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排卵期出血是怎么回事?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刚好这几天有位患者,月经干净之后一周,又出现阴道出血情况,这种一般考虑排卵期出血、子宫内膜病变等。如果出血发生在月经干净一周后,正值排卵期,首先考虑排卵期出血,这种情况存在体差异,少数人会偶尔出现排卵期出血,通常不需要治疗,建议先观察看看。但是,如果出血时间过长,或者反复发生排卵期出血则考虑病理性出血,应根据出血情况考虑是否是炎症或内分泌紊乱所致,同时行相关检查,除外子宫内膜病变。

  排卵期出血是指在规律的两次月经中期,由于排卵引起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当体内的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子宫内膜发生脱落,从而导致有规律的阴道出血。排卵期出血量明显少于正常月经量,经数小时或2—3天可自行停止,一般不超过7天,血色紫暗或淡红,或仅为咖啡色分泌物;部分患者可有轻度的下腹部不适或腰部酸痛。发生排卵期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排卵时性激素分泌失调,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而致出血明显;2、子宫内膜慢性炎症,使得子宫内膜充血明显,出血不易停止,或卵巢表面炎性增厚,导致卵泡表面破裂出血增多,并随输卵管蠕动反流至宫腔,经阴道排出体外。

  排卵期出血患者如果出血过多、或出血不止、或连续三个月经周期都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就诊查明原因;对于近期备孕的患者,因为出血发生在排卵期,通常会干扰受孕,故也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并予以相应的治疗。对于偶尔发生排卵期出血,或出血量少,出血时间仅为数小时或2~3天者,可先观察,暂不予治疗,同时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2、注意保持外阴清洁;3、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着凉;4、多休息,保持足够睡眠;5、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食物;6、适量运动,增强体力。

  排卵期出血期间最好不要同房,因为血液是很好的菌落培养基,如果在出血期间同房,容易诱发炎症、引起感染;对于备孕患者,虽然在排卵前后4-5天内同房受孕的几率很大,而且即便有少量出血也可能受孕,但是在出血期间同房很容易导致宫腔感染,一旦发生宫腔感染,即使怀孕的话,流产的概率也比较大,最终也是得不偿失,所以建议出血期间最好不要同房!但对于极少部分因排卵障碍导致的严重不孕症患者,如果出血量极少,或者已经停止出血,且B超检查提示这2天就排卵,不同房可能会错过排卵时间的患者,可以允许正常同房,但同房前后需注意清洁外阴,7天后检查一下血液HCG了解受孕是否成功。

  作者:周师师

  为什么排卵期会出血?

  其实排卵期出血,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约为20%。

  该病患者在月经中期有少量的阴道出血,可伴有下腹痛,持续几小时或几天后会自动停止。目前该病病因不完全清楚,考虑是成熟卵泡排卵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以致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的生长,造成内膜局部剥脱而导致阴道少量出血。

  大多数排卵期出血对身体没有太大影响,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必须首先排除生殖系统的其他疾病,例如宫颈炎、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假如排卵期出血量比较多,发生较频繁,应予以治疗。要强调的是,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千万不可自己乱用,以免加重出血。也可尝试食物疗法,如芹菜金针汤(干芹菜30克,金针菜15克,煎汤服用。有清热凉血的功用)。

  此外,预防排卵期出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月经期保健及经期卫生。②避免月经中期过度劳累;要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③保持情绪稳定,加强体育锻炼。④月经中期应禁食辛、辣、燥等刺激性食品,以免出血增多和时间延长。

  一般来说,排卵期出血对生育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69)

  排卵期出血应该是一种排除性疾病,就是说需要排除其他引起出血的疾病之后才能判断下来。如果确认是排卵期出血,对身体的影响很小。

  在排卵前后几天的时间内,出现的阴道流血。这血其实是子宫内膜出来的,排卵这个事件伴随着卵巢雌孕激素的波动,子宫内膜会有部分脱落,形成出血。

  时间上多数要符合排卵期那几天,就是在距离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前后的几天时间。如果月经周期规律,28天来一次,那么就是在月经来潮的14天前后。所以可以说是月经间期的异常子宫出血。

  1、宫颈疾病:常见的宫颈炎、宫颈息肉、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都可能导致不正常的阴道出血,有些恰好也是在月经间期出现,就需要来区分。做个妇科检查以及宫颈癌筛查就可以,包括TCT/LCT或加上HPV。

  2、子宫内膜息肉:内膜息肉经常会引起异常子宫出血,不少也喜欢在月经间期出血。通常做个B超,发现有内膜息肉,又有出血,可以做宫腔镜手术切除息肉。

  3、内膜癌变:这个有时候很难判断,B超可能仅是提示内膜增厚,多需要做个诊刮或者宫腔镜手术,取到病理才能确诊。

  4、内分泌的问题:黄体功能不全或者黄体萎缩不全等等,这样的出血可能没有那么规律。可以通过监测基础体温或者黄体中期的孕酮水平来判断,还可以在月经期做诊刮协助诊断。

  5、其他的问题:比如子宫肌瘤、腺肌病等等,根据B超多数能够诊断。

  如果确诊是排卵期出血,一般不用担心,对身体没有别的影响。有影响主要取决于出血的多少和长短。

  如果出血少、时间短,那就让它去。假如出血较多、时间长,其实最好就是做个诊刮,可能有其他问题。

  出血多、时间长,可以用口服短效避孕药来治疗,不排卵了,自然出血就慢慢控制住。或者口服黄体酮也可以。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希望能帮助到你!排卵期出血是女性很常见的一种排卵时的症状,但是你所说的持续了七天,那么这个时间还是非常长的,针对你的问题给予如下几点分析:

  1、排卵期出血主要是女性卵泡成熟排出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所致。女性卵泡成熟时卵泡会分泌大量雌激素,而排卵后随着卵泡排出雌激素水平瞬间低落,而导致子宫内膜撤退性出血。这种出血量比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因为随着黄的出现雌孕激素增高就不再出血了。

  所以对于排卵期出血量非常少,点滴状,少量,持续时间2-3天,无须做任何处理。

  2、针对你所描述的持续了七天,那么这个时间还是非常长的,首先要确定一下是否是排卵期,本次是否超声检查卵泡?卵泡具体多大?其次,如果确定是在排卵期建议下次排卵时查一下激素了解一下体内激素水平,然后必要时适当的给予药物治疗;另外如果方便可以了解一下基础内分泌。

  由于网络局限性,无法全面掌握病史,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一般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周期性的少量出血,或者褐色的分泌物,叫做经间期的出血,若是发生在排卵期也就是所谓的排卵期出血,这是在经间期出血的范畴内的,如果月经周期正常的女性一般多在月经周期的第10到第16天出现,也就是月经干净后的第五天到第七天。出血量较少,持续时间短。

  一般经间期的出血容易和几种疾病混淆,首先要排除妊娠的可能,因为妊娠早期也可能发生少量的阴道出血,或异位妊娠也有可能出阴道的不规则出血。其他的一些疾病也要注意鉴别,比如月经先期,也就是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或者是宫颈的息肉,宫颈的其他病变导致的阴道少量出血;或子宫内膜炎,或子宫内膜癌;或子宫内膜息肉;或子宫粘膜下肌瘤。

  一般来说能判断为经间期出血首先要满足平时月经经期,经量,周期的正常,然后出血时间在两次月经中间,量少,持续时间短,或者仅仅为少量的血性分泌物,也就是褐色的或者是带血的白带。尿HCG或血HCG为阴性(其中血HCG会比较精准),配合妇科检查得到阴道正常,宫颈正常,宫体正常,附件正常,基础体温双向型(有排卵),超声可见发育中的卵泡或者是优势卵泡,必要时行宫腔镜检查,仅为经间期出血的女性行腹腔镜的检查则不会见到异常情况的出现。

  如果不满足以上经间期出血的条件,或怀疑妊娠,或经间期反复地出现出血,或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甚至超出经间期出血的范畴的话,那么就需要及时就诊了。所以女性朋友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警惕,但也不要过度紧张。

  本期答主:王丹凝,医学硕士

  排卵期出血,是指在两次月经中间排卵期时,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子宫内膜失去了雌激素的支撑,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的脱落,引起阴道出血,这称之为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血量比较少,一般表现为褐色分泌物,2~3天左右可自行痊愈。它的原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但跟排卵前后激素水平的波动是有关系的,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一般来说,如果偶尔发生一次排卵期出血,且量少,可以先观察一下,不需要马上治疗。如果出血量多,或者连续几个月都发生这种情况,就可以考虑补充雌激素,或者用短效口服避孕药的方法来治疗。一般都是非常有效果的。

  平时要多注意外生殖器的卫生清洁。出血期绝对不能有性生活。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和过度劳累。经血量多的女性记得不要喝红糖水。

  

为什么排卵期会出血?

