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51型是80年代的新舰,为什么还要在舰桥顶的棚子里指挥?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051型是国产第一型导弹驱逐舰,首舰105号济南舰于1968年底开工,1971年12月31日服役,由于舰炮、反舰导弹、对海对空雷达等系统研发滞后的原因,051型舰一直拖到90年代初,才陆续将17艘舰全都建成。

  此型舰艇的研发背景,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时,当时人民海军装备的4艘苏制驱逐舰即“四大金刚”包括护卫舰舰型太小,且续航力也无法胜任,因此海军提出要建造为远航南太平洋的海上测量船队进行护航的国产驱逐舰。

  051型舰就是一艘强调高速的驱逐舰,仅从外观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舰体细细长长,舰宽较狭窄,在强大的蒸汽轮机的带动下,131舰在海试时,曾跑出了39节的051型舰最高航速,在海军内部被戏称为“放大的导弹艇”。

  当代燃气轮机的驱逐舰,绝对跑不出39节的高航速,因为不再强调高航速,非常注重舰员居住环境以及舰员工作环境的舒适性。

  051型驱逐舰在生活设施方面非常落后,舰员居住环境非常辛苦,都是大开间睡统铺,数十个水兵挤在一个舱室内,甚至都没有独立的餐厅,就餐时只能蹲在舰上甲板,或在各自工作岗位就餐。

  作为军迷个人数次登上051型舰,基本上每个舱室,包括最上层的建筑都走遍了,因此,对051型舰非常熟悉,惊诧于双管130毫米舰炮以及穿透数层甲板的供弹系统,包括海鹰3联装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的庞大,只有身临其境才有体会,尽管051型是条3650吨的舰,但在130余米的舰上从来回走动,感到已是非常庞大的水面舰艇了。

  051型舰具有二战驱逐舰的影子,在50年代中期获得了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设计图纸基础上研制,前后各有1座庞大的双管130毫米舰炮,全舰没有防空导弹,只有双联37毫米舰炮和双联25毫米舰炮用来防空作战,对来袭的战机特别是反舰导弹,其拦截能力聊胜于无。

  全舰没有反潜鱼雷,以及直升机库和反潜直升机,只有舰艏的2座12管火箭式反潜深弹发射炮,以及4座深水炸弹发射炮,外加2条水雷推送导轨,反潜作战能力堪忧。

  至于051型舰的舰桥是敞开式的,指挥员站在指挥室内,拿着望远镜指挥,妥妥的二战指挥风格,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冬天非常寒冷,所以说051型舰条件非常艰苦,后来就用简陋的石棉瓦搭了个顶棚,用来遮挡风雨,但舰艇在海上高速行驶时,海风依然可以通过有机玻璃,以及石棉瓦的逢隙吹进来,冬天也会冷得够呛,夏天又热得冒汗,对此,个人这么认为。

  由于设计时,051型舰就是以二战的驱逐舰设计的,因此都是敞开式的指挥室,当然,在80年代末期以后建的几艘改进型051型舰上,舰员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得到了改善,增加了舰员餐厅,包括指挥室也都全封闭了。

  早期建造的051型驱逐舰只是在解决从无到有,虽然对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世界范围来看051型驱逐舰部分设计还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水平,所以看着有一些“落后”的也很正常的。

  题目中关于“80年代的新舰”这个叙述表达的并不正确,17艘051里面只有6艘是80年代下水。051型驱逐舰首舰“济南”舰虽然是在1971年服役,但是他的建造工作从1968年12年就展开,总体技术设计方案早在1967年就已经完成。所以80年代这个叙述并不正确。

  051型的整体设计蓝本是56型驱逐舰,56型驱逐舰于1955年在苏联海军服役,设计之初为火炮驱逐舰,中国在50年代末拿到了56型的图纸并在其基础上研发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驱逐舰(直接升级为导弹驱逐舰)。所以实际上051型驱逐舰有一部分技术的确还停留在50-60年代,所以看起来有些“落伍”。下图为苏联原版的56型驱逐舰,可以看到舰桥顶部也是有露天平台的,

