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战争史上有哪些奇迹?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个人认为,奇迹之一就是越南的女兵们。

  这些女兵也是够强了,让人无语。

  萨沙谈中越战争中:风骚越南女兵二三事

  经过三十年的战争,越南男人死了很多。在中越战争之前,越南女性比男性多几百万人。这其中绝大部分女人,是嫁不出去的,因为缺男人。即便今天,越南女性仍然比男性多100多万。在当年越南边远农村,男女比例甚至达到1:5甚至1:10。而且就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留在后方的越南男人,多是老人和少年。在越南政府默许下,这些地方竟然出现一夫多妻的情况。

  所以,越南的男人也竟然成为抢手货,尤其是强壮年轻的男军人,如果长的再英俊一些就更好了。

  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纸,这样一来本来就开放的越南女人就更主动了。

  其实,越南的民风远比中国开放,女性对于性的态度也不那么保守。在法国和美国盘踞越南时代,遍地都是越南妓女,留下大量混血私生子。越南女人,尤其是女兵,丝毫不在乎展现他们是女人。有意思的是,在他们的眼中,并不仅仅是越南男兵是男人,中国解放军男兵也一样是。

  在战场上,越南女兵经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她们自己认为这很正常。

  越军女兵当着中国兵面洗澡

  《中越战争秘闻》中写道: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自何时起,不打女兵成了解放军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几年来老山战场上据说大概只有过两次犯规。一次是当初收复老山时,四个女越军在一个洞里顽抗拒降,怎么都不缴枪,最后被火焰喷射器给呼了。再一次就是炮兵误以为这是男兵,一个齐射把对方六个在水塘里洗澡的女兵炸飞了。后一次引起人们议论纷纷。猫耳洞人说,打女兵太不应该,炸得裙子和大腿都挂到了树上,吓得人家再也不敢到那洗澡了。好在并非只有一个可以洗澡的水塘,越军女兵照常洗澡。到了水塘,的女兵居然向我方的炮兵观察哨挥挥毛巾招招手。她们当然清楚,自己在40倍望远镜的位置和纤毫毕现的程度。也许能被异国的,尤其是敌方的异性窥测,对于她们来说是一种荣耀,也许她们需要证明自己是女人。

  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我们俘虏了117个女越军,其中十几人是正规军,其他都是民兵之内,年龄在18到25岁。

  对于这些女越军,我们给他们的待遇比较好,比男战俘好的多。女俘进所后,除按上级规定发给被服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外,还发给她们梳子、镜子、发卡、卫生纸、内衣、内裤等妇女生活用品。平时在时间安排上,也适当多给她们一定时间梳头、洗澡、洗衣服。同时,针对她们年轻好玩的特点,组织她们开展文娱活动,尽量消除她们的敌对情绪,女俘普遍表示满意。

  女战俘丁氏梅回国后说:这些天在中国吃不忧、住不忧,穿不愁。一日三餐有米饭,也有面食,餐餐有余,每餐都有肉,还有鱼吃,有时还有蛋。我比别人得到特别照顾,还吃了几次鸡肉。没有挨打受骂,遭虐待。中国人对我们和和气气,很讲道理。

  出于一些考虑,看守越军女战俘的都是解放军女兵。可是,毕竟解放军女兵有限,营外的哨兵还是男兵。战俘营要定期检查房间,都是由男兵来检查,这就有了和越军女战俘接触的机会。

  有意思的是,最初越军女战俘特别害怕中国男兵。在以往,越军长官对女兵们宣传,说中国人残暴,抓住女兵就先再活埋。战争中,一些轻信的越军女兵就坚决顽抗。那四个被火焰喷射器烧死的女兵,就是典型。

  这些女越军开始看到中国男兵就发抖,目光都不敢对视,有的甚至吓得偷偷哭。

  哪知道,一个月后,根本就没事。男兵们从没越轨举动,女越军们的态度就开始出现180度的转变。

  在女子监狱中,最常谈论的就是男人,女战俘营也不例外。这些战俘营的男哨兵,多是20左右的强壮小伙子。中国人的身材普遍比越南人高大一些,而且不像越南男人那么大男子主义,对女人比较和善,很讨越南女人喜欢。