 

  排卵期出血是在有规律的两次月经第12~16天,也就是中期,即排卵期,由于排卵所致的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部分女性的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现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的阴道出血,俗称“经间期出血”。

  一般是偶尔发生,历时数小时或2~3天,不超过7天,量明显少于正常月经出血量,有的仅为咖啡色分泌物出血,可自行停止。

  排卵期出血可伴有轻度的下腹部不适或者腰部酸痛,个别患者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在4~5个月经周期都出现排卵期出血。下面来看一个案例!

  18岁的岳阳女孩王彬(化名),月经干净了8天,突然又开始流血,颜色暗红,还伴有轻微下腹痛和腰部酸胀,母亲马上带她到湘岳医院妇科门诊检查,通过问诊,相关检查,门诊妇科主任曹爱群安慰患者母亲,孩子是因为排卵期出血,2-3天后症状会自然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回去3天后症状彻底缓解。

  为预防排卵期出血的发生,适龄女性应了解自身排卵期的生理规律,在排卵期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情绪波动和过劳,要注意保暖及排卵期卫生,阴道出血期间不宜同房。

  建议穿柔软、棉质,透气性好的内裤,勤洗勤换,内裤要放在阳光下晒干,饮食上不宜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饮温开水,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

  对有持续排卵期出血的育龄女性,因发生在排卵期,通常会干扰受孕,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排除其他疾病后,予以相应的治疗。

  (网络图,仅供参考)

  女性的子宫内膜主要受卵巢激素的调控,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当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内膜脱落,月经也是由于雌激素水平严重下降导致子宫内膜大面积脱落,从而出现阴道流血。

  随着卵泡的发育,会分泌雌激素。当卵泡发育成熟后,卵泡的破裂发生排卵。此时,雌激素水平会出现短暂的下降。有部分女性,子宫内膜的一些激素或因子受体表达不同,对雌激素波动比较敏感,当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就会发生部分脱落,出现少许的阴道流血。也就是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一般量比较少,随着卵巢黄体的形成,雌、孕激素水平升高,子宫内膜表层得到修复,出血停止。

  所以少量的排卵期出血,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针对一些备孕的女性,有些人担心排卵期出血,同房会引起感染,避开了排卵期同房,这样会导致受孕几率的下降。只要做好双方的卫生,少量的排卵期出血,并不会导致同房的感染几率增加。排卵期出血量不多的情况,是可以同房的。

  但是需要提醒一点,反复排卵期出血的女性,不要以为只要是在月经中间出血,就都是排卵期出血,从而放松警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妇科疾病的发生。

  是否是排卵期出血,需要经过全面的检查,没有器质性的病变,比如宫颈炎、宫颈息肉、粘膜下子宫肌瘤等情况,也可能会出现少许的不规则阴道流血;还需要排除一些功能性的改变,比如无排卵性功血等情况。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经间期诸证”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在两次月经的中间期,即前人所谓氤氲乐育之时,西医所谓排卵期,出现出血、少腹痛、乳胀、失眠、情志异常等症状,且呈周期性发作,称为经间期诸证。一般主证明显,其他症状并不明显者,仍当以主证命名,如经间期出血、经间期腹痛、经间期乳房胀痛、经间期情志异常等。

  关于经间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已在总论中详细阐明,不予赘述。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经间期的特定意义。所谓经间期,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时间概念。一般经间期指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即两次月经间的半月时间,但每个女性的周期并不一致,有的提早,有的延后,即使同一女性,在一年四季中月经周期亦有先后,经间期亦有提前或延后的现象,所以经间期的时间概念是相对的。其二是氤氲状变化即锦丝状带下的出现。经间期的生理特点是重阴必阳的转化,重阴转化会出现氤氲状的气血活动,即锦丝状带下,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出现这些现象,才能称作经间期。如果重阴不足,或重阴过甚,必然导致转化过快过强或转化不力,因而出现出血、腹痛、乳胀、神魂不宁等反应。

  关于这一类病症的诊治问题,测量BBT,观察BBT高低温相的曲线虽然不能明确经间期的具体时间,但有助于了解经间期的大概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阴道涂片、雌激素水平检验有助于了解阴长情况,宫颈黏液结晶的检查和B超能明确经间期是否真正的到来。经间期与排卵期相一致,前人缺乏微观手段,但已意识到此,故有“的候”、“真机”、“开花”等名称。经间期治疗在于促转化,亦即促排卵,滋阴助阳、活血化瘀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同时,宜根据不同症状进行辨治,提高疗效。

  一、经间期出血

  在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乐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阴道出血或赤白带下,且不同于崩漏及月经先期量多等,称为经间期出血。本病在中医文献中没有专论,仅散见于“月经先期”、“月经量少”、“经漏”、“赤白带下”等有关记载中。

  经间期出血多出现在月经周期的第10~16天,即月经干净后7天左右。如出血量很少,仅仅一两天,或偶尔一次者,不作疾病论。反复地经间期出血,持续时间较长,将推迟经间期的到来,影响排卵,甚至反复发作,影响生育,需积极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有主因、兼因两个方面。主因者,即主导因素,指肾阴不足,癸水欠实,至经间期阴长时不能达到重阴的水平。由于时间节律的要求,不得不行转化的机变。重阴既有所不足,转化时的氤氲状不得不加强,加强的氤氲状气血活动又将影响子宫之藏和冲任之固,是以引起出血。此外,阴水不足者,涵养子宫冲任包括胞脉胞络的能力亦有所不足,胞络失养,脉管血络脆性化,故气血活动稍强则极易出血。这就是一般经间期出血的主要因素。随着病情的发展,阴虚稍久,容易导致火旺,火旺则阴虚不易恢复,且肾阴虚,相火旺,迫血妄行,扰乱子宫冲任之固藏,是以出现经间期出血,此乃阴虚火旺所致。阴虚日久,或素体阳气虚弱,还将导致阳虚,形成阴阳两虚。阴不足则转化时氤氲状气血活动加强,阳虚气弱则冲任子宫的固藏功能薄弱,固藏乏力亦易出血。此乃主因之中的三种病理转变,亦是阴虚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兼夹因素者,亦即导致经间期出血加剧或反复发作者,有郁火、湿热、血瘀三种。

  1.郁火

  未婚女子或年龄偏大,积想在心,或急躁易怒,动乎心肝,心肝气郁化火,在转化时由于阴有所不足,阳气内动较甚,扰乎胞脉胞络,动乎血海,是以出血。

  2.湿热

  湿有内外之分。外湿者,多为湿邪乘虚而入,蕴阻于胞络冲任之间,蕴而生热;内湿者,常因情怀不畅,心肝气郁,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之精微以生精血,反聚而生湿,下趋任带二脉,蕴而生热。在阴虚冲任子宫失养的前提下,湿热得氤氲阳气内动之机,损伤子宫冲任,故见出血。

  3.血瘀

  素体不足,经产留瘀,瘀阻胞络,或七情内伤,气滞冲任,久而成瘀。在阴虚冲任子宫失养的前提下,适值氤氲之时,阳气内动,血瘀与之相搏,损伤胞络,故致出血。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妇女。两次月经中间,约在周期的第12~16天或下一次月经来潮前16天左右出现规律的阴道出血,其量少于经量,持续数小时或2~3天,一般不超过7天,呈周期性发作。有的伴有明显的腰酸,少腹作胀作痛,带下增多,色白质黏,如蛋清,或呈赤白带下。排除月经先期、月经量少者,即可诊断为经间期出血。

