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走村发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琴江满族村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绘图:王丽君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来日方长薛之谦;黄龄-来日方长

  这年一直在山区走村,蜿蜒曲折的古道幽径给我许多行脚历练,愈是深处愈发郁结,心疼沉睡的村落,草进人退,耕地荒芜。我是一个乡旅人,偶然的机会走进琴江村这个距离城市近在咫尺的传统村落,走进一段感知厚重历史的旅程。同时值得说明的是,琴江村民会三种语言:普通话、福州话和满族“旗下话”,因此在琴江村游走时沟通完全无障碍。琴江儿女独特壮烈的历史话剧,还有“五炮神”的传说值得聆听。

  绿皮·琴江村名片

  图片来源:网络

  琴江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福建省唯一的少数民族满族村。隶属长乐航城街道,位于福建闽江下游南岸,原是“三江口水师旗营”,距离长乐市区4公里,闽江口15公里。为古代控马江卫省城的重要港口。这里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转舵处,也是甲申中法马江海战的古战场。是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清代军事城堡,当年清廷配置的四大水师驻地,现保存下来的只有这个“三江口水师旗营”辛亥革命后,“三江口水师旗营”逐渐演变成村落,目前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据琴江志载,林则徐多次到琴江,江滨照壁曾书林公墨宝“江城海域”碑刻至今犹存。琴江“三江口水师”是中国海军的摇篮。琴江满族村现已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建最美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是省级生态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绿皮·走进琴江村,你应知道的历史

  清雍正六年(1728年),皇帝在紫荆城召见福州驻防副督统,谕以“尔等旗人,宜知水务”。阿奉命旋闽,选定琴江为福州驻防三江口水师旗营。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先从驻福州的老四旗抽调513名行营旗兵,后又从驻扎于海坛、闽安水师抽调100名水手做教习,三江口水师旗营正是成立。

  水师旗营建立后,镇守闽江口,拱卫省城,缉捕海盗,打击走私。几乎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所以海上重大军事行动。其中有平定“台湾林爽文之乱”、“黑水洋海盗蔡牵”,并参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甲申中法马江海战”。

  绿皮·走进琴江村,你需要一份作战图“导览图”

  有没感觉自己就是一个都统在看战略宏图呢?三江口水师旗营为当年全国四大八旗水师之一,是福建最早的八旗水师,比马尾的福建水师早151年。水师旗营布局像极了太极八卦,故而也被称作“旗人八卦城”。一座完全按照作战需要建设的村落,有着五百多座兵营,呈“回”字形建设,有如巨大的棋盘。没有断头巷,小街尽头看似死胡同,两边却有小街横过。街道与街道连接处,都有一座寺庙,庙前是较大空地,如此布局极为适合巷战。

  总面积0.6平方公里。旗营四周围墙,分设东西南北4个城门、十二条街巷。按建制设衙门12座、兵房1321间外,还建有轮操公所、炮台、军械库、火药库、校场、箭道场、演武厅等。水上主要有木壳船十余艘。

  水师旗营最高官职为三品协领,依序是四品左右翼佐领、五品防御、六品骁骑校,其他官兵皆为七品,可见其重要程度。

  至今街道布局仍保存完好。

  绿皮·走进琴江村,你该走走这些地方

  琴

  琴江“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规划布局是以军事需求为第一优先考量,设有城墙及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临江之北门为旗营“正门”。西有鲤鱼山、北面江岸种植成排榕树林作为堡垒屏障。街道布局呈“回”字型,街道横竖交错,时而封闭时而相通,街道上不规律段设有大小不一空地,作为兵力埋伏点。

  古街道

  大街

  大街,是水师旗营的中轴街道,长150米,也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昔日,由北门口进入大街可直通将军行辕。大街北端有褒奖赖通照孝亲爱友的牌坊“孝友坊”,南端放置立营碑。大街两侧有贾氏故居、兵营等古建筑。

  首礼街

  首礼街,又称“旗人街”,东至老航猴线,西至大街,总长140米,宽3.2米,是旗营里至今保存较完整的街巷。街道两旁共有82间古兵房都保持原貌,建筑面积达2200㎡。1986年4月29日,首里街经长乐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巷

  马家巷,又名“淳朴里”,因在巷中有一马场,饲养着旗营中的官员用马(32匹),故称之为马(家)巷。

  孝友坊

  孝友坊,身为三江口水师旗营领催赖通照,品性端谨,事亲至孝,仁义乡里。经福州将军奏请旌表,同治元年十二月,皇帝下诏在村中建立孝友坊,以彰其德。如今孝友坊已成为琴江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将军行辕

