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为什么看书记不住内容?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有一个词你肯定知道: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是下面这张图。我们普通人记忆东西不是记住后一辈子都忘不了了。

  鱼的记忆只有7秒,而我们普通人的记忆也不会超过“7天”,平均7天以后我们会忘掉将近80%的内容。其实,更悲惨的是,在一天以后就已经忘掉了将近80%的内容了。

  所以,看书记不住内容,核心就是一个原因:你看完后超过了1天以上,都没有再拿出来复习。答案就这么简单。

  那我们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艾宾浩斯先生(就下面这个家伙)既然找到了遗忘曲线,自然就有对应的“记忆曲线”。在一些关键节点上进行回顾,就能保持很高的记忆水平了。

  第一,20分钟的时候,“叮”一下看上面那个图表,第20分钟的时候你就会忘掉42%。所以,在20分钟的时候,赶紧拿出你的书、你的笔记进行回看。这就显现出了笔记的重要性,随随便便写个笔记一定有20分钟,不管是电脑打字还是手写。

  所以,如果你有做笔记的习惯,那这20分钟的门槛,你算是过去了。

  第二,1小时的时候,“叮叮”两下跨过了20分钟门槛,别急,还有1小时的记忆门槛。1个小时以后估计你的笔记也写完了,书也放回到书架了,或者Kindle也放下了,甚至自己也没有再读的欲望了,那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向别人介绍这本书。人总是有和其他人聊天的本能欲望。1个小时前你刚读完一本书,你感觉自己能量爆棚、满挂圣母光环,以上帝视角看着坐在你对面的人,心里一定会想“无知的人类,我刚读完一本书,我知道的比你多,无知的你怎么能领悟我现在的知识境界”。

  所以,你会忍不住要向对方分享下你“独孤求败”的读书心得。这本书怎么样,谁写的,写了什么故事,多么的优美啊,赶紧去读吧。在这介绍一遍的过程中,你就自己顺道把书也回顾了一遍。瞧,1小时的记忆门槛,跨过去了。

  第三,1天的时候,“叮叮叮”三下1天基本上是一个记忆的大门槛,1天后能记住的内容,基本1周后、1个月后也记得,但1天后忘掉的内容,基本以后也就忘掉了。所以,读书最多1天一本,多了线天的时候怎么记住书里的内容呢?答案还是艾宾浩斯先生说的(还是上面那个家伙):看目录。

  目录一般在5页以内,超过5页的一定是写书的人脑袋秀逗了。5页你总能看完吧,而看目录可以帮你在脑袋里“过电影”,这本书里的内容会以超音速轰炸机般的速度在你脑海里飞过,并留下一串串“记忆引爆点”,点燃你快要遗忘的曲线。轰~这个门槛,又跨过去了。

  基本上,跨过这20分钟(做笔记)、1小时(分享)、1天(看目录),这3个记忆门槛,你就能记住书里的内容了。

  我可是亲测有效,要是觉得有用就留下你的右手大拇指吧。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有时候,看到美丽的景色,一时情绪激动,也想吟唱几句古诗附庸风雅,可是,明明平时读过的古诗不少,可张嘴来不了。

  还有的时候,做个报告,讲到关键处,想引用几句金句点题,这时候脑袋却“短路”了。

  读了太多太多的书,还是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记不住内容,什么缘由?

  听有书君来解谜:

  主观上的原因:

  1、读书有无目的,决定你的记忆。

  如果读书没有目的,那么读过的书,十有八九就会读后忘前,因为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哪来动力”,所以,一般供消遣的书,读读就是为了博一时之乐,自然就记不住了。

  如果你读书之前想过这些问题:为什么选择这本书看?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知识?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消遣?

  你有明确的读书目的,那么,你的眼睛与书籍接触时,就会高度搜索与目的相关的词汇,句子,如同在书中搜寻宝贝一样,此时大脑就会高度集中,汲取所需内容,这座记忆宝库的容纳量也会尽可能的变大,而且记忆速度也快。你可能会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最有用的知识。

  所以,要想记住内容,看书一定要明确目的。

  2、与理解和兴趣有关。

  有些书籍比较难理解,尤其那些专业书籍,内容晦涩难懂。如果对此专业没兴趣,读起来既没故事情节,也没情感纠缠,不能触动人的灵魂,即使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读的什么内容,恐怕也说不出来。

