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中国如何成为科技超级大国?具体情况是怎样呢?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在本世纪初,北京中关村以庞杂的电子产品市场闻名,这里的商铺多充斥的是摄像机、电视、DVD等电子产品,多数都是组装,很少有是中国发明创造的,而老外对中国当时的印象,则是“勤劳的‘模仿’之国”。

  但到了数年前,除了“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也驰誉○世界,出售廉价电子产品的租户逐渐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新科技企业,虽然也有留下来的老租户,但新旧并存现象,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中国变化之快。

  某位在中国和硅谷工作的投资者说过,他在硅谷还总是碰到以为中国只会copy他们点子的人,但现在这种想法已经落伍,在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公司在模仿中国。在眼下,中国的未来和中国的过去正在并存,而更让世界越来越关注的,是新生企业主推动的(新)中国,人工智能、基因研究、无人机等与日俱增的实力,在一些方面正在改变着全球科技的未来。

  在国内,智能手机的支付已经是家常便饭,大街上停满数百万辆的“智能”自行车,这些到来之快让人都感到吃惊,似乎在一夜之间,大批科技公司突然冒出,有专家曾说,这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不同以前,很快能够成为独角兽和“十角兽”。

  在如今消费之外的中国科技领域,许多西方人也在使用中国制造产品,在如今,中国的创新者和投资者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在这条世纪,中国的科技全面走向全球,己经成为超级大国。

  中国的科技才是刚刚开始!从大环境来说,无论是否像Greg,willian所分析的:当其他国家(特朗普上台,英国退欧)政治骚动之时,中国却通过贸易、经济、科技重塑全世界,把它置身于世界之林。但是,中国科技创新应用的领先全球己是铁板一块。

  滴滴、小米、美团点占据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创新五强中的三个席位,中国独角兽惊人以惊人的速度掘起,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广泛使用,网约车、共享单车、020服务、人工智能的活力四射,无不证明中国科技力量的掘起。

  目前,中国科技企业正以一个领路人姿势在摸索前行。

  

全球最善于模仿外国产品和品牌的国家

 

  多年前,中国不存在科技这个说法,所有的产品都是抄袭模仿,山寨风盛行。过去中国人的模仿能力有多强呢?有人说,中国是全球最善于模仿外国产品和品牌的国家,这个世界上,没有中国人模仿不来的东西。几万块的产品,中国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大批量生产出来,而且价格便宜到让人咂舌。

  对过去的中国来说,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开始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如果人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去大力发展科研,简直是笑话。在温饱难以保证的情况下,无法吸引人才,做出的东西也啼笑皆非。

  你对中国的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我只记得,高中的时候还在用500块的山寨诺基亚,中国当初没有什么像样的手机,中兴、步步高算是大品牌。突然到了今天,国产机的品牌已经走进全世界,而且比起苹果、三星等国外产品丝毫不差。

  中国人的设计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在以光速发展着,新的科技企业大量涌现,过去在北京中关村出售廉价电子产品的租户似乎在一夜之间全部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新科技企业,以BAT为首的科技企业,把太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国真的已经做了太多的突破。

  某位在中国和硅谷工作的投资者说过,他在硅谷还总是碰到以为中国只会copy他们点子的人,但现在这种想法已经落伍,在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公司在模仿中国。在眼下,中国的未来和中国的过去正在并存,而更让世界越来越关注的,是新生企业主推动的(新)中国,人工智能、基因研究、无人机等与日俱增的实力,在一些方面正在改变着全球科技的未来。

  在国内,几乎已经看不到用现金支付的情况,智能手机的支付已经是家常便饭,人们开始谈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到来之快让人都感到吃惊,似乎在一夜之间,大批科技公司突然冒出,有专家曾说,这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不同以前,很快能够成为独角兽。

  在如今消费之外的中国科技领域,许多西方人也在使用中国制造产品,在如今,中国的创新者和投资者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相信不久后的中国在开拓和创新上有更大的成就。

