支濠州军损失惨重。

  十月,郭、张二元帅督兵,由官塘经同山,进攻建康之东门;陈野先自板桥直抵建康,攻南门。自寅至午,城中坚守。野先邀郭元帅饮,杀之,擒张元帅,献于福寿,亦杀之。野先会元兵夹攻,大军遂溃。”

  围剿郭天叙部队后,陈野先率领人马穿着龙凤政权的衣服去方山途中,忽然树林中杀出一伙民兵,大喊莫要走了红巾妖孽,陈野先大喊,兄弟们别误会自己人。

  但是那伙人那里肯听,一拥而上,这伙人虽然穿着当地民兵的衣服,战斗力却个个强悍,都是以一敌十的骁勇之辈。

  乱军之中陈野先被一枪捅了个透心凉,死的不能再死了。

  然后这伙元朝民兵散入树林之中,从始至终,没人知道他们从何处而来,又去了何处。

  郭天叙张天佑一死,朱元璋自然成了濠州郭子兴部的最高军事长官。

  后来朱元璋夺下集庆改名应天府,成了自己的治所,福寿也在朱元璋集庆时战死,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对福寿这位导致濠州军郭天叙部数万将士战死的福寿去颇为怀念,让人立祠堂纪念:

  朕渡江以来,元之守臣如御史大夫福寿,仗义守职,保障其民,以身徇国,虽无甲兵外援,而能临难不避,可谓忠臣矣。宜立祠。

  文:薛白袍

  朱元璋能够从一个乞丐和尚一路打拼成为一代帝王,绝对离不开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携,朱元璋之所以能够积累实力,老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时候,濠州城中有好几股势力,他之所以选择郭部实则是因为汤和当时也在郭部,促使他决定离开皇觉寺去投军的也是汤和给他写的一封信,并且汤和已经成了郭部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将领,多多少少能够给他一点庇护。

  只不过,他却能凭着一股不怕死的蛮劲立了不少功,从而获得了郭子兴的赏识,不停地升他的官,这还不算,郭还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

  对于此时的朱元璋而言,他还没想过自己将来能够成为皇帝,所以娶了马氏之后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

  后来,郭子兴一死,朱元璋不用再受到郭的掣肘,可以尽情的扩充自己的实力,不仅如此,他还兼并了郭留下来的班底,一举成为了雄据南方的几股实力最强的势力之一,随后打垮了别的势力,如陈友谅、张士诚、陈友定、方国珍等人,登上帝位,一手开创了明朝,恢复了汉人衣冠。

  那么,朱元璋受了郭子兴如此恩惠,他当上了皇帝之后,又是如何对待郭子兴的后人的呢?

  郭子兴一生育有三儿一女,但很可惜的是,不论是他的儿子也好,是他的女儿也罢,他们的儿子并不算好。

  郭子兴的长子在他早年起事的过程中便已经战死,当时兵荒马乱的也没人关心他这个儿子叫什么名字,所以,郭子兴的长子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郭子兴的二儿子和小儿子,即郭天叙和郭天爵。

  郭天叙和朱元璋算是死对头,从老朱投入郭部的时候开始,郭天叙就不喜欢朱元璋,总觉得朱元璋抢了他的风头,尤其是看到郭子兴又赏识又重用朱元璋之后,他对朱元璋的嫉妒便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于是,郭天叙动不动跑到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的坏话,说多了之后,郭子兴也难免起疑心,后来不仅将朱元璋关了起来,还不给他饭吃,饿得朱元璋眼冒金星。

  所幸朱元璋有个好老婆,马氏知道朱元璋没饭吃,赶紧跑去郭子兴的厨房偷偷拿了几个炊饼,藏在怀中带去给朱元璋吃,这才让朱元璋挺了过来。

  不过呢,郭天叙这个人心眼下,眼界小,能力也不行,郭子兴死了之后,小明王韩林儿虽然封他为都元帅,让他接受郭子兴的势力,可他却没能服众,反倒很快被副元帅朱元璋给架空了。

  1356年,郭天叙和张天祐率军攻打集庆的时候,因为降将陈野先叛变,郭天叙和张天祐双双被杀。

  郭天叙在军中的威望远不及朱元璋,更遑论郭天爵?所以,郭天叙一死,郭子兴留下的班底彻底倒向了朱元璋,郭天爵会不会甘心居于朱元璋之下呢?

  显然,郭天爵并不甘心。

  郭天叙死后,郭天爵自认为应当由自己接替郭天叙,坐上郭子兴以前的位置,朱元璋应该得像听命于郭子兴一样听命于自己。

  可实际上,朱元璋却没有将郭天爵放在眼里,郭天叙一死,郭部基本已经为他所用,他又岂会受制于一个郭天爵?