  3、没有掌握阅读方法。

  这种情况的看书,只是让眼睛忙碌了,记忆浮于表面,没有融化到你的血肉里。

  看书一定要记住“心动不如行动”,如果有打动了你心的地方,语句或者情节,就马上行动起来,记笔记,摘录,写感悟,并进一步想开来,写自己为什么被感动,把产生共鸣的原因写下来。你看,照这个思维下来,读书笔记就写出来了,回头再翻看,自然记忆加深。

  4、进入一种阅读误区。

  我们常常以为看书需要一字不漏的看遍所有的文字,而且需要思考所有内容,“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记忆没重点,记的内容太多反而记不住。

  日本书评达人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一书中就说:不必把书中的内容全部据为己有,只需要选择自己必要的部分去阅读就好了。

  5、读书的情绪也起很大作用。

  你对感兴趣的书籍记忆就要比不感兴趣的内容记忆要长久一些,因为,记忆的内容在你遗忘之前已在脑中被复习了好几遍。

  比如:儿童看过的漫画书就会津津乐道地复述出来,如果让他复述一篇课文,可能就没有那么强大的记忆了。

  客观上的原因:

  1、人类生理记忆特点。

  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列出的时间间隔和记忆量的数据是这样的:

  刚得到的记忆百分之百,在20分钟之后,大约会剩下一半;一天之后,差不多剩下了三分之一;一个月后,差不多只剩五分之一了。

  所以,一定要复习,这也就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进行强调的。读书也一样,看完书,觉得有用,就要随时翻看,在还没有忘记之前,强化记忆。

  2、老年人与年轻人记忆差别。

  经常听老人会说:“老了,不中用了,钥匙随手放在哪儿就忘了。”

  人类识记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老年人的记忆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器官肯定会退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喜欢看书的人想记住内容,并且想通过看书使自己有所突破,就要找到自己记忆的特点,多看读书达人的阅读方法,并及时把自己看到的内容用于实践,在反复实践中消化书籍内容,让自己也能出口成章,信手拈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这个问题很普遍。关键看你读的什么书?真正的好书,精彩、生动、有意义……,需要你静下心来,精读、细读。边读边思考,就像放电影似得,甚至有的精彩有哲理段落句子可以做笔记。这样读的书一般不容易忘记。

  题主好!

  看到你这个问题,感觉很亲切,额,不好意思说了个实话。因为我曾经也是这样,被困扰了很久(感觉我被困扰过很多问题,唏嘘!),相信能提出这样问题的你一定也是爱读书的人,是想要从书中学到东西,而不只是消遣时间的“读书”。

  在这里我想给你推荐两种方法:读书笔记法和共振阅读法,帮助你读书,并记得住,写得了书评。第一种方法来自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二种来自于《高效阅读》,推荐你看看。

  第一种:读书笔记法

  使用读书笔记法,帮助我们理解书中的精髓。《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中提到,当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而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写文章的好处比口述要多。读书笔记法需要我们多次阅读给书画重点、写读书笔记。

  1、对重要内容进行提炼。第一遍通读,将你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第二遍重读,将你折角的那几页重新重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好,就将那页的另外一角折起来;第三遍标记,重读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第三次仍觉得值得一读,就用不同的记号在上面做标注,如直线代表“重要”,波浪线代表“非常重要”,圆圈代表“关键词”等,当然折角工序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书签代表三道程序,如黄色书签代表通读,红色书签代表重读,绿色书签代表标志,看你自己的喜好。

  2、“葱鲔火锅式”摘抄+评论读书笔记法。反复阅读我们之前做过记号的内容,严格删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然后摘抄+评论。重点是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颠覆自己之前观点的句子,用“O”表示后面是摘抄,标上页码,用“☆”表示后面是自己的评论,写一些对摘抄部分的感想、思考和补充,最后加上日期,书名,作者名。

  重读读书笔记,学以致用进行思想输出。

  我们在学生时代,很多人都会将自己做错了的题,摘抄到一个错题本里,久而久之,一本厚厚的错题本就出来了,然而有很多同学,根本就没有回过头去再看一眼,导致的结果就是以前做错的题后来照样不会。

  读书也是一样,为了更好地吸收内容,我们需要定期重读读书笔记,并学以致用。比如一个月之后整理自己看过的书,写过的笔记,将他们分类,关于坚持的书,关于梦想的书,关于心理学的书等等分类,并重读笔记,写书评写感想(第二种教你怎么写书评)。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我们在读书时要善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读书笔记法,认真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书,抒写读书笔记,以输出为目的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活学活用,这样你就不会再有“记不住”的困扰。

  第二种:共振阅读法

  一、共振阅读法是什么,怎么用?