  我们在国外发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1、35岁以下的研究人员,中国人非常厉害,但过了35岁后,就逐渐被外国同行超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一调查,国内35岁以上但凡科研做的好的,都转了行政领导,每天应酬开会哪还有时间踏实做科研!科研需要长期持续积累的,国内很多鬼才级的人物一旦当官后都中断浪费了。

  2、美国的高端科研领域,华人占比1/3,侧面也反应了中国人才流失之严重。和这些人接触之后,普遍反应的问题,并不是收入差距,而是适应不了国内的交际、官场文化,弯不下腰。要想踏实、安静地做点事情,只能留在国外。

  因此,官本位几乎是科研的死敌,如何提高中国科技水平?短期看,立即、彻底、全面消灭科研体系行政化;长期看,官本位不除,永不可能攀登顶峰。

  当今世界能称的上是科技强国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瑞士、加拿大……,中国目前还只是大国,还不算强国。但论既强又大的也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对了,还有韩国,对,就是韩国。美、英、法、德、日、意都是老牌列强,唯一人口超过5000万的发达国家就是韩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国家 人口 领土(平方公里) GDP(美元) 排名 人均GDP(美元) 排名

  美国 3.257亿 937万 19.363万亿 1 59495 8

  日本 1.268亿 37.79万 4.872万亿 2 38428 25

  德国 8269.5万 35.74万 3.5954万亿 4 44184 19

  法国 6711.8万 67.28万 2.5748万亿 5 39673 23

  英国 6602.2万 24.41万 2.5650万亿 6 38847 24

  意大利 6055.1万 30.13万 1.935万亿 8 31618 27

  韩国 5146.6万 10.02万 1.545万亿 11 29730 29

  这是截止目前世界上目前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0万,人均GDP过2万美金的国家,2021年韩国人均GDP过3万是大概率事件,也可以说是仅有的几个人口过5000万,人均GDP超过3万美金的国家。虽然GDP高不代表科技强,但这几个国家都是GDP高且科技强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国家中唯有韩国是自二战后新崛起的强国,也就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其他国家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和韩国比较相似,也是二战后才真正开始发展,所以中国想要成为科技超级大国,可借鉴韩国,那么韩国算科技强国吗?

  韩国2021年世界500强公司上榜数量14,2021年上榜16,仅次于美国126、中国120、日本50、德国32、法国28、英国20.5(联合利华算英国和荷兰的,算半家)。并且韩国上榜的企业像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电子等在业•内都是响当当的,不同于中国上榜的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国企,比如国家电网、银行、石化之类,韩国都是些私企而且集中在电子、汽车、家电等高科技领域。所以韩国算科技强国吗,当然算!

  那我们可以从韩国学习哪些呢

  一、重视教育

  1977年韩国18-22岁的青年中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还不足5%,为通过发展教育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韩国政府以“教育立国”为基本国策,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100%。此外,各主要发达国家毛入学率也在70%左右,中国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46%左右,当然中国人口基数比韩国高了很多,不可能达到这种入学率,但也说明韩国对教育的重视。除了毛入学率外,还应该加(1vsBGp)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中国目前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是4.22%,而美国是4.9%,韩国目前也在4%的水平,不过中国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4%也是近5年的时间。

  二、加大科研投入

  截至2021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中,对科技研究与开发(R&D)投资比重占4.23%,继2021年(4.15%)和2021年(4.29%)后,连续第3年居全球首位。

  我们都在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韩国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大国,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一的办法就是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唯一的办法是科技创新,所以中国想成为科技超级大国,可以借鉴韩国经验,当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但最重要的两条就是重视教育,重视科研!