  在消除紧张情绪以后,越南女战俘就开始谈论哪个中国男兵长的帅,哪个气质好,哪个看起来顾家。

  又过了一个月,越南女战俘完全不再害怕。以往她们尽全力躲着中国男兵,现在好了,反其道而行之,居然主动接近,甚至开始调戏男哨兵。

  这些男哨兵,还真的架不住这种事!当年中国很保守,城市里面谈个恋爱都要向组织上汇报,婚前性行为可以入狱。农村就更保守,有点什么作风问题甚至可以批斗游街。这些男兵都是些刚成人的小伙子,百分之百没性经验,绝大部分连女人手都没有摸过。你让这些男看守去和越南男兵战斗拼命,自然没问题,个个都很勇敢。但遇到这些嬉皮笑脸的女越军,他们瞬间吃瘪了。

  中国女看守曾经向上面汇报,认为越南女战俘:

  第一,不老实,嘴上一套心里一套,不交代军事情报;

  第二,自私自利,自己的财物看的很重,很少和别人分享;

  第三,比较风骚,见到中国女兵就板起脸,见到中国男兵就嘻嘻哈哈,抛媚眼,语言挑逗。

  中国男兵是有纪律的,就是一律不得和女越军私下接触,不能说闲话,不能单独和女越军接触(必须有中国女兵陪同)。

  这样,又助长了越南女战俘的气焰。

  在这个男兵翻一个越南女战俘的被子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傍边站着的这个26岁的女越军,突然从后面抱住了她,丰满的胸部压在他的后背上,还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小伙子,你家里有老婆没有?

  这个男兵一下懵了,手足无措。倒是傍边女看守怒喝:你干嘛?快放手!!!

  没想到,这个女越军一点不怕,还嬉皮笑脸的说:女人抱男人,(然后说了一句越语,意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随后,她才慢慢的放手!倒是这个男兵满脸通红,也没顾上继续检查,匆匆离开了。在走出门的时候,由于惊慌,肩膀还在门框上重重碰了一下,女越军们立即爆发出一阵大笑。

  回到营房以后,这个男兵狠狠被大家取笑一通。战友笑他:前线打仗你不怕,被女越军两坨肉就吓跑了?丢中国男人的脸啊!哈哈哈!!!

  后来这个女越军被惩罚了一下,也就是批评教育一通而已。这种惩罚,压根就没作用。

  很多女越军还用半通不通的中国话,向中国男兵调情,只是她们后来很难见到男兵了。

  这些事情后,从各方面考虑,上级下令男兵一律不许进入战俘营内,并且增调女兵负责所有管理。

  萨沙摘录当时战俘营的报告如下:有些女俘只怕我方女工作人员,对男管理人员无所谓,嬉皮笑脸。特别是一些行为不检点的女俘,把目标集中在我方男性工作人员上,有的公开调情,有的用甜言蜜语腐蚀我方人员。因此,俘管所在加强防引诱教育的同时,规定俘管男性人员不单独进入女俘宿舍,不单独找女俘谈话;对女俘的挑逗,讲清俘管所的规定,进行批评教育,但不伤害其自尊心;对顽固分子,公布于众,使其在女俘中孤立,但一般不采取关禁闭的管教手段。由于措施得力,没有发生过我方管教人员被腐蚀的现象。

  为什么?她们这时候开始担忧了,尤其是未婚的,更害怕。怕什么?怕回去以后嫁不掉。因为越南国内都疯传,她们在战俘营内都被中国人了。

  看到这里,想来大家和萨沙一样哭笑不得吧!怎么说呢?也许战争真的应该让女人走开。

  ?