  2.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本病应与月经先期、月经量少、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等相鉴别,见表9-1。

  表9-1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续表

  【辨证施治】

  经间期出血的主要机理是重阴必阳之时阴阳转化不协调,阴络易伤,损及冲任,血海固藏失职,血溢于外。主要分为肾阴虚证、阴虚火旺证、阴虚阳弱证,可兼有郁火证、湿热证或血瘀证。

  本病的治疗原则:一般出血极少且无其他症状者,可注意调护而暂不予治疗。若调护未愈,则需按临床表现虚者补之,热者清之,湿者除之,瘀者化之。由于本病出血量较少,故应以滋肾养血为主,佐以利湿化瘀,但必须注意到本病的病理特点及其阴阳之间的互相依赖,补阴不忘阳。选择适当的补阳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阴虚及阳,阳虚为主者,亦要考虑在补阳的同时补阴。平时未出血时,宜根据各期生理特点,用滋阴法固本,使阴阳平和,气血调匀,以防止出血。

  1.主要证型

  (1)肾阴虚证

  证候:经间前期或经间中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无血块,头昏腰酸,夜寐不安,便艰尿黄,舌质偏红,脉细数。

  分析:经间期氤氲之时阳气内动,若肾阴偏虚,虚火内生,虚火与阳气相搏,损伤阴络,冲任不固,故阴道出血,色红无血块;腰府失养,心神失济,故腰酸头昏,夜寐不安;阴液不足,便艰尿黄,舌质偏红,脉细数均为肾阴虚损之象。

  基本治法:滋阴补肾,清热止血。

  方药运用:二至丸(《证治准绳》)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女贞子15g,墨旱莲15g,山药15g,干地黄15g,牡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山萸肉10g,川续断10g,菟丝子10g,荆芥炭6g,黑当归10g,赤白芍各10g,炒五灵脂10g。

  《医方集解》在分析二至丸时说:此足少阴药也。女贞子甘苦平,补肝肾,泻相火;墨旱莲甘酸凉,滋肝肾,凉血热。两药成于冬夏二至,故以二至为名。药味虽少,补而不腻,实为妙方。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三阴并进,专治肝肾阴虚兼夹虚火上炎,阴不内守之疾,实乃治疗肾家之主方。《医方论》谓:“此方非但治肝肾阴不足,实三阴并补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涩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经间期重阴转阳,治疗亦当阴中求阳,故方中加入川断、菟丝子、荆芥炭升阳止血,加五灵脂以化残剩之瘀,使滋阴而无留瘀之虞。

  服法:水煎分服,经净后第5天开始服,BBT上升第3天停服。

  加减:大便偏溏者,去干地黄,加炒白术10g,焦建曲10g;头昏烦热者,加钩藤(后下)15g,地骨皮10g;服药后BBT上升缓慢者,加鹿角片(先煎)10g,紫河车10g;兼郁火者,加莲子心5g,醋炒柴胡5g,黑山栀10g,合欢皮9g;兼湿热者,去干地黄,加马鞭草15g,薏苡仁15g,碧玉散(包煎)10g;兼血瘀者,去山萸肉、荆芥炭,加五灵脂10g,红花5g,丹参10g,山楂10g。

  (2)阴虚火旺证

  证候:经间期出血,量稍多,色红或有小血块,头昏腰酸,烦热口干,夜寐甚差,或有失眠,入夜盗汗,便艰尿黄,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分析:经间期重阴必阳,若重阴不足,则转化不利,子宫血海固藏受到一定影响,君相之火偏旺,得阳气内动,其火益炽,迫血伤络,络损血溢,故可见出血量稍多,色红;热灼血瘀,故见小血块;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故夜寐甚差,或失眠;热迫液泄,故入夜盗汗;阴虚火旺,阴液亏耗,故腰酸头昏,烦热口干,便艰尿黄;舌红苔黄腻,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基本治法:滋阴降火,清热止血。

  方药运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炙知母6~9g,炒黄柏10g,熟地10g,山药10g,山萸肉10g,炒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地骨皮6~10g,川断9g,菟丝子9g,大小蓟各12g,炒五灵脂10g,黄连3g。

  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佐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奏滋补肝肾之效。上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诸症。黄连配黄柏、地骨皮配丹皮滋水坚阴,川断、菟丝子阳中求阴,五灵脂、大小蓟化瘀止血。阴足火降,转化顺利,自无出血之患。

  服法:水煎分服,经净后第5~7天开始服,BBT上升后即停服。

  加减:失眠明显者,加莲子心5g,青龙齿(先煎)10g;头痛头晕者,加钩藤(后下)12g,白蒺藜10g;脾胃不和,脘胀腹胀者,去炙知母,加广木香6~9g,广陈皮、佛手片各6g。

  (3)阴虚阳弱证

  证候:经间后期或经间中期出血,量少,色淡红,无血块,腰酸,神疲乏力,尿频,大便或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细软。

  分析:阴虚日久将导致阳虚,此乃阴阳互根所致,或素体阳气虚弱,日久阴亦不足,形成阴阳两虚。阴有所不足则转化时阴阳不能及时接替,阳虚气弱,则冲任子宫的固藏乏力,故易出血;阴虚,故出血量少,脉细;阳弱血虚,故出血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脾肾阳气不足,失于荣养,故神疲乏力;气化无力,故尿频;运化失司,故便溏;阴虚阳弱,腰府失养,故腰酸。

  治法:滋阴助阳,益气摄血。

  方药运用:补肾促排卵汤加减(夏桂成经验方)。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黑当归10g,赤白芍各10g,干地黄10g,杜仲10g,菟丝子10g,鹿角片(先煎)10g,黄芪10g。

  本方重在补肾,结合调理气血以促进排卵,故以归芍地黄汤为基础。众所周知,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的转化是以肾阴充实,癸水高涨为基础。归芍者,血药也,血中养阴,乃是妇科之特点。加入菟丝子、鹿角片温肾补阳,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摄血,复用当归、赤芍活血化瘀以促排卵。

  服法:水煎分服,经净后第7天始服,BBT上升第5天停服。

  加减:大便溏泄,次数较多者,去干地黄、当归,加砂仁(后下)5g,炮姜5g;伴有胸闷烦热口渴者,去黄芪、党参,加黑山栀9g,炒柴胡5g,丹皮炭10g。

  2.兼夹证型

  (1)郁火证

  证候:经间中期或经间前期出血,量稍多,色红,或有小血块,胸闷烦热,头昏头痛,身热口渴,夜寐不佳,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数。

  分析:心肝气郁化火者,在经间期阴阳转化时由于阴有所不足,阳气内动,郁火更甚,下扰胞脉胞络,动乎血海,是以出血,且量稍多,色红;气郁则易生瘀,故或有小血块;心肝气郁化火,神魂失养,故胸闷烦热,头昏头痛,夜寐不佳;舌红苔黄,脉弦数均是心肝气郁化火之象。

  治法:清肝解郁,宁心安神。

  方药运用: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黑山栀10g,丹皮炭10g,炒当归10g,白芍10g,钩藤(后下)15g,醋炒柴胡5g,莲子心3g,合欢皮10g,炙远志6g,茯苓10g,大小蓟各10g,墨旱莲10g,生熟地黄各10g。

  逍遥散系四逆散衍化而成,主治肝郁血虚、脾土不和的证候。方用柴胡疏肝解郁,当归与芍药养血柔肝,三药合用,补肝体而助肝用;加入健脾之茯苓,以达补中益脾之用;加入丹皮、山栀,名丹栀逍遥散,善清心肝郁火。全方共奏清肝解郁,宁心安神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经净后第5天始服,BBT上升第3天停服。