  坚持发展中国制造2025,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和决定因素,加上国家的政策和财力倾斜,从审批上就限制粗放企业的审批,加快推进和支持科技和创新企业的审批,大力扶持我国有战略需求的科技企业,比如芯片和高难度机械加工业。

  图为长征5号火箭。

  我国现在已经在科技上走出了一条很不错的路子,那就是以互联网的发展牵引电子科技和信息化技术的提高,随着小米、华为等实体企业和百度、腾讯等虚拟业务企业等这些创新型的科技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我国的科技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社会的资金开始大量涌入,人才开始汇聚、产品开始爆发式出现的阶段,这个阶段持续的越久,积累越深入,牵引越强,给国家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就越大。

  图为我国已经开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等量变产生了质变,超级计算机、高科技加工制造业、材料科技、高铁、高科技能源如核电等企业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且逐步吸引消费的倾向,那么国家的科技力量就会越来越集聚,形成规模和市场效应,最终借助各种资源的累积优势,最终科技创新企业就会进入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阶段,也就是美国现在经历的阶段。

  人工智能将会称为未来高科技的代表性领域。

  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已经部分开启了,我们距离成功不会很远了,坚持发展,坚持中国制造2025,坚持不懈的努力必将会让国家享受到高科技时代带来的好处。

  中国要成为科技超级大国,那什么是科技超级大国?是人人都能立地起飞,还是人人都能造飞船,射火箭??如果是这样,中国也不一定是科技超级大国,有可能别国的人都可以瞬时飞越到达外星球了,人人都可以撬动地球了。所以我认为科技超级大国就是一个相对概念,也就是中国比地球上其他国家的各类科技普遍先进,科技研发水平普遍发达,科研人员群体相对较多,能够探索发展别国实现不了的超高新技术。

  那么如何实现这些伟大目标呢?有两个方法可以做到:一是做梦;二是做啊。做梦就不说了,都明白。我说第二点做啊,意思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埋着脑袋加油赶。那具体怎么做呢?

  我认为当前我们中国有了较强的工业制造基础和不错的科研环境以及科研能力,我们有成为科技超级大国的潜力,但我们还缺很多环节。

  1.对科技的热爱和崇拜缺少整体氛围。想当初我们墨子号卫星发射成功时,国内关注于此的媒体屈指可数。国民闲余饭后普遍是xx演员和yy歌手xx了,yy主播又整容了。要不就是z小姐抢了yy歌手的xx演员,然后xx演员和yy主播私奔了。没有全民闲余饭后的讨论,就没有全民的繁荣。我们需要更多的相关科技热点声声入耳,更多的先进技术口口相传。

  2.科研人才劳动收入不成正比。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完的田。多么形象的形容了在科研中努力奋斗的那些人。什么都不是的演员可以轻轻松松拿一个亿,而为什么努力为中国科技前行的人拿不到一个亿?不要说他们是雷锋,老奶奶过马路都没人扶了,哪里来的雷锋!

  3.教育的缺失。中国的教育这些年的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小的科学技术教育停留在有条件的城市。广大农村依旧农村,新农村只是旧房翻新的农村,学校科技课只是副科,家庭科学教育就没连副科也没了。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基础决定国家深度。我们的经济发展像洪流,滚滚向前,十分伟大。要让我们的科研水平普遍发达,许多行业需要大力持续资金扶持。

  也许我们在这些地方不断改进,我们离科技超级大国就不远了,说了这么些,怎么忽然感觉像是在扯淡!