  所以,郭天爵想方设法地对付朱元璋,可是怎样才能将朱元璋给踩下去呢?论威望,郭天爵不如朱元璋;论能力,郭天爵更不如朱元璋,所以想要将朱元璋给踩下去,只能选择最直接的办法——谋杀!

  只可惜,郭天爵还没来得及行动就已经被朱元璋知道了,所以朱元璋抢先一步动手,直接杀了郭天爵。

  郭天爵一死,从此再没有人能够威胁到朱元璋的位置。

  郭天叙和郭天爵二人并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他们一死,也就意味着郭子兴绝后了,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也就谈不上如何对待郭子兴的后人了。

  朱元璋想要善待一下郭子兴的后人的话,也只能将心思放在他的女儿郭氏身上了,所以朱元璋娶了郭氏,并且册封她为惠妃。

  不过,对于朱元璋娶郭惠妃之事,野史说当时郭惠妃已经和蓝玉好上了,但是朱垂涎于郭惠妃的美色,所以拆散了这对鸳鸯,将她收入了后宫。后来,又因郭、蓝二人藕断丝连,所以郭惠妃也被一怒之下的朱元璋给赐死了。

  当然了,此事并不见于正史,所以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郭惠妃一生为朱元璋生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即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

  虽然郭惠妃生了儿女,可他们毕竟不姓郭,所以郭子兴确实算是绝后了。

  朱元璋当初确实受到了红巾军元帅郭子兴的提拔。

  事情是这样的:元朝的暴虐无道,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韩山童和刘福通打算利用谶语发动起义。

  二人在挖河的河道里,提前预埋了一只眼的石人。因为民间早就流传着一句谶语:“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

  挖河民工一看,石人果然出现了,加上韩山童和刘福通的鼓动,二人迅速拉起了一支队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

  也就是说,红军的总领袖是韩山童和刘福通。

  △韩山童和刘福通红巾军起义

  就在韩、刘造反的时候,江淮地区出现了五股人马呼应起义,其中一路人马就是以郭子兴为首的红巾军,郭子兴自任江淮地区红巾军元帅。

  此时的朱元璋还在皇觉寺当和尚,他的好朋友汤和已经参加了红巾军,于是写信让朱元璋也加入进来。

  汤和在信中说:“你头脑比我好使,将来一定会出人头。”

  此时寺院在战火中已经举步维艰,和尚们食不果腹,于是朱元璋选择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有道是:“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老朱当兵后,被郭子兴任命为十夫长,之后由于作战表现勇敢和机智,被调任郭子兴的警卫班班长。

  别看官职不高,但直接和领导打交道,这为他以后的升迁打下了基础。

  △郭子兴和朱元璋

  据史书记载,郭子兴有两个老婆,大老婆生了三个儿子,二老婆没生育,收养了一个养女马秀英。

  二老婆有点文化,平时喜爱相面算卦的书,她见朱元璋面相富贵,于是说服郭子兴,把养女嫁给了朱,目的就是拉拢朱元璋。

  从此后,郭子兴成了朱元璋的老丈人,再后来,马秀英成了朱元璋的马皇后。

  老朱摇身一变成了郭子兴的亲信,从这点来看,老朱之后能迅速上位,郭子兴起了关键作用。 郭子兴可谓是朱元璋的伯乐。

  古语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郭子兴能关照我一时,不能关照我一世,还得凭自己的本事打天下。”老朱是这么想的。

  接下来的局面出现了逆转。

  朱元璋凭自己的能力,逐渐取得了士兵们的信任,再加上战绩突出,很快升为统领一方的高级将领。而在随后的日子里,郭子兴却受到了另外四路元帅的打压和排挤。

  有一次,另外四个元帅联合起来发动了政变,活捉了郭子兴,打算砍了他。朱元璋此时在外带兵打仗,听到消息后,马上带领人马把郭子兴救了出来。

  经此一吓,郭子兴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朱元璋

  之后郭子兴的家底大部分被老朱继承了。 怎么会这样呢?

  前面说了,郭子兴的大老婆为老郭生了三个儿子,虽然郭去世了,但他还有儿子,怎么也轮不到老朱来继承他的家底吧?