  “共振阅读法就是让自己与作者所写的书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及被隐藏起来的才能”。一种不用做到一本书全部看完,也能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信息的方法。

  我们来看看“共振阅读法”怎么使用?步骤0:接触书本,明确自己的目的,也就是阅读前的准备;步骤1:通过随意翻阅,让大脑“下载”信息;步骤2:在三栏表格中绘制曲线:从曲线中感兴趣的那一页摘出单词;步骤4: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出现时标“↑”和页码;步骤5:基于从书中获得的想法,制订行动计划,一周内、三个月到半年内、1-3年内计划等。

  如本书的通过“共振阅读法”绘制的“共振地图”如下:

  二、怎么写书评

  写书评,可以说一是为了整理自己的思维,二是将学到的东西和别人分享。有句老话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与家人分享,或者在豆瓣、简书、公众号等平台上与其他人分享这本书。

  怎么进行分享?首先,从自己被感动的内容开始分享,一分钟介绍作者的姓名、书名;作者的观点;自己所感动的内容。其次,可以询问对方有没有相关的困扰;最后,再基于对方的困扰,想想在书中能帮他提供解决问题的启示。

  具体怎么写书评?首先“放松”地打草稿,比如阅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想到的内容都写下来;其次,写书评时,设想一个读者,也就是特定的人群,比如本书评,我设想的读者是对阅读效率(时间和输出)有困扰的人;再次,“放松”地进行整理。针对目标读者,思考“现在他正被什么问题困扰?”“他读了这本书以后能解决什么问题?”“他会对书中的哪些内容感兴趣?”然后,我们根据这些问题,放松的整理答案。

  希望能帮到你!

  老鬼作为看过上千本书的家伙,自认为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和大家分享一些记忆的方法。

  先用视频做分享,之后用文字作出梳理。希望大家还是耐心点儿将视频看完为好。如果连这点耐性都没有,也就别谈什么看书记忆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5436870f077ef0bf02dc9d140a1d71ab, vname: \, vid: v020215b0000bdvjcq6ue3mrrg1hmilg, thumb_width: 640, vu: v020215b0000bdvjcq6ue3mrrg1hmilg, src_thumb_uri: aec00000b63ed4ee53bb,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文字提纲性梳理:

  一、重复是无可动摇的基础。

  重复,是记忆的根本,无论你学习什么记忆的方法、技巧,没有重复,都是白搭!换种说法:你即使要学习那些帮助你记忆的书籍、文章,不也得记下来吗?!不重复的去看、去揣摩、去练习,光这本记忆的书籍就浪费你的时间了!

  二、及时性、随时随地的反刍

  当你在很多场合、很多情境下,只要忽然想到了某个你曾经看过的书籍的内容、某个段落、某个文章等等时,如果发现自己忘记了、或者忘记了其中的某个细节,请千万别放过!第一时间去寻找、去浏览、去记忆!

  一旦放过了,老天爷也不知道你下次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个机会!

  三、分享,是记忆最快的方式!

  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只有你敢于分享,才能让刺激自己的快速吸收、快速整理、快速的形成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对于自己的记忆帮助是最大的!

  四、学以致用是记忆最快的!

  自己学到的内容,要勤于和自己的生活、职场、工作等等相结合,让所知、所学能够派上用场才好。即使我们无法马上应用,也要结合自己过去的经历、实践等等去联想、延伸。去思考如果当时我知道了这个知识、这个理念、这个策略方法,应该怎么看待、怎么行动。

  五、对于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章节、一个段落进行梳理、分析

  动笔或者用大脑去建立一个框架,分析作者写作的脉络、讲解的脉络。分析他们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去组织整个构建。他们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章节放到前面、那个章节要放在最后?思考、分析、整理,对记忆的帮助会非常大!