  加减:脾胃虚弱者,去当归、墨旱莲,加炒白术10g,六曲10g;反复出血或出血稍多者,加地榆炭10g,侧柏叶炭10g;夜不安眠者,加炒枣仁9g,青龙齿(先煎)10g,黄连3g。

  (2)湿热证

  证候:经间期出血,量稍多,色红,质黏稠,神疲乏力,周身酸楚,胸闷烦躁,纳食较差,小便短赤,平时带下甚多,色黄白,质黏腻,或有臭气,少腹胀痛,舌质红,苔黄白腻厚,脉细弦数。

  分析:湿有内外之分。外湿者,多为湿热之邪乘虚而入,蕴阻于胞络冲任之间;内湿者,常与情怀不畅,心肝气郁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之精微,反聚而生湿,下趋任带二脉,蕴而生热。湿热之邪在阴虚冲任子宫失养的基础上,得阳气内动之机,损伤子宫冲任,故见经间期出血,质黏稠;热重于湿则出血量稍多,胸闷烦躁,小便短赤;湿重于热则周身酸楚,神疲乏力,纳食较差,平时带下甚多,色黄白,质黏腻或有臭气;舌质红,苔黄白腻厚,脉细弦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益肾止血。

  方药运用: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炒当归10g,赤白芍各10g,生地黄10g,丹皮10g,黄柏10g,薏苡仁15g,泽泻10g,赤小豆10g,碧玉散(包煎)10g,茯苓15g,大小蓟各15g,炒川断10g,五灵脂10g。

  本方原治赤带,方中有阿胶、红枣,因纳食较差,苔腻,故去之。方中白芍、当归、小赤豆养血补肝;生地、丹皮凉血清肝;黄柏、牛膝、大小蓟、茯苓清利湿热;五灵脂理气调血。诸药同用,血旺而火自抑,火退则赤带自愈。傅青主在方后说:“此方但主补肝之血,全不利脾之湿者,以赤带之为病,火重而湿轻也。夫火之所以旺者,由于血之衰,补血即足以制火,且水与血合而成赤带之症,竟不能辨其是湿非湿,则湿亦尽化而为血矣,所以治血则湿亦除。”

  服法:水煎分服,经净后第7天服,BBT上升第3天停服。

  加减:湿热甚者,加瞿麦9g,车前草10g,石韦6g,木通6g,滑石(包煎)10g,猪苓10g;少腹胀痛明显者,加五灵脂10g,延胡索10g;出血偏多者,加侧柏叶10g,椿根白皮10g。

  (3)血瘀证

  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多少不一,色紫黑有血块,少腹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口渴不欲饮,舌质黯红,边有紫斑,脉细弦。

  分析:瘀血阻滞胞络,因阳气动而血亦动,动则血海不宁,络脉损伤,故见经间期出血,色紫黑有血块,且伴少腹胀痛或刺痛;气机不畅则胸闷烦躁;瘀血内阻,津不上承,故口渴不欲饮;舌质黯红,有紫斑,脉细弦等均是血瘀的表现。

  治法:化瘀和络,益肾止血。

  方药运用: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生地黄10g,大黄6g,当归尾9g,赤芍10g,牡丹皮10g,炒枳壳6g,炙龟板(先煎)15g,五灵脂10g,山楂10g,川断12g,怀牛膝10g。

  方中丹皮、赤芍、归尾活血化瘀;大黄或熟军增强逐瘀之力,炒炭用又有止血之功;生地、丹皮、龟板滋阴益肾,凉血固冲;枳壳理气行滞,有助化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益肾止血之效。傅青主谓“此方之妙,妙在活血之中佐以下滞之品,故逐瘀如扫而止血如神。”

  服法:水煎分服,经净后第7天服,BBT上升第3天停服。

  加减:夹有湿热者,加红藤15g,败酱草15g,薏苡仁15~30g,延胡索10g;大便溏薄者,去生地黄、大黄,加煨木香5g,炒白术10g,焦建曲10g;腰酸明显者,加桑寄生15g,骨碎补6g。

  【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乌鸡白凤丸月经干净后始服,每次9g,每日2次,至BBT上升3天后停药,适用于肾阴偏虚的经间期出血。

  (2)二至丸月经干净后服,每次5g,每日2次,至BBT上升3天后停药,适用于肾阴虚的经间期出血。

  (3)六味地黄九滋补肝肾之阴,每次6g,每日2~3次,淡盐水送服,适用于肾阴虚的经间期出血。

  (4)加味逍遥九每次6g,每日2~3次,疏肝理气,清热调经,适用于肝郁气滞的经间期出血。

  2.复方当归注射针(夏桂成临床验方)

  在月经周期第10~15天时取复方当归注射液(2ml/支)2支,肌注,每日1次,连用5~7天。BBT上升3天后停用,连用7天后BBT未见上升亦停,改服补肾滋阴药。

  【转归与预后】

  由于阴精有所不足,氤氲之时重阴转阳,转化欠顺利,影响子宫、冲任固藏,故出现经间期出血。若阳气不能恢复则出血可延续至经前期。反复出血,病情缠绵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月经周期紊乱,月经淋漓不尽,甚或崩漏、不孕等。

  【预防与调护】

  1.舒畅情怀,调节心理,保持身心健康。

  2.出血期间应适当休息,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可用碘伏冲洗外阴,保持局部清洁,忌性生活,以防感染。

  3.饮食宜清淡且富有营养,忌寒凉及辛辣刺激之品。

  【临证经验】

  夏师认为,在辨治经间期出血的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极为重要。

  1.概念明晰,临证柱础

  所谓经间期者,即排卵期,指月经周期的中间时间,亦即是阴半月、阳半月的交替时间。反映在经间期出血这一具体病症以及少数正常女性中,其排卵期未必在月经周期的中间时间。有的提前,甚至在月经净后3~5天即进入排卵期,有的延后,甚则延后1个月、1个月半等,似乎不符合经间期的概念。大多数周期正常的女性,其排卵均发生在经间期,而且是有规律的,因而仍沿用“经间期”这一时间概念。之所以提出经间期出血这一病症,目的在于强调经间期排卵的重要性。

  2.孰主孰次,临证细辨

  阴虚是本病的关键所在,也是贯穿本病始终的主要证型。阴虚易引起火旺,且本病较多地发生于大龄未婚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与郁火有关,但本病阴虚又不同于崩漏等出血病症的阴虚。本病患者的阴长尚能进入到经间排卵期,说明阴虚的程度不重,但又不得不转化,只能加强气血活动以促进转化,故子宫冲任的藏固摄纳失常,形成出血。测量BBT、检验雌激素水平,特别是阴道涂片有助于对肾阴偏虚的观察。

  本病的辨证重在出血时间及色质的辨别。一般应结合基础体温曲线图及月经周期的日期,分为经间前期、经间中期和经间后期。经间前期指经净后第3~5天,基础体温依然呈低温相时。经间中期即经净后的第7天左右,乃基础体温高低交替时。经间后期指经净后的10天左右,即基础体温高温相时。经间中期与经间前期出血均与肾阴虚有关,但虚损的程度有所不同;经间后期出血与阴虚及阳、阳气不足有关,结合舌脉即可确定。此外,还要辨别湿热与血瘀两个兼夹证型。湿热的辨证着重在赤白相杂而下,阴道出血与白带同时并存,舌苔厚腻;血瘀的辨证重在少腹作痛,出血色紫黯及有血块等。

  本病的治疗重在滋阴,可适量加入助阳药。助阳的目的不仅在于动态地滋阴,维持高水平的阴,而且有助于阴阳转化活动,促进排卵。在阴虚的前提下,本病常兼夹郁火、湿热、血瘀三者,因而在处理上不仅要针对兼夹证型特点,分别予以清解、清利、疏化的药物,而且要顾及滋阴这个大前提,同时还要考虑到经间期气血活动及排卵的特点。少数阴虚及阳和以阳虚为主者,在滋阴助阳、补阳为主的前提下,适量加入益气的药物将有助于控制出血。