  郭子兴确实有三个儿子,不过大儿子早就战死了,死在了老子前面。

  二儿子郭天叙在老爸去世后,当初是继承了老爸的大部分遗产,并被当时有名无实的小明王韩林儿封为正元帅,朱元璋为副元帅。

  但是郭天叙不如朱元璋有手段、有计谋,他这个小舅子玩不过姐夫。为了保住家底,郭天叙联合舅舅张天佑对付老朱,期间也给老朱制造了一些麻烦,老朱为了顾全大局隐忍了下来。

  想想也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本来是自己的家底,却被一个干姐夫横刀夺爱。 其实这都是有才能的人被人嫉妒的表现。

  老天选择了老朱,那么就不能让郭天叙成功,史书记载,郭天叙和舅舅张天佑在攻打集庆府时,被叛徒陈埜出卖而牺牲了。

  △郭天爵

  讲真郭子兴最有能耐的最数小儿子郭天爵,但是很不幸,上天同样没选择他。

  1356年,郭子兴次子郭天叙在攻打集庆府的时候被叛徒出卖而被杀,破城后,小明王韩林儿册封郭天爵为中书右丞,朱元璋为中书左丞,权利在朱元璋之下。

  郭天爵认为自己是郭子兴的接班人,家底应该自己来继承,于是企图除掉朱元璋夺回权利。 但是他的智商和手腕不比老朱,最终反被朱元璋处死。

  综上所述,郭子兴的三个儿子,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就死了。

  老朱是在1368年,40岁时在南京称帝的,这时郭子兴的儿子已经死去12年了,郭子兴的儿子无疑成了老朱称帝前的炮灰,成了“为人作嫁”的怨妇。

  文/秉烛读夏秋

  

大明王朝的奠基者-滁阳王郭子兴

 

  要说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对他有所帮助的人有很多,但是元末红巾军的首领郭子兴,绝对算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人。

  在朱元璋历经漂泊,又一次回到皇觉寺准备继续当和尚这个伟大事业的时候,幼时的伙伴汤和的一封信,改变了朱元璋的一生。信中提到汤和现在参加了起义军,并且在军中混得不错,已经是一个千户,诚邀朱元璋一起共事。而汤和所在的军队首领,正是郭子兴。

  朱元璋达到军队后,差点被当做奸细杀掉,幸得郭子兴救下,看这个和尚身材魁梧,目光有神,便收下当了个亲兵。之后,朱元璋身先士卒,无论是外出打仗,还是内部人事关系,搞得相当不错,加上朱元璋略通文墨,很快郭子兴便升他当了秦兵队长。这之后更是兢兢业业,在郭子兴的红巾军中,功劳颇多,威望极高。

  这个时候,郭子兴惯用的一招就来了,为了拉拢这个能干的朱元璋,便收朱元璋为义子,其实这个义子,估计在郭子兴那里有很多,平时施以小恩小惠,关键时刻是用来顶雷的,所以,收朱元璋为义子,并不见得就是对他有多亲近,只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方式而已。

  之后,随着朱元璋越来越重要,就把故友的女儿马姑娘许配给朱元璋,这马姑娘的父亲是郭子兴以前的老朋友,战死后,将女儿托付给郭子兴,郭子兴便让马姑娘在夫人身边当个丫鬟使唤,看朱元璋也算是青年才俊,便成人之美,撮合了这段姻缘。

  朱元璋之后的经历,在郭子兴的基础下,一路艰辛困苦,历经险阻,最终打下了天下,成为一代开国皇帝,而马姑娘,就是我们熟悉的马皇后。而郭子兴以及他的后人,结局如何呢?

  郭子兴

  在朱元璋投奔郭子兴时,郭子兴已经是一方小诸侯,手下掌握着数万军队,当时正逢元末,各路势力云集,郭子兴只是其中小小的一支,而郭老板本人也没有多大的志向,心想着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军队就可以了。他本人也是一个侠义之人,只是这个侠义之人心胸过于狭窄,且易怒多疑,这在对朱元璋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郭子兴在被孙德崖绑架后,被朱元璋以交换人质的方式,给换了回来,本想对孙德崖报仇,奈何实力不足,最终抑郁而终。

  洪武3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给他建庙,派他曾经的邻居宥氏世代为滁阳王守墓。这郭子兴,也算是死后得到了殊荣。

  郭子兴的后人

  郭子兴共育有三男一女,其中历史上有记载的,只有二子、三子和女儿,长子在早年间一次作战中,战死在沙场,名字已经无从考证,倒是二子与三子,对朱元璋的影响颇大。

  二子郭天叙,在郭子兴死后,军队的指挥权归他。并且当时红巾军所奉的韩宋政权,在郭子兴死后,册封郭天叙为军队元帅,张天佑(郭子兴妻弟)为副元帅,而功劳显著的朱元璋为左幅元帅。要知道,如果不是朱元璋舍命把郭子兴救了回来,可能这个军队就散了。况且当时军队里面,朱元璋其实就是除郭子兴之外的第一负责人。这下就让朱元璋与郭天舒的矛盾更为激化。