  六、厚积薄发,扔掉书本

  对多数人而言,我们看书是为了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职业生涯、工作等等产生实质性的帮助而已。并非要做学者、讲师。因此,学习最重要的还是为了应用。因此,对于多数人而言,记忆书籍中的内容,没太大用处的。我们要做的是吃透书本、文章、视频的内容。转化为为我所用的、内化的功夫!这才是正道。

  以上六点供参考。

  欢迎大家关注老鬼,每天为大家分享职场、销售、口才、人脉类实战话题。在问答、视频、文章等各个版块,为大家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也欢迎大家留言、私信,提出自己的实际问题,老鬼会尽力整理成问答或者文章供更多朋友参考。

  越多分享、越多收获!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们读完一本书、却又记不住内容怎么办?

  都说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记忆,但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啊?

  ……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这个话题:如何快速上手、轻松学会写读书笔记?

  我会从三个角度,带你全面了解“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和步骤。

  1.思维角度:什么样的读书笔记、才算是一篇好的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有的人擅长写文字、有的人擅长画思维导图,还有人喜欢做图文并茂的“手账笔记”,既好看、又有收藏价值。

  但不管哪种形式的读书笔记,都有一个共同点。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共同点”,就能写出一篇好的读书笔记。

  这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它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的“萃取”流程:获得知识-提炼价值-结构化输出。

  2.方法角度:如何做读书笔记?只需要掌握这三个步骤!

  我们读一本书、听一段音频、看一条视频,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一本书里面,有观点、有案例、有数据,可能还会有一些故事,那么,我们统统都要记下来吗?

  当然没必要。

  做读书笔记不是记流水账,我们只需要把重点内容、对我们有用的部分记下来就好。

  所以,我们做读书笔记的第一个步骤是:找出书中的重点内容,反复读几遍,确保自己已经“获得知识”。

  如何确保?

  合上书,你还记得那些重点,那就很OK了。

  当然,仅仅是“记得”还不行,说不定你明天就会忘记;这时候,你就需要找时间、把这些重点内容记录下来。

  记录的时候,你可以照抄书上的原话,但最好再加入一点自己的思考进去。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知识的?有什么想法、疑问吗?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把这些想法,统统记下来。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阅读。

  这就是我们做读书笔记的第二个步骤:提炼价值。

  现在,你已经收获了一堆笔记,但这并不能算真正的“读书笔记”。因为你把这些碎片化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没读过这本书的人,很可能看不懂你在写什么。

  甚至,有可能连你自己都看不懂……

  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太多了,网上一搜一大把!而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能将碎片知识串联起来的“结构”。

  你可以尝试将这些零碎的笔记串联起来,做成一个完整的内容。就像知识管理达人——彭小六,他汇总了各种高效阅读的方法,并且取长补短、总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洋葱阅读法”;

  你也可以将这些碎片化知识提炼、做成独立的、一看就懂的“干货”,比如“告别拖延症的9个方法”、“时间管理的N个小技巧”……

  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第三个步骤:结构化输出。

  3.知识管理角度:如何让自己的阅读发挥更大的价值?

  阅读,可以丰富你的精神世界;分享,可以丰富你的社交圈。

  如果你不满足于阅读本身带来的快乐,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不妨把你的读书笔记分享出去吧!你会因此认识很多朋友,他们给你的各种意见,都有可能成为你提升的台阶。

  因为,学校很少教大家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写作,但你的读者会教你很多!

  毕竟每个人的阅历、经验都不同,你接触的人越多、交流的对象越丰富,你的知识结构就会越庞大、越完整。

  这时候,你会发现:能不能记住书中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已经建立起一个“知识管理”的体系,这个体系会帮助你快速吸收新的知识、并且随时为你调用!而你根本不用去刻意记住什么。

  这种感觉,超爽的!

  加油吧!

  说到看书记不住,我曾经也被这种事情弄得很是郁闷。明明认认真真看了很多书,却没能真正记住多少内容。

  很遗憾,那么多年的书我都基本上全是白读了,不明所以了很久,后来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就轻描淡写了几个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于是开始学着在阅读的时候准备一只笔做记录用,甚至会时不时的在书中写出自己对于读得有感触的内容做评价和感想(有时会添加一只荧光笔作为书中标记用)。

  读完一本书之后会有意识的让自己写一篇读后感,开始不苛求写得多好,只要尽可能的把书中的精彩内容和中心思想写出来就好。久而久之,这便成了自己的一个阅读流程。

  如此一来,确实能帮助自己将读到的内容加深印象,就算过了很久的时间,突然想起那本书来,还是能依稀记得书中所阐述的大概意思,如果想进一步重温,我们可以看看自己以往的读书笔记就好。