  图片来源:网络

  将军行辕,又称“公衙门”,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三江口水师旗营最高指挥所,也是平时旗营官员公议大事的场所。驻闽将军每年视察水师操演时暂住于此。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穆图善将军曾在此指挥旗兵抗击法国侵略军。将军行辕坐南朝北,原为三进,头进是大堂,两侧各有厢房数间,中进是将军寝所,后进是杂役的居所。雍正十年,用大堂两侧的厢房创办八旗书院。宣统二年(1910年),中进改建为二层楼。辛亥革命后,前进大堂坍塌,后进被日寇破坏。现已进行修复重建。

  公衙大门旁的这棵百年古榕依然叶繁枝茂,树干树根与墙一体,见证旗营沧桑变化。

  大宅与景点

  八旗广场

  图片来源:网络

  八旗广场,修建于2004年,总面积1200㎡,周边有抗法烈士陵园(八旗英烈园)、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停车场及公交站。广场上立有八个旗杆,分别是悬挂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面旗帜,以展示满族文化。

  赖府

  赖府,原是雍正六年(1728年)赖坤奉文移驻琴江修建的兵房。同治年间,其玄孙赖以森出任海澄知县后扩建,是琴江村一座较大的官宦府第。赖府前后三进、面宽五间,两排厢房相向,数根梁长20多米,门窗精雕细琢。后进五间1049年后拆除,其余两进至今保存完好。赖坤之孙赖通照因孝友淳笃,爱老怜幼,济困扶贫,得朝廷颁旨在琴江大街敕建“孝友坊”。

  贾府

  图片来源:博主农夫山泉

  贾府,原址为骁骑校署,民国初由贾勤扩建。宅院为三落三天井“七柱出游廊”土木结构。旁有小花园。贾氏为镶黄旗、三江口水师旗营世代水师,第一代贾遂为水师旗营的第四任左翼佐领。清末,贾氏许多子弟进入马尾船政学堂、广东黄埔海军学校、烟台海校等。贾氏一门连续九代当海军,参加了中国近代史上所有反侵略战争,其间出了多位优秀海军将领。

  贾勤为贾家第六代海军,1904年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曾任“江鲲”“江元”“永健”“华安”“安定”“海筹”等舰舰长,后升任海军部军务司少将司长,在北伐战争中表现英勇。1947年因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愤然辞职,告老还乡,1948年病逝琴江。

  李氏祖屋

  李氏祖屋,原是右翼佐领衙门,坐南朝北,李存谷(光绪壬寅年举人),任福湖知县时改建为坐北朝南,设有藏书楼,并在其后开辟花果园。李氏家族名人辈出,其中有与潘主兰、张虚我并称“天涯三客”的一代名画家李廷迎。

  八旗军旅园

  八旗军旅园,原为水师旗营的左翼领署。三江口水师旗营严格按照八旗制度进行军事化管理,旗营以将军行辕为轴线,左翼佐领署在将军行辕左侧,右翼佐领署在将军行辕右侧,左右翼各管辖6条街。左翼左领署因年久失修,长期荒废。2004年由郑永健先生捐资,将其修建成八旗军旅园,遍植花草,后增设舞场、健身路径,供村民健身娱乐活动。

  友于草堂(曹氏祖屋)

  友于草堂(曹氏祖屋),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曹氏祖屋,清末重建、扩建,二进五间排,前座有花厅;宅院的后座为主楼,名“学耕楼”,保存尚好;旁边还有花果园。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曹鸿翥、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曹维礼、皖南事变烈士曹维新等近代知名人士都出生于此。

  毓麟宫

  毓麟宫,原有两座,旗营左右翼各有一座。现存的这座毓麟宫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又称右翼子孙庙。庙分前后两进,前进为戏台,两厢有看楼,后进为神庙,是满族乡亲宗族朝拜场所。戏台仿清宫内庭造型,做工精湛,四角饰飞檐雕角。同治八年(1869年)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曾有两度维修。1994年由旅台乡亲张长卿等捐资再次修复。

  南门

  图片来源:网络

  南门,三江口水师旗营立营之初,仅建造北面临江的一面城墙,长约200米。乾隆五年(1740年)增建东、西、南三面城墙,并设城门,长约1800米。现在东、西、北三面城门均已毁,南门为今年修复。