  3.动静结合,临证活用

  经间排卵期最大的生理特点是重阴及氤氲状的气血活动,所以动是主要的,绝对的。只有保证动,才能保证顺利排卵,这也是转化期的特点。如动之过甚或动之有余,必将影响到子宫藏泻,冲脉失固,导致出血的病理变化。因而在治疗上辅之以静,抑制其过动,可以减少或控制出血。有极少数患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动之过甚,但实质上仍是动之不及,即动的频率增加,而动的力度不够,仍然不能达到顺利排卵的要求。此时不仅不能辅之以静,恰恰相反,仍然要促进其动,增强其动的力度。除少数出血较多者非用止血方药不可外,一般不宜过多使用止血药,因为止血药物有着程度不同的抑制气血活动作用。在补阴的前提下促进气血的活动,可以促进顺利排卵。这也是动静矛盾较大时,抓住主要者,解决主要者的处理方法,故能得良效,但亦不能放弃用止血药物。如出血较多,阴虚火旺,动之过甚者,则当加凉血止血的药物;脾气虚明显者,亦当加入益气止血的药物。有些复杂病例,表面上动之有余,实际上动之不足者,活血促动为主,佐以止血,则既得佳效,又无不良反应。当然,肾阴偏虚之体,其子宫的脉络与冲任等经脉失于涵养,血管脉道脆弱,易于出血,在促气血活动的前提下加少量止血药也是可以的。对于少数反复发作及大龄未婚者,除服药外,还要进行心理疏导。安定心神,平降心火,也是不容忽视的。

  验案举例

  金某,女,27岁,工人。

  经间期出血已1年余,伴有月经后期,结婚两年未孕。初经13岁,5±/40±,量较多,色紫红有血块,有痛经史,25岁结婚。自结婚后月经日渐错后,周期由40天延至50余天,甚则两月一行,并逐渐出现经间期出血,由2~3天逐渐发展为5~7天,曾误认为月经来潮。妇科检查:子宫偏小,余未见异常。BBT高温相延后,上升呈缓慢状,上升后高温相不稳定。平时有黄白带下,经间期锦丝状带下较少,伴有头昏腰酸,夜寐多梦,形体渐丰,舌质偏红,苔黄白腻,中根部较厚,脉细弦。

  诊治经过:患者由于月经后期,因此经间排卵期出血一度被误诊为月经来潮,曾服调经药未果,后在某西医院确诊为排卵期出血,予以己烯雌酚黄体酮周期序贯治疗3个月经周期,但停药后经间排卵期出血又见,月经周期更有所错后。由于经间期出血较多,曾服用宫血宁、血安、固经丸等止血药,反致经间期出血延长,而行经期腹痛加重。来诊时嘱其测量BBT 2~3个月经周期后,再予服药调治。BBT高温相延后,经后期白带偏少,有时出现黄带。肝肾阴虚,癸水不充,故着重经后期论治,取归芍地黄汤加减。处方:炒当归、赤白芍、怀山药、干地黄各10g,炒丹皮9g,茯苓12g,怀牛膝9g,女贞子10g,川断、菟丝子各12g,败酱草、苡仁各15g。至排卵期时服用补肾促排卵汤。经过5个周期经后期及经间排卵期治疗,病有好转,但仍有经间期少量出血,BBT上升较缓慢。在经后期加强滋阴补肾药物的基础上加入清利湿浊之品,即在归芍地黄汤中加入炙鳖甲、肉苁蓉、炒黄柏、碧玉散等,排卵期再服补肾促排卵汤,同时加用复方当归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天1次,每次3支,每支2ml,连用5天。如法调治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35天来潮,出血基本控制,BBT上升较快。又隔3月受孕,翌年举一男。

  按语:此例实际上包含三个病症,一是经间期出血,二是月经后期,三是痛经。从妇科特征上分析,周期落后,经量时多时少,色紫红有血块,可以归结为瘀滞证型。期、量、色、质等妇科特征与全身症状上的肝肾不足相矛盾,因此要借助月经史综合分析。初经来潮后月经一贯落后,带下偏少者,其肾虚来于先天,又妇科检查子宫偏小,说明亦有后天的因素。结婚后月经更错后,并出现经间期出血,说明肾虚在先,血瘀在后,血瘀是在肾虚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化瘀只能解决痛经问题,而不能解决月经后期和经间期出血。要杜绝血瘀的产生,主要在于补肾。扶助肾阳才能溶解血瘀,因此应着重经后期的滋阴补肾,再在经间期补肾调气血,促使重阴转阳的顺利转化。由于血瘀内阻,在一定程度上亦影响转化,因而通过加强气血活动,不仅达到活血化瘀,而且促进了转化,对恢复肾阴阳平衡有着辅助作用。

  本例为阴虚夹瘀,故在治疗时存在着止血与活血的矛盾。出血较多,时间较长,故用止血法。止血一般用清热固经的方药,属于静的方法,而经间排卵期是转化时期,是动的时期,只有气血的活动显著,才能推动重阴转阳,顺利地排出卵子,所以夏师加用了复方当归注射液,加强气血活动,有助于BBT高温相的改善,有时即使出血稍有增加,但能保证BBT上升,乃“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小结】

  1.经间期出血是在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乐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阴道出血或赤白带下。

  2.经间期出血需与月经先期、月经量少、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等相鉴别。

  3.经间期出血的证型包括肾阴亏虚、阴虚火旺、阴虚阳弱。在治疗上,必须以滋肾养血,促进重阴必阳的转化为前提。如兼郁火、湿热、血瘀者,则需兼治。

  4.夏师治疗经间期出血重在滋阴,同时适量加入助阳药,促进气血活动,以利重阴必阳的转化。此外,更应注重经后期的治疗和平时的预防与调护。

  二、经间期腹痛

  在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乐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腹两侧或一侧作痛,或小腹疼痛,称为经间期腹痛,又称排卵期腹痛。本病与经行腹痛相似,少数痛甚者可致昏厥。若经间期少腹隐痛,时间短暂者,可不作病论。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机理在于肾虚瘀阻,转化不利。肾虚者,偏于阴虚也,阴长缓慢,至重阴时亦有所不足,因而当其转化时必然要加强气血的活动,从而触动原来厥少脉络的瘀滞。瘀阻者,即厥少之络瘀阻,亦即两少腹经络之间的瘀滞,乃微观检查所见盆腔粘连的瘀滞。不通则痛,痛在少腹,于经间排卵期发作,乃本病的特点。此外,湿热蕴阻厥少之络,于经间排卵期肾虚而氤氲状加剧时亦必然出现较明显的少腹痛。

  1.肾虚

  肾阴较虚,阴长不及,经间期阴精转化为阳时不利,冲任厥少等气血活动明显加强,脉络失和,故见少腹作痛。

  2.瘀滞

  经行产后,余瘀未净,留阻脉络,影响经络气血运行。经间期阴精转化为阳,阳气内动,触及瘀阻,脉络失畅以致疼痛,且疼痛较著。

  3.湿热

  经行产后,湿邪内侵,久而化热,伤乎脉络。经间期阳气内动,触及湿热,络脉更失和畅,气血不得运行,因而作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凡在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乐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腹两侧或一侧作痛,或小腹疼痛,即可确诊为经间期腹痛。

  2.鉴别诊断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细致的全身检查和有关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可与急慢性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盆腔瘀血症等相鉴别。

  【辨证施治】

  经间期腹痛的发生主要是肾虚血瘀,转化不利所致,可兼有湿热,故治疗在补肾养血的前提下,务加疏肝通络之品。

  1.肾虚血瘀证

  证候:经间期两少腹胀痛作坠,有时甚剧,以致昏厥,或有少量出血,色黑或有血块,腰酸如折,头昏耳鸣,胸闷烦躁,舌质偏红或有紫暗,脉细弦。

  分析:肾阴亏虚,重阴不足,适逢经间期气血活动剧烈,触动厥少脉络的宿瘀,故经间期两少腹胀痛作坠,有时甚剧,以致昏厥,或有少量出血,色黑或有血块;肾虚腰府失养,故腰酸如折,头昏耳鸣;舌紫暗,脉细弦均为肾虚血瘀之象。