  在上个世纪,企业规模越大意味着越好,大企业在待遇、福利、发展前景方面总是给人一种“我很牛”的感觉,而整个社会也都对大企业有着无限的向往,不仅毕业生要挤破头进入大企业,有些人甚至要花费天价成本进入央企和国企,投资者也更愿意同大型企业合作,喜欢把钱借给CEO们,而老百姓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乐意购买大型企业的品牌产品,而且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毫无疑问,大企业在资本、流程、信誉和抗风险能力方面,都有着自己天然的优势,但显然,他们也有着不可克服的顽疾,比如官僚主义盛行、效率太低,会议PPT要求太多等等,这些都桎梏着大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也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因无法处理好这些事情而停滞不前,一些企业甚至轰然倒地,让人唏嘘。

  随着企业经营理念的革新,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科技工具,中国正涌现出越来越多“小而美”的企业和商业模式,一些大型企业虽然保留着宏大的集团品牌,却也正借助新式的工具,在内核上被肢解为“小而美”的企业,在这种氛围下,去官僚化、清新、实用主义开始盛行中国企业和商场,推动社会和百姓更加贴近生命本质。

  辉煌十年,科技工具如何肢解巨型商业?

  在过去十年,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进化都是围绕“移动互联网”展开的,也正是移动战略的成功,使得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企业快速成功,他们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巨无霸,生意却是靠着零散的个体完成,正是他们之于“小微”经济的扶植,才得以使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马云激情四射的演讲,正如欧美企业家经常说:自己办企业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让世界变成更美好的地方,同样,马云也非常不爱钱,他创办阿里巴巴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一些普通人开张自己的店铺,事实也正是如此,曾几何时,超市、店铺连同小卖部在内,都需要不菲的资金,但淘宝的出现直接把“大型”的店铺肢解成为一家家小型的商铺,而随着“双十一”概念完全变现且大获成功,由阿里巴巴主导的“平民商铺”已经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除却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之外,淘宝上还能淘到厨师技能、代写论文、家政服务等等,在上世纪,这些都不得不依托于★企业或者平台,而现在只要把自己的技能挂到网上,普通人就能开一个小型的服务公司,专业而且价格低廉。

  如果说淘宝店铺说是个人经济有些牵强,那么,滴滴打车的出现则彻底将个人经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相信很多人都记得2021年滴滴和快的的烧钱大战,双方联手烧掉30亿元的补贴,看似是不理智的斗气营销,实则是一种创新性的宣传方式。

  上世纪,企业在推广自己的品牌时,需要邀请大明星、树立大的广告牌,然后支付巨额的代言费,如果滴滴请范冰冰给自己代言,估计30亿元怕是不够她的代言费,但两家网约车别出心裁地把天价的代言费,肢解成为一份份小额的补贴,直接惠及普通消费者,老百姓得了好处会口口相传,媒体也因好奇之心而纷纷报道,营销效果要远胜“明星的呐喊”,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培养起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网约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司机和消费者又总是把“补贴”存到软件中,这些钱都可以让巨头们继续使用,如此模式又衍生出支付宝红包、微信扫码拉票等活动,让普通消费者代言,自己给自己代言,可以说,滴滴等网约车的出现完美诠释出了“小而美”的内涵,自此,司机们再不用寄生于“出租车公司”这个大平台,大家都有权利开自己的车,开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

  另外,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也让普通人得以快速发声,我们可以在朋友圈里塑造个人品牌,或积极向上、或热爱运动、或痴迷读书等等,中国普通人第一次有了“个人品牌”的概念,而日益发达的社交App,也彻底肢解了硕大的实体▼办公室,毕竟,只要有一个微信群,老板就能随时随地找到员工,让他们完成一些该死的PPT报告。

  巨头转身,大型企业如何优雅的死去?

  依托于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科技工具被开发出来,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将会非常痛苦,毕竟,有些CEO依旧生活在古代,依旧希望通过设立办公室、开大会、培养嫡系,灌心灵鸡汤,让自己找到一种“皇上”的感觉,久而久之,机构臃肿不堪,办事效率低下,创意被压抑在人情关系网络中,得不到充分地释放。