  于是,朱元璋就开始采取行动,当时红巾军正在攻打集庆(南京),由于元军众多,首攻失利,于是就改变策略,开始将集庆周围的城镇逐步打下,郭天叙为向朱元璋立威,冲在最前面,从而吸引了大量元军的火力。这个时候,一个叛徒的出现,加速了郭天叙的死亡。这个叛徒叫做陈埜先,此人原是元军部下,先是投奔朱元璋,后又投奔郭天叙,做了个三面间谍。他先是诓骗朱元璋,说自己已经将元军的首领引到了城外,请朱元璋前去捉拿,朱元璋哪里会上当。找了个借口没去。之后此人见朱元璋不上当就找郭天叙,同样的理由,郭天叙上当了,兴高采烈的前去捉拿,却被人包了饺子,到地方就被杀掉。

  这样,朱元璋借他人之手,消灭掉了自己最大的一个敌人,从而为自己的大业,去掉了一个障碍。

  三子郭天爵,在二哥郭天叙死后,郭天爵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中书右丞,而朱元璋,当时是平章政事。地位不相上下,而这个郭天爵,对于当时的情形很是不满意。当然,换谁也不会满意,原本这个朱元璋只是自己父亲手下的一个将领,现在倒好,和自己平起平坐,这谁能心平气和。在他看来,这些权势和地位,都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既然被朱元璋拿走,就要想办法拿回来。

  在郭天爵还没有动手之前,朱元璋出手了。《明史》中记载“天爵失职怨望,久之谋不利于太祖,诛死。”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原因吧,公开承认了郭天爵是朱元璋杀死的。

  郭子兴的儿子们至此,全军覆没。而仅有的一个女儿,却是不同的结局。郭子兴的女儿受到了朱元璋的善待。朱元璋为了照顾好自己这位干妹妹,直接把郭氏纳入自己的后宫,封为郭惠妃,她为朱元璋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封为蜀、谷、代三王。

  

相较于开国功臣们的下场,郭子兴后人的结局挺不错了,朱元璋也算知恩图报、仁至义尽。

  郭子兴没有嫡系后裔。

  按照《明史》记录,郭子兴一共有三子一女一养女。三子分别是长子郭某某(具体名字不知道,明末王士贞考证为郭大舍),次子郭天叙以及三子郭天爵。

  一女是郭惠妃,一养女是马皇后。

  三子之中,郭子兴的长子是战死的。不过因史料匮乏,他什么时候战死的,不知道。但跟朱元璋没关系。

  次子郭天叙(?~1356年)也是战死的,也跟朱元璋没关系。他是在郭子兴死后,奉小明王韩林儿之令攻打元朝的南京时,与舅舅张天佑被叛徒陈野先出卖而被杀害的。

  当然了,也有人说导致郭天叙之死的幕后黑手是朱元璋。这个说法来自明初野史《记事录》的记载。

  记载的大致内容就是说郭子兴死后,郭天叙和朱元璋争老大,因为滁阳以及和州等地被朱元璋控制了,郭天叙为了对抗朱元璋就跑去攻打南京。一来,打下南京可以获得属于他自己的根据地,二来,凭借此功也可以稳固他的统帅地位。不过郭天叙打了两次都没成功,最后因此还丢了命。

  而朱元璋对陈野先的叛变早已得知密报,但他就是故意不说,最终让郭天叙丧命。

  不过这只是传说,具体是不是,不知道。即便是的,那也是郭天叙自己要作死。跟朱元璋没直接关系。

  第三子郭天爵(?~1357年)确切是死在朱元璋手上的。

  郭天叙死后,郭氏的嫡系人马就归附到了郭天爵旗下。他跟朱元璋当时是有矛盾的。具体的说,就是谁吞并谁的矛盾。

  郭天爵的死因,明史的记载为“林儿复以天爵为中书右丞。已而太祖为平章政事。天爵失职怨望,久之谋不利于太祖,诛死”。

  记载的很简略,语焉不详。应该是朱元璋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不想多讲,找了个借口把郭天爵杀掉了。