  在十大大将当中,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徐海东了,虽然总是一副乐呵顽皮的孩子相,但时人称之为“徐老虎”,地位仅此于粟裕大将,其一生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是一位对革命有大功之人,彭老总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在我军的领导人中,恐怕没人能比徐海东更大名鼎鼎了,也没人比他更加神秘。”

  红军长征时期,徐海东等人率领的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童子军,孤军深入统治中心中原腹地数千里而鲜有败绩,在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中,唯独徐海东红25军无论是人数还是实力都得到了加强,创下了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迹,率先到达陕北并奇迹般地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

  红25军组建于1931年,隶属红四方面军,1932年秋鄂豫皖苏区遭到重大损失后,红四主力在等人率领下被迫转移,留下了不少残余部队及牺牲者的遗孤,于是吴焕先、徐海东等人决定重建红25军,徐海东担任74师师长。

  红军主力长征前夕,军委指派程子华到红25军指示工作,并再次重组红25军,取消师一级建制,军直辖三个步兵团及一个手枪团,全军平均年龄18岁左右,不足3000人,徐海东举荐程子华担任军长,自己担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执行军委的战略意图,即向京汉铁路以西转移,到外围去创建根据地。

  1934年9月,当红25军奉军委指示来的鄂东工作时,连续突破了的四道封锁线,第一道在商城歼灭第109师四个连,第二道在大柳树歼灭敌107师近两个团,第三、四道在经扶及胡山寨击溃四个师,包括张学良的120师,俘虏四千余人并缴获大量的装备,大大增强了红25军的火力,但在突破这四道封锁线时,红25军伤亡也很大。

  1934年11月,红25军离开鄂东根据地,高举工农红军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罗山县出发,开始了孤军北上长征之路,徐海东亲自率领手枪团担任开路任务。就在红25军刚出发的第二天,就集结了近十万大军进行层层围堵,首战在河南朱塘店击溃了张学良129师,越过了平汉路。

  而最关键的一次战斗便是独树镇战役,副军长徐海东举着大刀亲自上阵杀敌,红25军以不足三千人的兵力击溃十几倍于自身敌人的兵力,企图在河南围剿红25军的计划宣布破产,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而徐海东及程子华在战斗中都受了重伤。

  1935年初,剩余不足2500人的红25军到达陕南后,为了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开始发展组织群众创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这一举动引起了当局的恐慌与不安,先后集结重兵对红25军进行了两次围剿,但都以失败宣布告终,杨虎城的陕军、张学良的120师、中央军、阎锡山的晋军等部都遭到了红25军的重创,都领教了徐海东“徐老虎”的厉害,红军25主力部队也发展到了四千余人,而且装备精良,一个连甚至有六挺机枪,当时的红军之三大主力一个连一挺机枪都没有,而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压力要远远高于其他主流,创下了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迹。蒋介石一怒之下重赏取其首级,并发出了“徐海东不抓,国将无宁日”的愤慨。

  1935年9月,红25军与刘志丹率领的红26及27军合编成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为迎接红军主力的道路,红15军团在徐海东的指挥下取得了劳山、榆林战役的胜利,徐海东“徐老虎”的威名也传遍了整个陕北大地。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和杨虎城亲自要求军委指派徐海东来镇西安南大门,这位传奇的将军已经成为了一名堪当大任的将领。

  ?三大战役中的首役——“辽沈战役”是战争史上奇迹!

  ?为什么首役是“辽沈战役”?为什么首战东北?第一:双方兵力对比,东北解放军占优势,正规军70余万,地方部队30多万,共计百余万。是全国五大战场唯一超过对方的战场。第二:我军后方巩固,物资补给雄厚。由于这些条件,可以首战东北卫立煌集团。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按命令,林、罗、刘指挥东野主力突袭北宁线(北平至沈阳铁路线),连克昌黎、滦县、绥中、义县,包围了锦州。