  基本治法:补肾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运用:补肾促排卵汤(夏桂成经验方)合膈下逐瘀汤加味。

  当归10g,赤白芍各10g,怀山药10g,干地黄10g,丹皮10g,川断10g,菟丝子10g,五灵脂10g,鹿角片(先煎)10g,青陈皮各6g,延胡索10g,山楂10g。

  补肾促排卵汤重在补肾,通过结合调理气血以促进排卵,故方中以归芍地黄汤为基础。众所周知,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的转化是以肾阴充实,癸水高涨为基础。归芍者,血药也,血中养阴,乃是妇科之特点;加入川断、菟丝子、鹿角片温肾补阳,阳中求阴;复用当归、赤芍、五灵脂、红花活血化瘀,以促排卵。膈下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王清任谓之曰:“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方中当归、赤芍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五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青陈皮、延胡索行气止痛;尤其当归、地黄,不仅养血活血,而且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地发挥理气活血、逐瘀止痛之力。

  服法:经净后5~7天水煎分服,BBT上升3天后停药。

  加减:腰酸甚剧者,加桑寄生10g,杜仲10g;烦躁失眠者,加钩藤(后下)15g,炒枣仁6g;大便偏溏者,去当归,加炒白术10g,砂仁(后下)5g;小腹胀痛明显者,加柴胡6g,制香附9g;小腹有冷感者,加川桂枝5g,艾叶6g。

  2.兼夹湿热证

  证候:经间期两少腹作痛或伴有赤白带下,平时带下黄白量多,质黏腻,有臭气,腰酸神疲,纳食欠佳,小便偏少,大便或溏,腹胀矢气,舌苔黄白腻,根部尤厚,脉细濡。

  分析:湿热蕴阻厥少之络,素有隐痛之状,正值经间排卵期肾虚而氤氲状加剧,故出现明显的少腹疼痛和腰酸;湿热中阻,故纳食欠佳,神疲便溏;湿热下注,故带下黄白量多,质黏腻,有臭气,小便偏少;舌苔黄白腻,根部尤厚,脉细濡等均为湿热之象。

  基本治法:清热利湿,和络止痛。

  方药运用:补肾促排卵汤合复方红藤败酱散(夏桂成经验方)。

  炒当归10g,赤白芍各10g,红藤15g,败酱草15g,薏苡仁15g,制苍术10g,茯苓10g,泽泻10g,焦山楂10g,川续断10g,广木香5g,紫石英(先煎)10g,五灵脂10g。

  补肾促排卵汤功效如上所述。复方红藤败酱散中红藤又名大血藤,具有明显的活血通络作用,与败酱草清利湿热相结合,复加当归、赤芍、五灵脂等活血化瘀通络;木香、茯苓、山楂健运脾胃,分利湿浊。本方虽以活血通瘀、清利湿热为主,但补肾健脾者亦不在少数,虚实兼顾,治此甚合。

  服法:经净后5~7天水煎分服,BBT上升3天后停药。

  加减:大便偏溏,每日2次者,加炒白术10g,焦六曲10g;小便甚少者,加瞿麦10g,萆薢6g,猪苓10g;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0g,制乳没各6g。

  【其他治疗】

  1.针灸

  中极、气海、三阴交、次髎、肾俞。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疼痛缓解后停针。适用于经间期腹痛的肾虚血瘀证。

  2.中成药

  定坤丹(《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当归、人参、鹿茸、藏红花、鸡血藤、白芍、枸杞子、阿胶珠、香附、延胡索、甘草、茯苓、杜仲、川牛膝、熟地黄、白术、三七、益母草、柴胡、茺蔚子、鹿角霜、五灵脂、干姜、砂仁、川芎、黄芩、肉桂、乌药、细辛。

  服法:每服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适应证:肾虚血瘀性经间期腹痛。

  【转归与预后】

  中医药治疗经间期腹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功能性经间期腹痛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常能痊愈;由器质变引起者虽病程缠绵,难获速效,但辨证施治亦可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坚持治疗亦有缓解之机。

  【预防与调护】

  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忧思恚怒。湿热下注者,需及时清洁外阴,避免上行感染。

  3.饮食调摄,可酌量饮食温酒,忌生冷瓜果。

  【临证经验】

  经间期腹痛主要以少腹部为主,而痛经则以小腹部为主。少腹疼痛主要缘于冲任厥少的脉络失畅,小腹疼痛系子宫强烈收缩排除瘀血所致。两者均与肾虚有关,但经间腹痛偏于阴虚者多,痛经偏于阳虚者多。肾之阴阳互根,特别是月经周期中阴阳的消长规律是严格的,阴虚可以及阳,阳虚血瘀,将由经间期腹痛转化为行经期腹痛,临床上不乏其例。在治疗上,补肾调气血之品主要是续断、薏苡仁、丹参、红花、川芎、香附等,还需加入和络止痛的药物,如制乳没、延胡索、五灵脂、琥珀等;兼有湿浊蕴阻者,必须加入利湿化浊之品,如省头草、滑石、通草、瞿麦、石韦、车前子等;少数疼痛剧烈者,需加入虫类攻窜之品,如水蛭、虻虫、全蝎、蜈蚣等,始能获效。盖经间期血瘀不能藉子宫以排出体外,只能依赖本身的吸收,所以化瘀不能太轻,轻则无效。另一方面,行气活血止痛不可用之太过,否则可促成经间期出血。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若经间期腹痛十分剧烈者,临床需采用一些虫类药方能获效。

  【小结】

  1.经间期腹痛,即氤氲乐育之时周期性少腹两侧或一侧作痛。

  2.经间期腹痛首先要区分是肾虚血瘀,还是湿热兼夹。中医药辨证施治一般可迅速缓解疼痛。

  3.夏师认为,经间期腹痛主证是肾虚血瘀,在治疗上必须以补肾养血、化瘀通络为主。如兼湿热者,则需兼治。同时,经间期与经期均是阴阳转化时期,要注意保暖,忌食生冷。

  三、经间期乳房胀痛

  在两次月经中间,或在经前半月左右,即氤氲乐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乳房胀痛,或乳头触痛不可近衣,有的5~7天后逐渐消失,有的直至经行始已,称为经间期乳房胀痛。

  本病的特点在于重阴转阳时肝气偏旺,但肾虚是主因,肝郁气滞亦不可忽视,与经前期乳房胀痛以肝郁为主者有别。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机是肾阴较虚,心肝气火偏旺。经间期精化为气,阳气内动,心肝气火乘机升扰。一般有肝郁、肾虚两种。

  1.肝郁

  素性忧郁,或忧思恚怒以致肝郁气滞,疏泄失常,加之素体阴虚,心肝之气偏旺,经间期阳气内动,肝郁化火,上扰乳房,乳络不利,故乳房胀痛。本型一般血泌乳素偏高。

  2.肾虚

  素体肝肾阴虚,或先天肾气不足,火不燠土,脾胃失和,经间期精化为气,阴转为阳,阳气薄弱,胃络失和失畅,故致乳房作胀。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凡经前半月出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触痛,逐渐加重或逐渐减轻,伴情绪烦躁或心情忧郁者,即可诊断为经间期乳房胀痛。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乳癖、乳岩进行鉴别。乳癖多见乳房有片状包块,且多为单侧,乳房B超或红外线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乳岩初期也可有乳房胀痛,但呈现随月经周期而发的特点,乳房可扪及结块,并有压痛,病变晚期可伴有乳头凹陷、溢血,表皮呈橘皮样改变。