  其实这个露天平台早期的军舰其实都有,里面有望远镜、罗经等设备。所谓站的高看得远,在早期没有电子设备或者电子设备不理想的情况下这个露天的“飞桥”视野宽阔,适合航行和作战观测,只是051把这部分用棚子遮起来了。随着现代雷达、火控和指挥系统的发展,这个专门设立的罗经舰桥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舰桥顶部平台需要安放更多的电子设备,051型驱逐舰最后2艘165和166两舰也使用了全封闭舰桥的设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传承苏联模式,对军人生活不考虑的军舰设计思维。

  看看苏联的坦克,内部狭小,坦克兵乘坐是相当不舒服的。

  同时,坦克安全性差,弹药在坦克兵身边,一旦殉爆,连火葬费都省了,坦克兵可以直接入盒。

  051型是在1957年,中国获得了部分苏联56型驱逐舰资料技术上的作品。

  1971年研究成功,目的就是海上作战,至于官兵的舒适是不考虑的。

  那个年代是文革时期,强调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吃苦没什么,不吃苦叫什么干革命。

  所以,051型驱逐舰性能在当年还算可以,然而官兵生活设备非常烂。

  水兵住宿是大开间通铺,几十个人挤在一个舱室内,非常拥挤。

  更夸张的是,军舰连餐厅都没有,水兵们只能打饭以后各自蹲在甲板上就餐。

  这个不是没办法设计,或者设计技术不够,而是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至于棚子,其实倒是没什么。

  因为科特林级驱逐舰是二战时期的老旧设计,当时露天指挥台也没什么稀奇。

  但051型装备海军已经是70年代,这个设计早就过时,理应改为封闭式的。

  然而,当时海军方面没有经验,只能依葫芦画瓢,照着苏联原样搞,就拖出来一个有棚子的露天平台。

  这种夏天还凑合,但冬天哪里能够站在的住人,是一种非常落后的设计,后续也没有驱逐舰这么搞了。

  虽然051型建造于上世纪70-80年代,但整体水平依然是世界上60年代的水准,我国早期的051与053型等主战舰艇上,都可见用帆布或玻璃钢之类的材料在驾驶室顶上或后甲板等处搭建的类似临时棚一样的东西,简陋且外观不美观,被军迷一致认为是“落后”的象征。

  艇上的这类棚子的正式名称叫“天幕”,搭建在舰桥顶部的敞开露天部位,其目的是用于改善舰艇上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主要由天幕柱、天幕桁架、幕棚、绳索和压条组成,天幕多为活动式,在不使用时可以卷起或拆除。

  早期的舰艇因电子设备水平较低,航行甚至作战时多以目视进行指挥,在驾驶室顶部的视野较为开阔,便于观测。而当时的航行指挥和作战指挥也多采用有线电话或传话筒的方式,在驾驶室顶部只要有简单的通信设备和导航设备的终端就可以遂行指挥任务。

  较新型号的作战舰艇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在驾驶室顶部指挥的方式成为过去式,各类航行保障系统的传感器终端都集中在驾驶室或驾驶室的周围,而航行设备几乎都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并集成在驾控台上,如自动操舵仪和各种声光电信号控制设备。而作战时,有专用的作战指挥室,作战指挥室布置有舰长作战指挥桌和对空、对海、对潜以及综合立体战控制台位,作战指挥完全在作战指挥室内完成。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051型,这算是咱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搁那会咱自己都调侃,这压根就是一放大号的导弹艇。

  一听这名,您就知道当年他的技术有多陈旧,虽然是一新舰,但搁在国际环境当中,也就是人家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这都差着好几辈不是?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嫌弃了。

  别介!八十年代这算是咱家里头最大的舰了,这要是搁以前,咱还真就只有艇没有舰,要不咱也不会发展海上拼刺刀的战术,那都是拿命来搏那一丝胜利的机会。

  051型这算是咱从无到有的一个跨越吧,不管啥东西,只要有了,咱搁上头咋折腾,总会折腾出最好,最棒的不是,新家伙虽然老,可咱不能嫌弃不是?

  说不好听的,军工们的手艺还不是在051上练习起来的,不然也不会有现在下饺子一般的军舰搁海上溜达。

  好了,闲话咱也说了一些,那么咱就进入正题。

  1957年的时候,咱从苏联哪里努力了一把,拿到了56型科特林级驱逐舰的一部分技术图纸。

  这挺好,咱就开始琢磨根据这图纸弄一艘咱自己的驱逐舰出来,这就是咱现在要讲的051型导弹驱逐舰。

  而这科特林级算是苏联最后一款传统驱逐舰,1952年定型设计的。

  您一瞅这岁数和年龄,人家不淘汰他也不会给你不是?