  郭天爵死后,正史记载的郭子兴的嫡系后裔就死绝了。

  另外,根据嘉靖年的《定远县志》记载,郭子兴貌似还有一个儿子叫郭老舍。不过明朝官方貌似并不承认。

  比如明孝宗弘治年中,有一个叫郭琥的人自称是滁阳王(郭子兴)的第四个儿子郭老舍的曾孙,要求朝廷允许他为郭子兴奉祀。但当时的礼官却说:滁阳王的祀典是太祖钦定的,滁阳王没有后代,庙碑上已经刻得很清楚了,因此老舍不是滁阳王的儿子。郭老舍的后裔也没资格为郭子兴奉祀。

  这个案子在明武宗、明世宗时期又两度被翻出来炒现饭,涉及多位内阁大学士,经过多年的激烈争辩,最终郭老舍后裔失利,被判非滁阳王后人,不许干预郭子兴的祀事。

  如果这个人是真正郭子兴的后裔,那只能说明朝对郭子兴的后裔不怎么样了。

  虽说郭子兴没有亲孙子和亲孙女,但他有外孙和外孙女。

  马皇后因为是养女,不多说了。郭惠妃是郭子兴亲生女儿,要讲一下。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娶了郭惠妃。后来郭惠妃给朱元璋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三个儿子分别是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两个女儿是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

  蜀王朱椿是朱元璋儿子中混的最好的几个儿子之一,建文帝削藩时,没牵连到他。朱元璋掀起靖难之役,他没支持朱棣,朱棣后来也没有追究他。朱椿死后,蜀王一脉又传承了14代,一直到南明灭亡才绝嗣。

  代王朱桂、谷王朱橞就不如朱椿了。建文帝削藩时,代王朱桂是第一批被削的藩王,朱桂被废黜为庶民。后来朱棣靖难成功,朱桂才又重新恢复藩王身份。代王一脉在朱桂死后又传承了十代,明朝灭亡时,随大明一起灭亡。

  谷王朱橞是个奇葩,典型的骑墙派。他的封地在现在河北张家口的宣化和怀来,离朱棣的封地最近。朱棣造反时,朱橞明确表示了反对朱棣。命人将宣化城门堵死,防备朱棣偷袭。而他自己则带三千人马以勤王救驾的名义逃到了南京投奔建文帝。

  四年后,眼见建文帝大势已去,谷王朱橞和纨绔子弟李景隆一起开门迎降,又成了拥立朱棣登基的功臣。

  又过了十五年,朱橞被自己的同母哥哥蜀王告发谋反,被朱棣削爵为民,终生囚禁。谷王爵位也被废除。

  最后是两个外孙女,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

  永嘉公主于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给武定侯郭英之子郭镇;汝阳公主下嫁给了明朝开国将领谢彦的儿子谢达。她两人都很长寿,尤其是永嘉公主,一直活到了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才去世。她是当时代宗皇帝的曾祖姑母。

  另外,代王朱桂也很长寿,他死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享年73岁。

  如果不考虑谷王那个作死奇葩,郭子兴的外孙和外孙女都是比较长寿的。

  朱元璋的确是靠郭子兴发的家,而且,朱元璋还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姑娘,即大名鼎鼎的马皇后。还不止如此,朱元璋还把郭子兴的另外一个亲生女儿也给娶了,封为了惠妃。当然,郭惠妃跟后来的郭宁妃不是一个人,郭宁妃的哥哥叫郭兴,弟弟叫郭英,跟郭子兴没太大关系。

  不管怎么样,郭子兴都是朱元璋的岳父呀,那朱元璋对自己的大舅子、小舅子应该很好才对呀。可是,朱元璋却让郭子兴绝后了。这事,我们要从头开始说。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之前,在皇觉寺做和尚。郭子兴攻取了濠州,汤和就写信劝朱元璋投军。朱元璋赶到濠州城时,差点被郭子兴当做奸细给杀了。好在,朱元璋早已阅尽了世间沧桑,镇定坦然,这让郭子兴立刻就对他刮目相看。

  朱元璋详细的讲述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并且说是汤和推荐。郭子兴听完,放心了,就将朱元璋任命为了亲兵,很快升为了亲兵长。朱元璋作战有勇有谋,而且处事冷静,深思远虑,也从不贪图财物。郭子兴一高兴,就将自己的养女马姑娘许配给了朱元璋。

  有时候,过于优秀,也是一种“罪”呀。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朱元璋不但比郭子兴手下的那些将领表现的优秀,还很明显的比郭子兴能力也要强很多。这就让郭子兴开始讨厌朱元璋了。

  郭子兴成不了大事,也是应该的。看看当年刘邦,虽然自己很挫,可是会御人呀,把一批当世名将、巨谋全笼络在了自己手下,给治得服服帖帖的。

  郭子兴讨厌朱元璋,郭子兴的儿子们看朱元璋比他们优秀,自然也开始讨厌朱元璋。郭子兴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很早就战死了,连姓名都没能留下。郭子兴的次子郭天舒,幼子郭天爵,朱元璋投奔郭子兴时,还都在世。