  【辨证施治】

  经间期乳房胀痛的发生主要是肾虚肝郁所致,表现为肝郁和肾虚,治疗当以补肾养血,疏肝通络为。肾虚为主者着重补肾,兼以疏肝;肝郁为主者治以滋阴养血,理气通络。

  1.肝郁证

  证候:经间期两侧乳房胀痛,以外侧或外侧偏上或直至腋窝处疼痛为主,或乳房触痛不能近衣,胸闷烦躁,性情忧郁,寡言或愤怒声高,夜寐欠佳,舌质偏红,脉细弦。

  分析:平素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经间期气血活动加剧,肝气郁滞,克伐脾胃,乳络不畅,故经间期两乳胀痛;肝气不舒,气机不畅,肝失条达,故性情忧郁寡言;肝郁化火则乳房触痛不能近衣,胸闷烦躁,愤怒声高;母病及子,引动心火,故夜寐欠安;舌偏红,脉细弦亦是肝经郁火之象。

  基本治法:疏肝解郁,滋肾养血。

  方药运用:加味逍遥散(《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炒当归10g,赤白芍各10g,制苍白术各10g,茯苓10g,炒柴胡5g,青陈皮各6g,路路通6g,广郁金6g,制香附6g,川续断10g,菟丝子10g,怀山药10g。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芳香行气,味甘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生姜煨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清热。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张秉成曰:“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然后得遂其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俱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本方加丹皮、黑山栀各一钱,名加味逍遥散,治怒气伤肝,血少化火之证。丹皮能入肝胆血分,以清泄其火邪。黑山栀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合于前方自能解郁散火,火退则诸病皆愈耳。”(《成方便读》)另加怀山药、菟丝子、川续断补益肝肾,青陈皮、路路通、广郁金、制香附增柴胡疏肝解郁之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滋肾养血之效。

  服法:经净后5天起水煎分服,BBT上升6天后停服。

  加减:乳房内侧胀痛明显,纳食欠佳者,加麦芽30g,鸡内金6g,焦山楂10g;肝火偏旺,乳头触痛者,加炒山栀9g,白蒺藜10g,蒲公英10g;乳胀痛而有块者,加炙山甲片6g,牡蛎(先煎)15g。

  2.肾虚证

  证候:经间期乳房胀痛,或乳头触痛不可近衣,腰酸头昏,锦丝状带下偏少,胸闷心烦,夜寐不安,或小腹有凉感,尿频,舌质淡红,脉细弦。

  分析:素体肝肾不足,经间期精化为气,阴转为阳,均有所不足,乳头属肝,肾经入乳内,肝肾亏虚,乳络失于滋养,故经间期乳房胀痛;阴精亏虚,故腰酸头昏,锦丝状带下偏少;火不燠土,气化不利,故小腹有凉感,尿频;肝肾不足,心肝气郁,故胸闷心烦,夜寐不安;舌淡红,脉细弦均是肝肾亏虚、阴血不足之象。

  基本治法:补肾滋阴,疏肝和胃。

  方药运用:滋肾生肝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当归10g,赤白芍各10g,怀山药10g,干地黄10g,炒丹皮10g,川续断10g,菟丝子15g,鹿角片(先煎)15g,炒柴胡5g,茯苓10g,甘草6g,青陈皮各6g。

  滋肾生肝饮取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取逍遥散疏肝解郁,再加川续断、菟丝子、鹿角片补肾助阳,阳中求阴,使重阴转化顺利,肝郁得解,乳胀可消,故能获效。

  服法,经净5~7天后水煎分服,BBT上升6天后停服。

  加减:脾胃失和者,去当归、干地黄,加炒白术10g,砂仁(后下)5g;烦躁内热,偏于阴虚火旺者,去鹿角片、当归,加枸杞子10g,钩藤15g,山萸肉6g。

  【其他治疗】

  1.中成药

  乳核散结片(周岱翰经验方)

  处方:海藻、淫羊藿、鹿衔草、柴胡、当归、郁金、山慈菇、北黄芪、漏芦、制附片。

  服法:每次4片,每日3次,30~60日为1疗程,可用2个疗程。

  适应证:肾虚肝郁血瘀性乳房胀痛。

  2.外治法

  乳罩法(杜玉堂法)

  处方:全蝎、地龙、檀香、玫瑰花各等份。

  用法:上药研末,装入小布袋,分别置于乳罩中的小口袋内,使戴上乳罩后,各小药袋正好对准肝俞、乳根、阿是穴等的相应位置,连续佩戴1个月左右。

  适应证:乳房胀痛结块。

  【转归与预后】

  肝郁者以在经间期前治疗效佳,肾虚者宜注意平时调养。若久治不愈,并可触及肿块,或乳头有溢液或溢血者,需排除器质变,定期检查,及早防治。

  【预防与调护】

  1.注意身心健康,舒畅情志,避免忧思恚怒。

  2.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和有益的群体活动。

  3.饮食调摄。多食新鲜蔬菜,适量进食新鲜水果,忌食滋腻肥甘食物。

  【临证经验】

  本病主要在于肾阴偏虚,肝郁气滞,得经间期阳气内动之势而肝郁化火。病发时虽以肝郁为主,但病根在于肾阴偏虚,故疏肝泻肝必须佐以滋肾,或先予疏肝泻肝,症状缓解后再予滋肾固本。疏肝泻肝之方药很多,上海朱小南家传疏肝汤尤为合适。药用制香附9g,广郁金6g,娑罗子10g,合欢皮9g,路路通6g,焦白术10g,炒枳壳6g,炒乌药6g,赤芍10g。夏师另加入怀山药10g,川续断10g,菟丝子10g,炙鳖甲(先煎)10g,熟地10g,这样更适合经间期乳房胀痛的治疗要求。经间期乳房胀痛有的可以延续到行经期,严重者屡用一般疏肝之品不效,可以考虑从肾与肝的关系着手。肝肾之间不仅乙癸同源,而且在阳的方面也互相支持,特别是肾阳对肝之疏泄功能有支持作用,故临床上屡用疏肝气之药而肝气不得舒畅者,宜用温肾疏通肝络的方法,药用鹿角片、穿山甲等药物。因此,转入经前期论治时,疏肝缓肝要与养血补肾助阳的方药相结合,与经间期的区别就在补肾阴为主,还是补肾阳为主。

  【小结】

  1.经间期乳房胀痛诊断并不困难,氤氲乐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乳房胀痛,或乳头触痛不可近衣,5~7天后逐渐消失,甚至经行始已,即可确诊。

  2.夏师认为,经间期乳房胀痛主因是肾虚肝郁,在治疗上,必须以补肾疏肝通络为前提。同时,强调肾阳对肝气疏泄功能的支持作用,排卵期后应结合温肾疏通肝络法施治。

  3.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畅达情志,经间期勿熬夜及过度疲劳,以保证重阴必阳的顺利转化。

  四、经间期情志异常

  经间期出现周期性的情志异常,如烦躁易怒、心悸失眠,甚则狂言乱语,不能自控,有的伴性欲亢进,或情怀抑郁,默默不欲饮食,或无故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过后亦如常人,偶有延续到经前期,至经行始已,谓之经间期情志异常。本病与经前期情志异常相似,二者均称为周期性情志异常。

  本病如不及时控制,将会发展至癫狂病症,以致难治。除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非常重要。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在于肾阴虚,心肝郁火在经间期重阴转阳时得阳气内动而触发,临床上又可分为肝经郁火、痰热上扰两种。

  1.心肝郁火

  思虑劳倦,伤于心脾,烦怒忧郁,动乎肝胆,兼之素体肾阴偏虚,不能涵养心肝,心肝气郁,得经间期氤氲乐育之气化火上扰,神魂不宁,以致发生本病。

  2.痰火上扰

  素体痰盛,或肝郁犯脾,脾失健运,从而滋生痰湿;肝郁之火,炼液成痰,痰火内盛,值经间期阳气内动,冲气偏旺,痰火因之而上蒙清窍,遂发本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凡经间期出现周期性的情志异常,如烦躁易怒,心悸失眠,甚则狂言乱语,不能自控,有的伴性欲亢进,或情怀抑郁,或悲伤欲哭,过后复如常人,即可诊断。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热入血室、脏躁进行鉴别。热入血室往往见经水适来适断、昼日明了、入夜谵语、如见鬼状等情志症状,病因是适逢经期,外邪乘血虚侵袭,故有往来寒热,或寒热如疟。脏躁为妇人无故悲伤,不能控制,甚至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虽亦为情志改变,但无周期性,与月经无关。