  所以他有很浓重的二战设计思路,最简单的说水兵的居住环境就不是很好,一水儿的大通铺,一堆水兵挤一块休息,就这舰上想找个餐厅都没地,大家伙一块蹲甲板这嘎达捧着一缸子给自己肚皮里头灌。

  有那岗位还挪不开身,甲板都不能去,只能蹲在自己岗位上吃点而已。

  就题主说的那棚子他也是二战那会遗留下来的产物。

  如果您能近距离的瞅见咱这051,正面最醒目的就是一大排玻璃窗,没毛病,那是指挥室,按照设计想法,指挥员就是搁这嘎达拿一望远镜东瞅瞅西看看的来指挥的。

  就在这指挥室的上方就是一大平台,还是个露天的,这完全继承了苏联那56型的设计思路。

  因为过去他电子设备少的可以,就算是有电子设备也别提了,撑死了也就是凑活凑活用而已,所以二战那会,全靠俩大眼珠子拿望远镜瞅。

  也就是说,你必须站的高才能望得远不是?再加上你这视野要宽阔,所以整个露天的平台,没毛病。就这上头通常会搁望远镜,罗经(确定方向的仪器)一些个设备。

  所以也叫罗经舰桥。

  那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什么雷达啦,火控啦,什么指挥系统啦等等的电子设备全整上了。

  您眼睛都瞪出眼眶,也没这些个东西瞪的远,所以这后来的军舰就全部整成了封闭舰桥,而且电子的东西进点水啥的也不合适。

  而咱这台子你建造了,咋也的用不是,所以干脆咱自己用军用帆布搭个棚子使唤就完事了,不能浪费。

  那么到后来的051型,也就是最后生产的两艘165和166,这平台也不用啥帆布搭棚子了,人家出厂的时候,就直接给封闭起来了。

  不管咋说,这老哥们也守护了咱几十年了,那会咱军舰上的指挥所就三个地,舰桥,作战室最后就是这搭着帆布的棚子了。

  老了,别嫌弃,其实这多余的地,还有个念想不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051型驱逐舰在国内的军舰划分里,只能说是二代舰而已,要知道我国海军起步较晚战舰制造工艺和设计理念至今都和发达国家保持一定差距,上世纪80年代的国产军舰指挥室落后也是很正常的。

  051的确是80年代的新舰,但是这个新字,只能理解为我国建造的新一代驱逐舰,而不是拥有先进水平的驱逐舰。舰桥顶上的棚子这种设计源于早期的军舰指挥室设计,这也是051型驱逐舰技术水平落后的一个表现。看过甲午海战电影的小伙伴肯定注意到了,那个时候的军舰舰桥是露天的,连顶棚都没有。这种露天式指挥塔在那个探测设备主要以光学仪器为主的时代非常管用,但是后来雷达探测设备的发展,让指挥员可以不再依靠手中的望远镜观察战场,于是就出现了封闭式舰桥,以改善海员工作环境。

  之所以到了80年代我国还设计出来一种带着早期军舰特点的驱逐舰,是由于我国当时经费不足,对现代海战模式把握不够导致了设计思想较为保守。80年代,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军队要忍一忍,给经济发展让路,于是军费大幅削减。海军舰艇的单价在众多武器中属于比较贵的一种,在军费削减的情况下,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海军,装备发展会剧烈放缓。051型就是在那样一个时期出现的新型驱逐舰,因为我国海军水面舰艇整体水平较低,所以051虽然新,但其实依然落后。

  这种开放式舰桥视野良好,是为视距内海战而生的。051出现的时代我国军事思想还没有现代战争的概念,没有超视距作战能力。仔细了解051型驱逐舰的装备就会发现,这一型驱逐舰虽然装备有具备超视距攻击的海鹰-2反舰导弹,但依然装备有前后两座双联装130毫米主炮。这种设计思路很明显,按照当时中国海军的实力,反舰导弹干不掉所有敌人,051作为当时最大的驱逐舰,是要和敌人军舰近距离火炮对射的。而这个开放式舰桥,就是为近距离作战而设计的。