  许建廷故居

  许建廷故居,原是右翼防御署和骁骑校署,民国十四年(1925年)许建廷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时改建。通往花园的六角门洞上嵌有郑孝胥题字的青石匾“颐园”。花园首进围墙窗棂用粉彩花瓶作隔窗,这是古民居中少有的。花园内有“慰慈亭”,是许建廷为庆贺母亲海难获救和65寿辰而建。亭主体为六柱木结构,底座呈六边形,2000年重修。

  黄恩浩故居

  黄恩浩故居,光绪年间重修,三落三天井,木质结构,精致花雕木门。二进门上有一“观察第”匾,后进为藏书楼,旁侧原有花园。黄恩浩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历任江西建昌、铅山等知县。“发逆之乱”以保卫抚州城之功擢升知府,且赏花翎,三品衔署抚州府知府。诰授通仪大夫。

  黄恩録故居

  黄恩録故居,重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三进式大宅院,有边厝、后花园和高大彩绘风火墙。正门在“第喜门”外套有双矮门,刻有“加官进爵”彩雕,厅堂曾挂“世代簪缨”、“裘带风和”横匾。曾列入《福建名人故居》。清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马江之役,黄恩録调任捷字营统带,随福州将军穆图善驻守长门下塘寨。战后以军功赏戴花翎加协领(三品)。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琴江村道头路。清雍正七年,福州将军阿尔赛捐廉修建,水师官兵每年都在此举行朝拜活动。

  台阁

  图片来源:网络

  台阁,又称“抬阁”,由满人祖先从北方传来福州,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旧时,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颁金节(满族诞生节)和农历三月太保爷迎会等迎神庙会都会举行台阁表演。台阁表演者大多是男女孩童,身穿各色艳丽服装打扮成戏剧人物,用造型来表演戏剧中的某个场面。演员凌空踩在独创的“铁机”上,舞台与演员之间常要巧妙地安装进隐形转动机械,以演员的服装或道具遮掩,而不露破绽,由众人抬着一路徐行演出。台上演员数人,台下吹、拉、弹、唱、道白哦、导引、护场多者数十人。台阁用旗下话演唱,所用的音乐多元,主要有东北小调,传统曲目有《许仙借伞》、《大补缸》、《西厢记》、《哪吒闹海》、《二度梅》、《荷花三娘子》、《黛玉葬花》等,2001年创新剧目《仙女散花》荣获“福州市第九届百花奖民间文艺大赛金奖”,琴江村因此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抬阁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7年“抬阁”也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绿皮·走进琴江村,你注意到兵房的特别之处了吗

  街两旁的兵房全是单层木结构,既是营房又是民宅。这些营房与东南民居最大的不同就是门,据了解兵营临街分为四扇门、六扇门,四扇门为普通人家,六扇门为官宦之家。不管是四扇门还是六扇门,正中的门上都统一套一扇矮木门,上端有几个镂空的小窗,这种门叫作“第喜门”。中法马江海战爆发,东北旗人奉命来闽,他们的家眷不敢上街,只能通过镂空的木格小窗观看街景。“第喜门”只有在婚丧时才打开,平常紧闭着。“‘第喜门’对旗人来说意义非同一般,搬家时必须拆下来带走。”

  绿皮·走进琴江村,你该知道满族的特色小吃

  东北火锅

  图片来源:网络

  东北火锅,据传是满族祖先过游牧生活时创造的。明末清初,清太祖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途中,为了节省时间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清军入关后,便把这种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满族吃火锅有很多规矩,如“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鲜菜花”等,如有客人到来,见到火锅按上述规矩摆放,客人就可以入座就餐。如果在火锅前面放两个特大的肉丸子,后边放兽肉,这叫“滚蛋”,客人一看就应知趣地告辞。琴江村的老年人在小时候,家里都还吃着这种炭火煮的烟囱铜火锅。

  南瓜饽饽

  图片来源:网络

  南瓜饽饽,是琴江人逢年过节必备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糕点,“饽饽”在满族话里是点心的通称。

  饺子

  图片来源:网络

  饺子,是琴江村最日常的美食之一。琴江饺子多用大白菜、韭菜、虾皮、鲜肉作为馅料包成元宝状,可煎、可蒸、可下汤。据说,饺子成为我国北方的春节美食却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才逐渐开始的。究其原因一,饺子形状如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把“吉祥”食物包进去,用以寄托对新的期盼。

