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四川简称蜀,与哪段历史有关?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先上答案,四川简称“蜀”并非源起于刘备的所谓蜀国。三国时期的蜀汉只是锤实了四川即蜀的特指专称。蜀的由来,与周朝、诗经、秦始皇、刘邦、说文解字、刘备有关。

  根据诗经和说文解字解释,蜀是象形字,指蚕虫,这与蜀地自古以来桑蚕业十分发达相吻合。蜀最初的源头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一位名叫蚕丛的首领建立古蜀国,称蜀王,后来被秦国吞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为蜀郡。

  而刘邦起初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就在巴、蜀,在张良的努力下项羽又给加多了汉中,后来又率领军队从汉中开进了关中,取得了天下。也就是说,蜀地是刘邦的龙兴之地。刘备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蜀地和汉中,就是要效法刘邦,再次兴复大汉。

  事实上刘备的正式国号为汉,三国志作者晋人陈寿因为政治原因必须把曹魏奉为正统,因此把关于刘备集团的历史归为“蜀书”,刘备的汉也就成为了蜀。此以后“蜀”也基本被约定俗成的当成了四川一带的称呼。

  再加上后拉又陆续有西蜀、前蜀、后蜀立国,皆建都成都,更加强化了“蜀”的概念。

  基本就这样了,有讲清楚吗?

  ——END——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

  简单回答吧,四川简称蜀和古蜀国有关,华阳国志蜀王本纪记载距今4000年前,与中原夏王朝并立的四川地区古蜀国国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蚕丛教人种桑养蚕,又聚民为市,在建立新石器时期末期的国家管理和和巫祝祭祀体系的基础上,在广汉附近建立都邑,形成事实上的国家形态,并在中原殷商末期参与了西周灭殷商的战争。从说为解字来看,蜀字的甲骨文金文写法都是一个长着凸出的大眼睛的人加上虫字组成,与其蚕丛其目纵和养蚕吻合,所以,四川的简称蜀是明显的和在四川地区的最早政权古蜀国有关系,这也是四川简称蜀的来源。

  





  四川是巴蜀故地,巴、蜀都是四川历史上存在的两个古老国家。巴国在四川盆地东南部,蜀国在四川盆地中西部。而“蜀”的来源则是巴蜀之一的古蜀国。

 

  古蜀国是与中原古王朝长期并列的一个国家,在夏朝的时候,古蜀人即来到现在的成都平原地区,建立了古蜀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创造了可以媲美于中原的古蜀文化,疆域也覆盖了今四川盆地嘉陵江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北抵秦岭与秦国对峙。并分封了郪国、苴国等一众小国,成为先秦时代西南最强大的国家。

 

  秦灭蜀以后,古蜀故地为蜀郡。此后一直作为古代四川地区的核心区域而存在。

  东晋时,谯纵在成都称蜀王,建国号蜀,史称谯蜀、西蜀,成为西南的一个割据小朝廷。这是古蜀国被秦所灭以后,古蜀故地第一次以“蜀”为国号建立地方朝廷。

  五代时期,王建在成都称帝,建国号蜀,史称王蜀、前蜀,疆域涵盖了今四川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甘肃、陕西、湖北的部分地区。这是巴蜀故地自古蜀亡以后,第二次正式使用“蜀”为国号。

  五代后期,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国号蜀,史称孟蜀、后蜀。这是古蜀故地第三次以蜀为正式国号。

 

  因此,四川地方称蜀早已是历史共识。

  不此外,自秦以后,中原王朝在称呼巴蜀地区也一般都用别称“蜀”,包括刘备在四川建立的“汉”、以及后来的“成家”、“成汉”等,都无一例外的被贴上了“蜀”的别称。

  历史上,蜀国国力较巴国强大。秦以后,四川的核心区域都在以古蜀国为核心的川西地区。除了在四川建立的割据政权大多以“蜀”命名以外,古代王朝分封到四川的藩王称“蜀王“已基本成惯例。而巴国被秦亡以后,除了较小的巴郡以外,再也没有其他影响。因此,四川简称“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实际上,秦汉开始,对古四川的称呼即已经是“蜀地”了,四川建省以后,也就简称了“蜀”。

  四川简称蜀,与古蜀国有关,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蜀”。巴族人在四川盆地东缘建立了巴国,四川又称“巴蜀”。三国时刘备在四川建蜀国,刘备自称汉室正统,所以又有蜀汉的称法,为了区别于汉,后来逐渐用蜀称,现在成都还有蜀汉路。
蜀的称为应该很早,李白的《蜀道难》
说明在唐以前就称蜀了。“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说明远古时期蚕虫鱼凫就开创了古蜀国。四川的简称也可以为“川”
。这里纠正不少朋友的一个误区——四川是因为有四条大河得名。其实四川得名与河流没有关系。

四川的得名与古代中央政府对四川的行政区划有关。宋设川峡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乐山大佛



 