  毫无疑问,大型企业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或者说,随着新兴科技工具的兴起,更本质的工作、生活会被无限地挖掘出来,那些“人玩人、当皇上、人浮于事”的企业会迅速垮掉。再举一个例子,现在的外卖小哥基本上属于“散养”状态,他们不需要办公室,不用每天听领导安排工作,只要领一件美团或者饿了么的衣服,就能快乐地奔跑在“送外卖”的路上,他们一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个体消费,一头又连接着规模或大或小的门店,有些味道绝佳的外卖,可能仅仅出自于一个“家庭式”的小厨房,而传统的方便面巨头们,则不得不建设工厂,建立管理体系,需要分一二三级经销商,找明星代言等等,如此颇费周折的经营,所能提供的味道比之外卖小哥要逊色50倍,渐渐地,“小而美味”的外卖已经逐步击垮了方便面巨头,事实上,粗糙的调料包和干面条已经越来越填不满宅男、宅女的胃了。

  笔者预测,巨型企业将会逐步消融于“小而美”的商业模式中,因信息透明、个性化需求增强,消费者越来越少于批量定制,自然地,也会降低之于“名牌”的盲目追求,而类似广告行业、职场政治学等本就不应该存在的东西,都将变为时代的“赘肉”而被彻底减掉,一些巨头企业现在要讨论的应该是:如何转型,或优雅地死去?

  就目前来看,这个目标是遥遥无期的,不是我看不起自己的祖国,我的忧患意识还是很强的,我深深地爱着脚下的土地。我说一点看法,首先,我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说失败太伤心),投入不少,但就是培养不出前沿科技人才,改来改去还是应试教育,没有触及根本,一直在圈内循环,冲不出禁锢。为什么中国很多人一出国门就成科技精英呢?看看我们国家当初搞“两弹一星”的顶尖专家大多是美国培养出来的。可惜没人去反思。再者,中国的制造业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是求湊合,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很多东西做的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差得多,假冒的东西更别说了,如此怎么得了呀?这不是小事,主要重视不够,打击不到位。其次,国有企业担当不够,要么行业垄断吃民众,要么亏损吃国家,毫无竞争意识,因为它们旱涝保收,无需操心,所以,它们不太注重科技创新。看看美国上市企业,科技型企业占绝对优势,都是私企(我们叫民营企业),我们知道的洛克西德.马丁、波音、通用、微软、苹果等都是顶尖企业,它们毫无例外是科技引领的现代化企业,它们创新能力极强,科技的日新月异带动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当然,我们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有的是智慧的源泉,就看怎么办了。结束语:不拘一格才能出人才。

  首先说点虚的:凝聚力(万众一心)

  笔者觉得,在2025年实现芯片自给自足,或者由此此事件,引发全国科研潮,大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振兴国家各级行业,引领世界风潮,并不太难,只要我们万众一心。

  现在的研发环境与上世纪刚刚建国一穷人白相比,好多了。而那时,顶着压力,饿着肚子全国万众一心,终于高出了两弹一星。和两弹一星比,芯片研发能难道什么程度?在全国人民面前,全国鼎力支援的大环境下,挤进芯片研发第一梯队也将不是难事。

  看品论文章,说中国芯片要崛起,要牺牲一代人的用户体验,才能让研发或得更多数据,推动芯片研发迭代。科技其他领域也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付出很多很多,我想,中国人已经做好的准备,一定要与科技强国死磕到底。

  其次说点实的:全社会投入

  这几天最火的矛盾性话题便是“房价VS科研”,结论是全社会都在炒房,谁能安心去搞研发。这里也不是贬低房地产,只是一个社会现象。而科技研发又不是国家一个层面的任务,他是我们中国的任务,是我们全国每个人的任务,这里也包括企业。

  如果都像华为那般坚毅,始终走在研发第一线,我想国家科技实力将不容小觑。进来,好多房地产去搞高科技了。就比如恒大决定投资1000亿进军高科技,碧桂园研发机器人,阿里收购中天微,都是在科技行业布局。大佬们的此举值得赞扬。这也是科技强国必须迈出的一步。

  当然,国家还可以通过税收补贴、扶持创业等多种渠道,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