  一次,郭子兴受人挑拨,将朱元璋给关了禁闭。郭天舒、郭天爵兄弟,趁机落井下石,交代看守朱元璋的人,不准给饭吃。还好,马姑娘心疼自己的老公,就在家中烙了大饼,趁热藏在怀中,带给朱元璋吃。马皇后因此胸口经常被烫伤。

  好在,郭子兴不想杀朱元璋,而马皇后又将自己的金银首饰,送给干娘,总算把朱元璋给救了出来。正是这次事件,朱元璋觉得不能长期跟随郭子兴,就请命独立带兵征战,直到后来带着包括徐达、汤和、周德兴在内的淮西二十四将,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我们前面说过了,郭子兴格局有限,容不下优秀人才,他自己就成了队伍的天花板,那么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郭子兴和同阵营的孙德崖、赵均用等人内斗不断,最后被赶出了濠州。还好,朱元璋并非一个完全无情无义之人,主动将自己攻下的滁州让给了郭子兴,而自己去了和州。占领了濠州的孙德崖,原本在濠州兵多粮足,可是,他看不惯朱元璋得和州,就说要找朱元璋借口饭吃。郭子兴被赶出了濠州,正有气呢,也带兵数万跑到和州,要打孙德崖。

  之后的事情么,三路人马,十几万大军齐聚一个小县城,人挤人,人挨人,想打架都抬不起手呀。孙德崖一看,打起来自己不一定能捞到好处呀,毕竟对方是翁婿。好吧,那就走呗。于是,孙德崖入城告辞,而朱元璋也出城犒劳孙德崖的士兵。结果,郭子兴不乐意了,直接把数次侮辱他的孙德崖给抓了。朱元璋还在城外,孙德崖的士兵一看,嘿,抓我老大,也把你抓了。

  最后的结果是,徐达出城换回了朱元璋,朱元璋回城放了孙德崖,孙德崖回去,又把徐达给送了回来。折腾来,折腾去,大家白忙活一场。

  事情总算解决了,郭子兴那个气呀,又让孙德崖给跑了。从此,老郭得了心病,一个月后,竟然病死了。千万不要跟自己生闷气呀,太伤身,一定要找个合适的方式,发泄出来才好。

  1955年,郭子兴死了,郭子兴的军队,地盘被朱元璋拿走了一部分。这就惹恼了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舒、郭天爵兄弟。在两兄弟心中,朱元璋是投奔他郭家才发迹的,朱元璋的一切都是他郭家给的,结果,现在倒是抢了他郭家,那是越想越不忿。他们就一直阴谋要除掉朱元璋。

  人呢,有时候就要掂量好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如果不足以撼动对方,那最好还是暂时隐忍,韬光养晦,积聚力量。结果,两兄弟并没有这么做,他们也希望尽快壮大自己的势力,以便和朱元璋决一雌雄。这就是越努力,死的越快了。

  1356年,郭天舒被小明王韩林儿任命为都元帅,率军攻打江南重镇集庆府,结果,被叛徒出卖阵亡。郭子兴的长子和次子,都战死沙场了,仅剩下了小儿子郭天爵。当时郭天舒是都元帅,郭天舒的舅舅张天祐是右副元帅,而朱元璋是左副元帅,郭天舒、张天祐都死了,而朱元璋占了大便宜,这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郭天舒死后,集庆还是被朱元璋和郭天爵攻了下来。郭天爵被小明王册封为中书右丞,地位仅在朱元璋之下。这也给了郭天爵信心,他觉得自己是郭子兴唯一在世的亲儿子,理应继承郭子兴留下的一切,开始阴谋除掉朱元璋。当然了,朱元璋是不会给他机会的。

  1357年,郭天爵的阴谋败露,被朱元璋所杀。

  自此之后,朱元璋有了“杀尽恩人之子,娶尽恩人之女”的评价。也许,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毕竟是个生死一线间的斗争,也不能都怪明太祖。

  郭子兴的三个儿子都死了,可是马皇后、郭惠妃还在,都是郭子兴的女儿,朱元璋还是要做个门面的。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建庙祭祀。因为郭子兴已经没有后人,所以,朱元璋就免除了郭子兴邻居宥氏一族的赋税、劳役,命其世世代代为郭子兴守墓,奉祀。朱元璋还亲自为郭子兴题写了墓志,并立碑纪念,明确记载了郭子兴后嗣已绝之事。