  ?决战的关键在是否能攻克锦州。东野部署6个纵队包打锦州;程子华兵团的四纵负责驻守位于葫芦岛和锦州之间的“塔山”,防备攻锦时敌人增援。第一纵队(即后来的万岁军38军)置于塔山与锦州之间,做总预备队。梁兴初纵队驻守黑山,阻击沈阳援锦之敌。又一个纵队驻守沈阳西北位置,监视沈阳廖耀湘动向。专属的炮兵纵队,千余门大炮全部配置于锦州前线。肖劲光、肖华兵团继续包围长春,伺机作战。林、罗、刘司令部前置于锦州郊外的牤牛山。

  ?在攻锦之前,侯镜如十万东进兵团进攻塔山,从10月10日至15日,塔山阵地前敌军尸横遍地,不能前进一步。电令:我要的是塔山,不要伤亡数字……并让刘亚楼电令一纵增援,刚接通电话,又迅即按断话机,一纵先不动,再看火候……其实,塔山没有山,只是个地名。后来,平津战役后,四队(即莫文华、吳克华的41军)长期驻守北京。

  ?在攻锦前,前方传来不幸消息,炮兵纵队司令员朱瑞触雷牺牲;军需转运地彰武失守。林总司令:迅速夺回,赶运两个专列火车的手榴弹于锦州前线……

  ?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总攻,千余门大炮,中、外战争史上首次超常的密集度,同一时刻射向锦州(见图片),经31个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0万余人,活捉范汉杰中将司令官。

  ?锦州攻克后,长春守军60军,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于长春东线起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19日,长春解放。

  ?此前几日,蒋介石亲飞沈阳,令廖耀湘兵团倾城全部西进,援助锦州,被阻击在黑山,大虎山一线。

  ?攻锦后,主力分上、下两路挥师东进,顺手牵羊,在辽西展开了百万人的大会战。长春解放后,我军分别乘一列又一列的专列,驰援辽西。28日晨,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俘获廖耀湘。乘胜追歼,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47.2万多人,完全解放了东北。使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我军增加到300万,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对方,取得了优势。

  ?辽沈战役,为我军提供了大规模决战的经验;首次有了专属的炮兵纵队;坦克兵部队;铁道兵部队等新军兵种;有了专属大规模的兵工厂;野战医院;专职的军用被服厂;有了广大雄厚的新兵来源;有了辽阔而物产丰富的大后方……为后来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以及全国的解放战争,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

  ?接着,奉命令,四野百万大军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先头部队刚抵达冀中,后续队伍才从沈阳出发,浩浩荡荡,挺进平津前线……

  ?[作者本人历史课教学笔记整理;末经允许不可改动。图片源于网络]

  在学生时期,首次带兵,以100多个学生,俘虏了湘军3000人,可谓创造了世界战争史的奇迹,在年轻时,就彰显出他的领袖气质。

  1917年,是军阀混战最激烈的时期。当年24岁,还是湖南师范的一名学生。和桂军打仗,湘军大败。湘军总督 傅良佐弃城逃跑。军阀的头头虽然逃了,但由于长沙一直是湘军的大本营。前线吃了败仗的湘军,却源源不断地向长沙溃退。溃退的湘军,一旦回到长沙,发现自己没有了组织,就会失控。

  长沙已经是一座空城,成为政治的真空。城市已经失去了,维持秩序的政府军。溃败而归的湘军,一旦发现失去了组织,就会失去束缚,形成骚乱。如果那样,长沙城将没有一处安全的地方。所有的老百姓都要遭殃。这些骚乱的士兵,定会抢家劫舍,奸淫掠夺,无恶不作。

  青年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他认为必须阻止湘军,即将在长沙发生的骚乱。

  乔装打扮,在街头打探信息之后,他推测:刚刚在战场上败给桂军的这些残兵,在心理上就已经输给了桂军。他们对桂军定会充满恐惧。在这个时候,即使湘军的败兵,知道了自己的部队,已经撤出长沙城,但这些败军并不知道,桂军是否占领了长沙。如果他们知道,长沙已经被桂军占领,必定会规规矩矩,服服帖帖。