  【辨证施治】

  经间期情志异常的发生主要是肝郁和痰火所致,治疗以清肝解郁,清火化痰,宁心安神为宗旨。同时,心理疏导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针对人格或心理的类型,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

  1.心肝郁火证

  证候:月经先期或先后无定期,量多色红,有小血块,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或胸闷不舒,郁郁寡欢,反应迟钝,悲伤欲哭,情志恍惚,过后复如常人,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分析:情志所伤,肝失条达,经间期气血活动剧烈,肝气上逆,扰乱心神,故经间期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或郁郁寡欢,悲伤欲哭,情志恍惚,舌红苔黄腻等;肝郁化火或疏泄失常,故月经先期或不定期,量多色红,有小血块,脉细弦数;足厥阴肝经布胁肋,肝郁气滞则胸闷不舒。

  基本治法:清肝解郁,宁心安神。

  方药运用: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味。

  钩藤(后下)20g,炒山栀9g,炒丹皮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白术10g,茯苓10g,醋炒柴胡5g,炙远志6g,炒枣仁6g,丹参10g,五灵脂10g,川续断10g,菟丝子10g。

  丹栀逍遥散由逍遥散加味而来,具有疏肝清热,健脾和血调经之功效,主治肝郁脾虚化火生热之月经不调、少腹疼痛等。肝木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肝不滋而枯。用白术、茯苓者,助土以升木也;当归、芍药者,益荣血以养肝也;薄荷解热;甘草和中;独柴胡一味,一以为厥阴之报使,一以升发诸阳。经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遥。若内外热盛者,加丹皮解肌热,炒山栀清内热,即加味逍遥散之义也。本方亦可加丹参、炙远志、炒枣仁以宁心安神,加川断、菟丝子以阳中求阴,促进重阴必阳的转化。

  服法:经净5~7天起水煎分服,BBT上升6天后停服。

  加减:脾胃失和者,去炒山栀、当归,加陈皮6g,六曲9g,炒谷麦芽各12g;失眠严重者,加夜交藤15g,紫贝齿(先煎)10g;BBT上升幅度偏低者,加鹿角片(先煎)10g,紫贝齿(先煎)10g,怀山药10g。

  2.痰火上扰证

  证候:月经提前或错后,经量偏多,色淡红,经间期心胸烦闷,饮食减少,夜卧不宁,甚则癫狂,语无伦次,或神情呆滞,郁郁寡欢,舌苔黄腻,脉弦滑。

  分析:肝郁化火,灼津为痰,乘经间期阳气内动之机逆上,扰乱神明,蒙蔽心窍,故夜卧不宁,甚则癫狂,语无伦次,或神情呆滞,郁郁寡欢;肝火偏旺则月经提前,经量偏多;痰浊偏盛则月经错后,经色淡红;舌黄腻,脉弦滑均属痰火内蕴之象。

  基本治法:清火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运用: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味。

  黄连5g,陈皮6g,茯苓10g,炙远志6g,炒枳壳9g,竹沥制半夏6g,陈胆星9g,天竺黄6g,石菖蒲6g,五灵脂、丹参各10g,黛灯心1米。

  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演绎而来,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方中黄连清肝泻心;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壳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天竺黄、陈胆星、菖蒲化痰开窍;加黛灯心、紫丹参清肝宁心。

  服法:经净5天起水煎分服,BBT上升3天后停服。

  加减:整夜失眠者,加紫贝齿、茯神各10g,钩藤(后下)15g;大便秘结,烦热口渴者,加大黄(后下)、玄明粉(后下)各9g;脾胃虚弱,大便偏溏者,去炒枳壳,加炒白术、六曲、焦山楂各10g。

  【其他治疗】

  中成药

  礞石滚痰丸(《景岳全书》)

  处方:大黄、黄芩、礞石、沉香。

  服法:每次4g,每日2~3次,经间期服。

  适应证:痰火型经间期情志异常者。

  【转归与预后】

  本病多因情志所伤,中药清肝解郁,清化热痰,安神宁心,一般可缓解症状。另外,尚需针对患者的思想情绪进行心理辅导,解释安慰,劝其主动配合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疗效。

  【预防与调护】

  1.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2.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忧思恚怒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3.饮食宜清淡,多食香蕉、柑橘类果蔬,忌食辛辣刺激、煎炸炙燔之品。

  【临证经验】

  经间期情志异常与经前期情志异常极为相似,除了发病的时间稍有差异外,一般发作的症状基本一致,故以往均按经前期情志异常辨治。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者有两方面的情况不同:第一,最根本的原因,经间期发作者偏于肾阴虚,而经前期发作者偏于肾阳稍虚,心肝气火略旺;第二,由于根本原因有差异,表现在症状、程度上亦有差别,即一般经间期发作者较轻,经前期发作者较重。而且,本病常见于大龄未婚的女性,其发病与神经质的个性有重要关系。治疗方面,夏师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静降与调气血之间的协调。对情志异常者,本该应用镇静潜降的方法安定神魂,平降气火,控制症状发作,但排卵期用药又必须促进气血活动。静降药虽有控制情志异常之作用,但抑制排卵,非经间期所宜。因此,需将静降与促排卵两者协调起来,在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静降之药,如当归、赤白芍、五灵脂、丹参、川断续、菟丝子、鹿角片、钩藤、丹皮、紫贝齿、陈胆星、炙远志等,可根据患者具体症情予以加减,收一举两得之效。二是心理治疗。除药物治疗外,针对患者的思想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和解释安慰,同时将排卵期的病理、生理特点告诉患者,引导其主动配合,才能获取较好的疗效。

  【小结】

  1.经间期情志异常是经间期出现的周期性情志异常。治疗上首先应区分是心肝郁火还是痰火上扰,分别予以清肝解郁或清火化痰,并结合宁心安神。

  2.夏师治疗经间期情志异常以清肝解郁、宁心安神为主,兼夹痰火者,配合清热化痰。此外,经间期还应适当促进气血活动,将静降与促排卵协调起来,以适应重阴转阳的生理特点。

  3.要鼓励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忌食刺激性食物。

  客观的讲排卵期出血这个问题,咱们临床上还没有得出确切的原因,还没有搞清楚它的具体发病机理。

  但是同样可以确切的告诉你,排卵时出血这种现象并不影响女性的健康,或者说怀孕。

  目前关于排卵期出血的原因,主要都是推测。

  排卵她就是卵泡破裂,而卵泡它是存在于卵巢里边儿,卵泡破裂的话它就会在卵巢的表面出现一个破口卵子和卵子的颗粒细胞,还有卵泡也就伴随这个破头喷涌而出。那么排卵期出血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推测,在卵泡破裂的时候,一堆一堆一堆卵泡液和一堆颗粒细胞伴随着卵子一起喷涌而出,那么颗粒细胞是干什么的?颗粒细胞,它是分泌雌激素的。我们推测呢,排卵期出血是不是因为卵泡破裂的时候,卵泡液流出伴随着颗粒细胞卵子的流出颗粒细胞减少了颗粒细胞,一瞬间发挥的雌激素分泌作用下降,一过性的导致了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引起子宫内膜得不到足够的雌激素的支持而出血。

  排卵期出血,它归根结底呢,它是子宫内膜的一个雏形,那么缺乏足够的激素的支撑而出血,所以说如果说咱们要治疗他或者要干预他的话,处理起来也非常的简单,我们可以用激素替代治疗,或者说在排卵前我们预计排卵前可以补充一点点雌激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排卵期出血,咱们是不需要任何处理,因为出血量也不会很大,它会远远的少于月经,可能就是出一点点血那一过性的,然后呢接下来就是几天咖啡色的血液,少量的,这个呢,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任何影响,也不影响同房,也不影响受孕。

  

排卵期出血是怎么回事?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