  当然这会儿有人会说,哪里就能记得之前的读后感写在哪里?说到这,就不得不说说我自己关于笔记的管理了。

  我有一套自己的笔记管理方法(个人觉得这对于书房书籍的管理也很有用),因为之前没有电脑,我会在笔记本前面多留出几页专门列出目录,犹如书的目录一样,什么读后感在第几页,写一篇记一个目录。写完一本之后把时间跨度写在封面上并标记序号(如是第一本就写1)有助于记忆寻找。

  后来有了电脑,就在电脑上做了一个索引表,从此,自己所写的所有笔记读后感,甚至是没事写了的几首打油诗都能在第一时间轻易找到。

  如此一来 我们省去了再去重读的时间,当然如果看完读后感之后突然又想重新阅读,找到那本书再读一读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总之就是那句话,读书不在多,关键要记得要消化,但是如果你不是那种天才,那么不妨试试用这种简单的笨方法,或许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为了让自己记住书上的内容,可以有两个方法:

  一,采用葱鲔火锅笔记法记笔记。

  也就是写一段原文,然后再写上一些自己的感悟。最开始的时候,可能能够写下来的感悟非常少,但随着练习的不断加深,会发现写出来的感悟会越来越多。当然,如果想让自己的感悟更多的话,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可以试着采用下面的方法:

  一般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书中一些金句或者是自己有感想的地方,都会画线,那说明这个内容一定是对我们来说最能让自己感动的内容。

  这时候,你可以试着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划线?

  第二个问题是,这部分内容和我之前所学到的内容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它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是,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一段知识把它总结出来?在这一点上,切记一定不要用原文。因为用原文的话,我们只是复述了一下书中的知识,也许这个点自己并没有去理解。所以,我才在这个地方强调,一定要先问自己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把这两个问题想明白之后再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第四个问题,我自己划线的地方,和自己以往的经历或者是自己的思想,有什么相关联的地方没有。我可以把这个知识点用在什么地方?

  基本上回答了这几个问题,自己的观点就会清晰起来了,能够写下来的感悟也越来越多了。

  第二个方法,写书评,加深自己对于书本的理解。

  书评的六大要件,一般包括破题,引题,全书概括,作者介绍,亮点解读和立意升华,这六个方面写书评的关键环节。

  写书评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对这六个步骤不断的打磨的过程。

  对于我来说,我感觉比较难的是破题,亮点解读,以及立意升华这三个部分。

  所以我在平时看书的时候会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积累素材。

  首先,我看书的时候,一般会觉得作者哪个观点比较好,就把它记录下来,这个可以作为自己书评的立意总结部分。

  其次,我在看书的时候,会重点关注那些对自己来说影响比较深刻,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案例,我也会把它标注下来,这个可以作为亮点解读部分的内容。

  最后的立意升华。这部分,目前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地方,我一直也在寻求很好的方法。

  最后再说一点,学习是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和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写得好书评,会觉得很羡慕,但是却忽略了人家背后的积累。

  也许是一年两年或者是长达6,7年时间的积累,这样的阅读量,我们一时是难以达到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积累,才能求得自己在将来的过程中也能写出一个比较完美的文章。

  至今我也在这条积累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行着,也希望能够碰到更多的好伙伴,我们一起打怪升级。

  作者:悦思益明“一枚正在努力的宝妈”!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不一样的生活。爱读书,爱写字。希望用走心的文字,记录自己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写作的路上,愿我们一起前行!并肩作战!

  我现在会把看过的书,写一篇书评。写书评的过程是翻看读书笔记,阅读书中精华的过程。

  如果只是浏览一遍书,就想写出书评,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一篇书评的形成,是经过几次阅读写成的。以下针对非虚幻类书籍,我的阅读方法。

  第一遍阅读:快速纵览。

  需要看以下内容:前言,作者序,目录,各章节第一段内容和最后一段内容,每段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书中用粗体等特殊标记的部分,后记。

  这样做的目的是,全面掌握书的结构和大致内容,前言和作者序里面会有对全书内容的概括介绍,目录是全书的结构图,通过目录你可以找到自己会对哪部分内容更感兴趣。各章节首段和结尾,各段落的首句和尾句,通常都是概括重点内容的部分。一般非虚幻类的书籍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总-分-总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后记部分也会有对全书的再次概括。