  尜尜汤

  图片来源:网络

  尜尜汤,又叫“疙瘩汤”。北方的“尜尜汤”是用玉米面做的,可在琴江皇粮只有供给大米,所以琴江的“尜尜汤”也慢慢地演变成了“米疙瘩”,也就是长乐当地的“锅边糊”。

  烧饼夹虾饼,琴江水师旗营官兵出外训练时为了方便携带发展而成的食品。烧饼也就是现在市面上的咸干饼,其作法是将面团发酵后,捏成圆形饼块状,在中心点戳一小孔,饼胚的表面均匀撒白芝麻后,放入烤炉内烘烤。虾饼是用米浆加以葱花、虾仁、调味料等,弄成圆圈型后下油锅,虾饼夹进烧饼中一同食用,充饥又可口。

  馄饨

  图片来源:网络

  馄饨,琴江旗人的馄饨不同于福州的扁食,馄饨皮作法讲究,和面粉的水要放点盐花,好的面粉先在盆里揣到不沾盆后,再拿起一团试拉一下是否有劲道,如果会发出响声,就可以用了。馄饨馅肥瘦肉要适量,加一些紫菜、虾仁,再放些黄酒或高粱,色香味俱全。肉包好的馄饨就可以下锅了,煮起来不破不粘,配上高汤味道更佳。

  图片来源:网络

  琴江旗人大多来自东北,过去以面食为主,随军队南下来到福州,皇粮由大米取代,又因琴江靠闽江口,海鲜充足。原料的改变也让军队饮食习惯在两百多年间入乡随俗做了调整,不过依然可在琴江小吃中看见北方饮食的影子。除了以下列出的六种美食之外,琴江特色的小吃还有:如匝嘴、油炸鬼、南瓜糕、窝蛋、面茶等等。

  绿皮·走进琴江村,你也许能找到满族传统手工艺

  图片来源:掌上长乐

  竹编喜箩、篮子,剪纸、刺绣等等都是传统手工艺。据说竹编喜箩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在长乐话中“箩”与“老同音”,为稳重、长久、与子偕老之意。其形圆和、颜色喜庆,故自古便是民间百姓婚嫁乔迁、寿诞等喜庆场合必备器具,百姓视为吉祥物,乃传统技艺与传统文化的结晶承载之物。因其制作精美,在编织图案的基础上再加以整装成盛用器具,可观赏又兼具实用性。

  绿皮·交通参考

  自驾游:进入长乐S203后,进入朝阳路,直行航猴线往金刚腿方向约3.5公里到达。

  公交车:长乐市区长乐市区(闽运车站)坐4路公交车至“洋屿琴江村”下车;或坐9路公交车至“琴江满族村”下车。

  福州市区自白湖亭客运站、客运汽车南站、鳌峰客运站坐大巴到长乐闽运客运站。

  绿皮·不愿被时光带走的若干片段

  点

  击

  图

  片

  看

  大

  图

  在琴江村口八旗广场边,烈士陵园,正是中法马江海战中壮烈牺牲的琴江英雄儿女长眠于此。

  坡顶上一座圆形孤坟,坟前满、汉两种文字上书:“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中法战役阵亡烈士戍边殉职官兵暨眷属塚”。

  陵园里的五炮神石雕,讲述着官兵的英勇与智慧。据说中法马江海战后,清廷追问炮是谁打的。因当时有“不得先行开炮”的禁令,官兵们不敢承认,就推说是炮神打的。五炮神石像讲的就是这个典故。

  点

  击

  图

  片

  看

  大

  图

  古迹撼动着人心,逐渐残败的古建筑着实惋惜,那时的气派何以淹没在历史深海。太缺乏保护,同时更需要修缮。

  点

  击

  图

  片

  看

  大

  图

  村中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国门打拼去了,街头巷尾人家只有老者与孩童。

  祁大爷在看闽剧,戏腔绕梁,屋外数米远都能入耳。

  祁大爷的店经营满族小吃,我们点了南瓜饽饽。

  祁大爷的媳妇说烙饼得糊米浆,要等。

  于是我们在隔壁理发店晃悠了一会儿。

  再进店是祁大爷的孙儿放学到家,

  他很乖,坐在院子的样子就是。

  对,吃了一份很正宗的满族南瓜饽饽O(∩_∩)O~~

  ·彩云走村·———THEEND———

  图文编辑:彩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东一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