  按照《明史》记载,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还有人自认是郭子兴第四子后人,要求奉祀滁阳王墓。不过,因为太祖朱元璋立得碑文还在,被定为了冒牌货,给赶走了。看来,朱元璋是真的让郭子兴绝后了。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史》。

  郭子兴(1302年-1355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元末群雄之一,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是后来使明太祖朱元璋后来能崛起的关键人物。郭子兴(1302年-1355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元末群雄之一,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是后来使明太祖朱元璋后来能崛起的关键人物。

  郭子兴家有财产,平时结交不少壮士,元末大乱,他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他集结数千人取得濠州,此时他任用朱元璋为十夫长,后来,朱元璋因战功而渐受重用。

  郭子兴虽击退了南下的元军,但与其阵营内的孙德崖、赵均用等人却内争不断,曾险遭暗害。后郭子兴转向依结朱元璋,并在其支持下,与彭、赵、孙等分离,移驻滁州,并将义女马氏嫁予朱元璋。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逝,其势力大抵为朱元璋所继承,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追赠他为滁阳王。

  马皇后嫁给朱元璋后,一心辅佐朱元璋。随着朱元璋的功劳越来越大,郭子兴父子开始疑心朱元璋,马皇后则处处为夫申辩。一次,郭子兴把朱元璋关入柴房,不给饭吃,马皇后趁四下无人,做了一个烙饼打算送给朱元璋。因怕被别人看见,马皇后把烙饼揣入怀中,等她进入柴房,烙饼把胸前的肉都烫伤了。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郭子兴在朱元璋崛起道路上,是最为重要的人物,也是朱元璋的老上司、岳父。

  可是朱元璋和岳父的两个儿子们,却不是相处得很好,与大明的诸多功臣享受荣华富贵不同,郭子兴的儿子们,都没活到明朝的建立。

  在朱元璋崛起之前,郭子兴是个广交好友的“富豪”,身边结交的朋友极多,也是这样的背景下,郭子兴得以组织第一支“军队”攻打濠州。朱元璋,正是在郭子兴打下濠州之后,才投奔入军的。

  对于朱元璋来说,郭子兴是个恩人,但这个恩人,并非是一直都对朱元璋很好的。

  在见过了朱元璋不久,郭子兴与妻子小张夫人决定将马秀英嫁给朱元璋为妻,而马秀英,正是后来的洪武皇后马氏。

  郭子兴一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在历史的记载是“战死”,真实的姓名并不详尽,也有可能比郭子兴更早“起事”。

  因此郭子兴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和事迹的仅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郭子兴的二子郭天叙,三子郭天爵。

  在一开始的相遇中,郭子兴是十分看好朱元璋的,当时红巾军卷起的浪潮波及天下,郭子兴手下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而朱元璋为人出身虽然艰难,却是难得的人才,因此颇受郭子兴器重。

  但郭子兴是这样想,他的儿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

  在与马秀英成婚后,朱元璋和郭子兴的关系更亲近了一层,是为郭子兴的女婿。

  也是因为这样,郭子兴给予了朱元璋更多的机会,而朱元璋的两个“大舅哥”,都对受到郭子兴青睐的他很不顺眼。

  郭子兴严格来讲,就是个割据势力的首领,郭天叙和郭天爵天然地认为,未来父亲的地位和权力是要继承给他们的,而不是这个女婿朱元璋。

  久而久之,朱元璋和郭家兄弟的矛盾加重,但郭子兴还在世时,朱元璋不可能自立门户,于是面对多次的不公和不平之事,都是忍让为主。

  事实上,朱元璋一直都很为郭子兴着想,郭子兴身边最有才能的人,也是朱元璋。

  但因为俩儿子的“谗言”越说越多,郭子兴也觉得这个“女婿”有些不好的地方,比如朱元璋很聪明,经常能“一针见血”地提出一些意见,从而赢得了众人的敬仰。

  太出风头,让郭子兴也觉得朱元璋是应该提防。

  朱元璋对此很无奈,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威望,而且也一直是郭子兴身边的得力干将,虽然说郭子兴因为儿子的缘故,开始对朱元璋有些不满。