  第二遍阅读:认真阅读。经过第一遍阅读,对全书概貌有了了解,有哪些内容是想深入了解的?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论证的?带着问题开始认真阅读第二遍。如果书是你自己的,第二遍阅读可以在书中划线,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想法,记在页边空白处,认为特别重要的内容,可以把书角折起来。

  第三遍阅读:再看一遍自己划线的地方。如果觉得真的很好,把这部分内容记笔记。

  注意:第三遍阅读可以在第二遍阅读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即使第二遍没完全读完,也可以随时进行划线部分的阅读,随时记笔记。

  第四遍阅读,阅读笔记和折角页。这一遍是我写书评的时候进行的。书评列出提纲,边写边看笔记,翻看书里折角和自己写了想法的地方,写的过程是一个输出思维的过程,必须把输入的东西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后,才能写出来。这是拉开人与人之间阅读效果的步骤。也是问题中提到的,看别人的书评,觉得自己好像白读了,因为没经过自己思考并输出。

  你也可以试着,输出你所读过的内容,写下来,感受下每个字的出现,是将头脑中一团想法整理出线索,理顺的过程。

  决定以后的阅读都有输出,如果你也想写书评,就一起来吧!加个好友关注下吧!

  100多年前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从这个图线中我们可以看出,记住的东西只需过20分钟就会忘记42%,一天后就忘记一多半。

  而从下面的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当遗忘曲线下滑时,通过重复记忆,曲线可以回升。如果只读一遍很难在脑中形成记忆。而反反复复地阅读,就能记住书中的内容。而一本书如果能读上两三遍,又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书的内容产生新的理解。

  所以,要想改变读书会忘记的毛病,我建议读书之后要做读书笔记。把书的主线记下来,把书中的重点以及对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写下来,这段文字触动了自己哪些感慨或思考都要记录下来。不要觉得做笔记是繁琐无聊的事,读过书并有所收获这才是读书的意义,或者说是有效率的读书。

  当然,如果做完笔记就束之高阁,那一定还会忘记。所以读书笔记也要常看,才能把自己提炼出来的内容牢记于心。而且下一次看的时候,也许还有新的感触,也记录下来,这也为平时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除了做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也是很好的方法。

  再有就是进行小型的读书讨论会,针对同一本书,人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讨论越激励就越印象深刻。

  我觉得看书记不住内容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书效率太低,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

  2.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希望把全书有用的知识点都记住;

  3.书中的内容没有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一般看完一本书后,我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个部分对我有启发作用,本书相比其他书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另外解决的?如果以上问题我都无法回答出来,说明这本书的内容我没有消化掉。

  这里要提到我最近阅读的日本作家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身为一个每年阅读300本书的畅销书作家,大岩俊之在书中提到了高效率读书的方法、利用做笔记掌握书籍的内容、如何记住书中的内容、以及将内容付诸于行动的方法。其中,高效率读书是基础,只有带着目的去读书,才能更好的掌握书籍的概要和层次,记住最重要的20%的内容,继而将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永久性的记住书中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制作思维导图,在读完全书后结合书中的原文和自己的理解写读书笔记,也是非常有用的记住书中内容的方法。

  这里要推荐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法。原来我看完书,想写书评巩固下书中的知识,发现如果按照原文的知识点梳理书籍的内容的话,知识点太多,而且写出来特别像流水账。后来在写作班的老师推荐下,我接触到了“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法,也就是摘抄与自己有共鸣的原文,在原文旁边写下由此引发的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多了,最后总结一下,就会形成一篇很不错的书评。这本书对于如何利用笔记本选择自己想看的书、读书、做笔记和活用书中的内容也有很好的建议作用。

  针对我开头提到看书记不住内容的三条原因,结合以上两本我推荐的书,可以有以下解决办法:

  1.看书效率太低,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

  带着目的读书;通过目录及序言掌握全书的概要,知道自己正在读的是哪个部分;控制读书的时间,一本书阅读时间持续的越长,前面的内容越容易忘记;多读书以训练自己读书的效率。

  2.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希望把全书有用的知识点都记住;

  一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只占全书的20%,我们只需要记住这部分或者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那部分就好。

  3.书中的内容没有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利用“葱鲔火锅”读书笔记法将原文与自己的思考结合在一起;利用书中的内容为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明确现在的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细分成简单的小步骤进行实施。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东一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