  军舰舰桥是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就常规的舰桥而言,舰桥内包括指挥室、驾驶室、露天指挥所、无线电室、情报中心、火控中心等。一般我们看到的开放式的舰桥实际上指的是露天指挥所。

  露天指挥所由来已久,自从军舰出现就有露天指挥所。露天指挥所一般位于舰桥驾驶室上方,位于主桅杆中段,其主要设备包括有多具望远瞄具、六分仪、地平仪、罗盘以及用于传达操作指令和接收情报的铜管。一般来讲,露天指挥所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军舰操作人员对军舰周围态势的感知能力,及时对军舰姿态进行调整。

  一般来讲,除非比较勇猛且控制能力极强的舰长外,开战时舰长一般都会进入装甲指挥室而非露天指挥室。而在露天指挥室指挥军舰作战的一般是大副或是参谋(这一点可以在电影 联合舰队指挥官山本五十六 和其他描述二战太平洋海战的电影中体现)。

  而现代军舰大部分采用封闭式舰桥和一体式塔桅目的就是提高军舰的集成化水平,并满足现代军舰对隐身和适航性的要求。现代军舰由于集成化程度非常高,在军舰姿态感知方面已经完全不需要随时站在舰桥上观望了,完善的水文、导航、观测系统使得军舰指挥人员待在舰桥里就能感知军舰的一切。

  而现代军舰另一项重点就是发展三防能力。虽然舰船天生对于核生化武器就有不错的抗性,但是高隐蔽性、高雷达隐身性能、高适航性要求军舰保持密封状态,开放式的舰桥不再适合现代军舰。而现在的军舰指挥室已经集成驾驶室、军情中心、航海室、制图室、火力控制室、电子控制室等于一身,舰长可以在指挥室内获得一切想要获得的情报,那就没有必要再发展露天指挥所了。

  至于051作为一款老舰,其设计是有一定原因的,之所以设置露天指挥所除了那个年代电子设备落后的原因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051军舰的相关配套设施并不全面,尤其是舰桥的系统仍在某种程度上沿用二战时期的设计(当然当时大部分军舰也都是由二战发展而来)。

  另有一个说法就是配属于南海舰队的驱逐舰由于中央空调和密封性技术缺失,指挥室的温度常年在50度左右,没两分钟就能让舰长晕过去,因此保留了开放式露天指挥所。不过现在已经不用担心了,我们所有的大型军舰几乎都已经安装了中央空调系统,舰长和船员们终于不用再遭罪了!

  首先要说明一点,人民解放军海军的“051”型驱逐舰不是80年代的新舰。“051”型的设计完成于1966年,其设计参考的原型则是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研发的“科特林”级驱逐舰,即“56”型驱逐舰。

  (“051”型顶部带有天幕的罗经舰桥)

  尽管“051”之后有许多改型,但是不容回避的是,这型军舰的平台基础,是建立在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驱逐舰的水平基础上。所以舰上出现一些今天看来有些落伍的东西,也是不足为奇的。

  其次关于舰桥。“051”顶部露天的舰桥平台,属于罗经舰桥。这是舰船上历史悠久的部位,几乎从风帆时代开始,军舰上就会有罗经舰桥,也就是19世纪海军中所说的“飞桥”。罗经舰桥上,通常安装有标准罗经,以及望远镜等设备,主要是平时指挥用的平台。

  近现代军舰上,将标准磁罗经安装在处于军舰最顶层的位置上,还可以尽量减少舰体自身磁场对罗经的影响。此外,这个位置视线开阔,是观察、瞭望乃至舰船进出港时观望指挥的不二之选。

  (在现代化的军舰上,驾驶室两侧通常会继续保留露天舰桥平台,用于实现观察瞭望等传统的只能。另外,现代化的军舰上往往仍然会保留标准磁罗经,其位置通常也仍然是在舰桥的顶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经舰桥只是转换了形式,但并没有消失)

  进入现代,随着军舰驾驶、指挥的信息化系统越来越先进,雷达侦搜等功能也越发强大,加之驾驶室顶部需要布置更多的天线设备,罗经舰桥开始从驾驶室顶上逐(2nj1k1)渐隐去。但实际上这并不表示现代化的军舰上就没有了露天的罗经舰桥,实际上只要仔细观察,大部分现代化军舰的驾驶台两翼,仍然会保留着用于平时瞭望的露天平台,那个差不多能算成是古老飞桥的遗迹。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