  可大部分时候,郭子兴还是要用朱元璋的思路和方法继续发展下去,这种“排斥”又“需要”的矛盾行为,加快了朱元璋的崛起。

  不管怎么说,郭子兴算是朱元璋的长辈,而且也已经老了,对于他,朱元璋就是一直忍让,在郭子兴生命的最后时刻,朱元璋还是很礼待郭子兴。

  而实际上,郭子兴乃是“刀子嘴豆腐心”之人,当年为了救朱元璋,郭子兴放弃了除掉劲敌孙德崖。

  也是在释放了孙德崖后不久,郭子兴去世了,留下了偌大个局面,让儿子和女婿来“竞争”。

  而郭子兴去世后,一切都变了样,因为郭天叙屡次咄咄逼人,朱元璋也是个爱恨分明之人,他和两个“舅哥”的关系差到极点。

  在郭子兴去世后,郭天叙成为了“都元帅”,地位要比朱元璋更高上一半。

  可问题来了,朱元璋虽然只是副元帅,却是最深得人心的一个,人才几乎都在朱元璋的手下,郭天叙对此非常不满。

  于是二人的冲突不断,朱元璋一直退让,郭天叙一直进攻。

  也许在为人上,郭天叙并不反感朱元璋,但为了权力,也为了这个有威胁性的“妹夫“,郭天叙只能如此排斥朱元璋。

  直到1355年末,这一切才改变。

  因为这一年,郭天叙在攻打南京的时候,遭到元朝降将的倒戈,他与舅舅一同因为背叛而战死。

  而关于郭天叙战死一事,即便是在大明的一些书籍中,都不曾“避讳”,直接声称是朱元璋在其中有着设计,顾名思义,郭天叙之死,是朱元璋间接推动的。

  不过这事没有真切的说法,不可当真,郭天叙的确死在元兵手下,只能说他这是时也命也,没能化解困局,最后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郭天叙阵亡后,朱元璋的确成为了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成为郭子兴红巾军这个组织的实际操控者。

  可郭天叙阵亡,不意味着朱元璋就没人针对了,郭子兴的第三个儿子郭天爵,同样也是对朱元璋非常不满,和他的兄长一样,郭天爵对朱元璋的才能十分愤怒,也时刻想着争权夺利。

  这一次,朱元璋就不是忍了,在郭天爵的一次次挑战中,朱元璋决定“处死”郭天爵。

  而郭天爵也是郭子兴唯一一个被朱元璋直接“除掉”的人。至此,郭子兴算是后代凋零了,这一切,都和朱元璋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郭子兴也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两个“女儿”,一个成为了后来的话皇后,另一个则是成为了朱元璋的宠妃,生下了皇子。

  马秀英,乃是郭子兴好友所托付的“养女”,但因为马秀英智慧和能力超群,郭子兴对马秀英比亲女儿还亲。

  嫁给了微末凡尘的朱元璋之后,便受到了朱元璋的无限疼爱,一生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也互相尊重。

  虽然郭子兴的儿子没有好下场,可是养女却是“母仪天下”,这成为了一种“吊诡”。

  当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洪武三年,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表示对郭子兴永远的尊重,当然,这也与朱元璋的另一个宠妃郭氏有关。

  朱元璋的宠妃郭氏,史称“郭惠妃”。

  在朱元璋的政治生涯中,“联姻”,是他一直以来的手段,不管是他自己和功臣联姻也好,还是他安排儿子和朝廷功臣联姻,这都是朱元璋加强统治的手段。

  除了娶马秀英以外,郭子兴的亲生儿女郭氏,也是朱元璋的妃嫔。

  郭惠妃一生还是比较厉害的,生下了朱元璋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这三个儿子分别是被封为蜀王的朱椿,被封为代王的朱桂,被封为谷王的朱橞。

  而这朱元璋这三个儿子,严格来讲,可以算是郭子兴的“后人”,只是并非是直系传承的关系罢了。因为郭惠妃生下了这三个儿子,郭惠妃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和她的两个兄弟命运不同,郭惠妃的待遇很不错。

  从青睐到“隔阂”,朱元璋和郭子兴关系的发展就是一种悲哀,也是因为郭子兴太过听信儿子的谗言,注定了他难以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而郭天叙、郭天爵二人,是典型的嫉妒心强,本来他们和朱元璋不必斗个你死我活,可惜大家的身份都太特殊,无可奈何。

  要说郭子兴的后人,历史上鲜有记载,朱元璋却是安排了人给郭子兴守陵,世代免除守陵人的赋税。但是这安排的,并不是郭家后人,而是郭子兴当年的领军“宥氏”。这也侧面地反映了,郭子兴没有后人传承的可能性更大。

  这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才造成了朱元璋对郭子兴及其后人“矛盾”的局面,郭子兴对朱元璋“时好时坏”,这也是朱元璋对其后人非常“理性”的根本原因,而他和郭子兴,乃是互相成就,要说郭子兴给予朱元璋最好的礼物:

  那便是马秀英,他也是朱元璋最为用心的一个女子。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