  溃军如果知道长沙只是一座空城,定会长驱直入。如果这些手握着枪杆子的乱军,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城市,后果将不堪想象。阻挡他们的办法,就是不能让他们了解长沙现在的真实情况。

  通过分析,认为,如果不让溃军,得知长沙城内的虚实。那就只有将这批溃军阻挡在城外。

  是一名学生,他没有枪也没有兵。手下只有志愿参与防卫的100个学生,他们所谓的枪,都是平常训练时候用的,无法射击的木头枪。

  在后来的朝鲜战争,面对世界上当时最强大的16国联军,他们拥有飞机,航母,大炮……而当时解放军还只是小米加步枪。在中国经济上最虚弱,武器最落后的时期,能够力排众议,强势出兵朝鲜,正体现出他过人的胆识和魄力。

  其实24岁时的,还是一名学生时,在长沙城,就已经体现出,他对局势分析的高超能力。

  将抵御湘军的计划,安排在晚上。因为在夜色中,更容易迷惑湘军。学生们都被要求穿上,平时训练的军装,背上像枪的“木枪”,与借来的20名荷枪实弹的警察(唯一能发出子弹的枪)。他们趁着夜色朦胧,排成长队,远远望去,还真像一支正规的部队。

  沿途号召之下,又有更多的农民,工人,以及夜校的学生,陆陆续续地加入队伍。他们手拿棍子,农具,铜锣和大鼓……将队伍分为四路,悄悄地埋伏于,猴子山附近的几座山头上,以形成对湘军的包围之势。带着的小分队,沿着妙高峰下去,穿过铁路,任务是阻止湘军溃军的进路。其它三个小分队的任务则分别包抄后路,以及在左右两侧。

  其实这次行动我们也可以看出了,这就是一个空城计。战斗能否胜利,全靠虚张声势。诸葛亮的空城计因其妙,奇……所以被作为经典案例,而广为人知。但有历史上记载,这个诸葛亮的空城计,很可能是假的。

  但的这场军事行动,就是空城计的再现。他们面对的,虽然是一群败军。但他们人人都有武器,而且人数达3000人。对于手无寸铁的学生军,他们的实力不可小觑。

  这场战争之所以称为空城计,无论武器装备和人数,双方太悬殊。

  亲率的小分队,显然任务更艰巨,因为他们要正面阻止“敌人”。演戏像不像,全靠这个分队。他不仅是学生军的魂,更是要统筹全局。面对强大敌人,的胆识和勇气,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沉着应对的。

  各路小分队逐渐部署到位。夜深人静,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远处的粤汉铁路上,一支惶惶不安的队伍,正在向北移动。犹如一条长长的,黑乎乎的巨蛇。当湘军进入潜伏圈时,下令警察连开三枪。以此为信号,霎那间,灯笼被一起点燃。灯笼上都印有“桂”“粤”……等桂军的标志。溃军周围的各个山头上,突然升起铺天盖地的灯光。

  湘军周围枪声大 起,呼喊声,军号声,锣鼓声,以及鞭炮在油桶的爆炸声……刚打完败仗,如丧家之犬的湘军,士气已经非常的低落,哪经得起这个阵势。面对突发事件,败军根本没机会,辨识枪声的真假。对战争的恐惧,已经让他们丧失了,正确的判断力。

  看到湘军已经乱作一团,随即让枪声停下。一阵混乱之后,湘军在包围圈中,感受到一片可怕的宁静。此时命令,同学用桂林话向湘军喊话,告诉败军,长沙已经被桂军占领,他们已经无路可逃。如果放下武器,就可以放他们回家。

  自己的大本营都没有了,湘军根本没有战意。投降是巴不得的事,他们纷纷举起白衬衣,投降缴械。

  在普通人压力,这或许就是一场冒险。但在眼里,他对这场战斗,早已经胸有成竹,预料到了结局。在没有枪没有兵的情况下,俘虏了3000名正规军。可谓创造了军事史的神话。

  后来曾有同学问,为何不怕败军开枪还击?!