四川简称为“川”或“蜀”。欢迎您游览大美四川。

  从小的各种课本里都是说,四川简称川,所以四川的车牌号一直都是用川开头,因为四川这个的来历就是川峡四路。所以一直以来四川简称川。近些年四川很多地方把四川的简称改成川然后旁边再注一个或者蜀。当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现在又开始想踢开川,直接提蜀了。我觉得是对四川其他非蜀地区的蔑视。即使现在的四川也是巴蜀藏羌彝文化并存的地区,蜀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不能因为成都是省会就过分强调蜀,好比北京是首都,就说中国是燕赵文化一样。

  尊重每一种文化是对所有四川人的尊重。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是一种无知。

  最后说一句:

  四川简称川而非蜀。

  

   蜀与蚕

   养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四大发明\不足以概括先人在创新方面的业绩的,譬如茶,瓷器,还有丝绸。中国人穿丝绸时,欧洲人还披着兽皮树叶遮羞。

   用蚕丝织衣物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这已是共识,好象不用我再多嘴。我要今天要说的是四川人应该享有这项发明专利。

   据载,黄帝之妻嫘祖为养蚕始祖,嫘祖出身地西陵,说法有三:河南,湖北,四川。学术界于此至今亦争论不休,迄今尚无确论。这也难怪,时间实在是太久了,就连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居的隆中,至今河南和湖北还在扯皮呢,更何况远古。嫘祖一说由来久矣!且不表。

   还是从远处说起吧。汉字形成以前,已有证据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养蚕繅丝,商周时期的早骨文中就有\丝”、“帛\、\蚕\等字便是明证。这里我想说一说\蜀\字,从甲骨到籀文,其形变化不大,到秦篆更是直接脱胎于钟鼎。许慎将\蜀\字解释为蚕的象形字,《说文解字》:“蜀似蚕者\。其实许氏也是袭用了前人说法:《淮南子》“蚕与蜀相类”。清段玉裁亦沿用许说,他在对《说文》注疏时,进一步阐述为:“上目象(像)蜀头形,中象其身”。也就是说,他亦认为整个蜀字为蚕的象形。此说我觉得有些牵强,我们知道,凡是象形字皆为独体文,而蜀很明显为合体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我认为\蜀”非象形而是\六书\中的会意:上面是一只睁着的眼睛,下方与一弯腰的人身相连(即“見”字变形);表示人在注视下面的对象:一只虫(蚕)。整体的意思不言自明。这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据:古蜀人当为养蚕之始。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太白在《蜀道难》中这样唱道。我们知道,上古先民总是喜欢将个人业绩用来为其命名:发明了住房的叫\有巢氏”,发明取火的叫\燧人氏”……,\蚕丛氏\亦如此,不然怕不好解释上古蜀国君主何以为蚕丛。同样,\鱼凫氏”即发明用鱼鹰(鸬鹚)捕鱼的人,鸬鹚,四川话叫鱼老鸹。用鱼老鸹捕鱼,今天在四川已不容易看到了,在过去是很常见的。这说明古蜀国渔猎农耕都具有相当高水平。

   还有,从丝织业发展历史来看,四川,尤其是成都,从先秦直至唐宋,丝织业一直领先于全国,蜀锦的一枝独秀,如若没有历史的传承,技艺的延续,怕是难以解释这一现象。这里插一句,尽管当时生产丝织品已不仅限于蜀,如齐纨,鲁缟产于今山东,但却没有可比性,等级不同,蜀錦当时可以说是\价比黄金\。今天来看,丝织业的重心已移往江浙一带,重心东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还是和四川与外界交通极不便利有关:不利于商品的流通。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这里不表。

   四川水土肥美,气候宜人,得天独厚的条件,宜于植桑养蚕。左思《蜀都赋》里描绘成都“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当时生产规模可见一斑。成都被称为锦城可以追溯到汉,多好听的名字!还有锦江。我想,唐宋诗歌里屡屡提到锦城,其含义,怕不仅仅只限于蜀锦产地这一点吧。蜀锦到了三国时为蜀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决敌之资,唯养锦耳\(诸葛亮)。至唐,无论生产规模还是织造技艺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更为宫廷所专,在成都设立专职衙门负责督造,专供御用。这方面就不用我赘述了,要考据起来实在有太多的话要说。百度一下胜于听我在此饶舌。

   总之,上面说的几点可以互为印证。那么我的推断应该成立吧?

   2021.7.1

  主要和上古时代古蜀国的历史有关

  在上古之时,当时的四川地区就已经开始出现人类文明,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上古三大文明之一)在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四川地区属于梁州或者益州。而在这里主要生存着两个古部落,分别是巴人和蜀人。巴字当时代表捕鱼者的意思,蜀则是指高原之人的意思,当然也有史书记载认为是古代的蜀指的就是一种蚕,而该地区的人就是最早养蚕的人,所以以蜀字统称这地区的人们。而蜀作为该部落集团的名称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而我们后世也称那时四川地区出现的古文明载体为古蜀国。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东一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