  说:“败军若有意劫城,当晚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归,只得闲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

  抗美援朝的时候,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但“伟人”的睿智,岂是咱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左担道)

  左担道坚持原创,坚持有自己的想法。水平有限,勿笑。萤火虫也在努力为人间散发微弱的光芒。欢迎点赞,关注,转发。部分文字只限粉丝看,免费的!

   应该说,中外战争史上有说不完的奇迹,远的不说,就说说红军、八路军的几个战例吧。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IO万人马围攻中央根据地,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5天内连打两个大胜仗,共歼敌9000余人,并生俘了前敌指挥张辉赞。‘平型关之战。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大举侵略中国,在民族危亡关头,八路军毅然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最前线。其中八路军115师进至平型关阵地,经过一天激战,共歼敌一千多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样的典型战例很多,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济南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上甘嶺战役等等,要说能说一锣筐,但我感觉最神奇的,还是四渡赤水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長征途中处于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当时红军几乎面临绝境,1935年红军出其不意攻占遵义后,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15O个团包围遵义,中央红军分3路向川南开进,沿途打垮了敌人多次进攻,经土城、元厚场向西一渡赤水河。蒋介石断定红军北渡长江,不仅向长江各渡口增兵,还集中主力向扎西逼进,企图分进合击红军。鉴于敌主力被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红军又挥师东进,二渡赤水河。

   3月2日蒋介石飞往重庆亲自指挥作战,却错误的估计红军将在黟北建立根据地。红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寻敌,然后突然转兵向北,三渡赤水河。红军进入川南后,蒋介石又误认为红军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红军用一个团的兵力伪装成红军主力,引敌向西,真正的主力则挥师东进,四渡亦水河,再次折回贵州,然后渡过乌江,巧妙地摆脱了敌人的合围。

   四渡赤水之战,是主席在中外作战史上的神来之笔,连西方那些军事家都佩服的五体投地。所以我认为,中外战争五千年,没有一次战役能与毛主席的四渡赤水战役相提并论。

  我这里可以说一个小小的“奇迹”。辽沈战役时常凯申有一支部队成建制的从沈阳突围,自行撤退到了上海。而且在防守沈阳过程中面对四野三个纵队又五个独立师的围攻,不但没有崩溃,反而依托工事逐次抵抗,甚至还和四野展开了残酷巷战,造成四野至少两名团级军官牺牲。

  之后该部队又从沈阳突围至山海关(直线距离400公里),由山海关换便装分散突围到了上海。

  其实严格来说类似的战例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多得很,只不过在1945—1949年常凯申麾下军队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有这么一只部队出现,对于常凯申来说也算得上小小的“奇迹”。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中后期的“十万青年十万军”吧,原本是针对日本侵略军的,可是由于报名参加的青年非常踊跃,所以常凯申在1945年的时候把那些没有赶上参加缅甸战役的青年编成所谓的“青年军”,全被配备美式武器,由美国教官训练。

  其中方先觉被任命为青年军207师第一任师长,要知道方先觉将军之前可以第十军军长,他来担任207师的师长,可见常凯申对青年军的重视。

  近些年根据不少青年军老兵回忆来看,青年军士兵的待遇普遍要好于一般军队,和常凯申“五大主力”待遇相仿佛。

  青年军士兵和军官受教育程度在当时那是首屈一指,如果放到现在,可能是人均一本的水平,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些知识青年一旦接受了某种理念,那么他们的战斗意志就会非常顽强。

  青年207师就是这么一支被常凯申洗脑成功的军队,抗战结束后,207师作为精锐也被派往东北,先是作战势力丢掉一个旅,只有两个旅的207师被赋予了“守”沈阳的任务。

  根据双方史料,当时已经是辽沈战役末期,常凯申这边兵败如山倒,人心惶惶,许多部队甚至是追着找四野投降,当时卫立煌等大员已经事先坐飞机回到关内,沈阳只剩下207师两个旅来防守。

  结果,207师抵抗的非常顽强,虽然面对四野三个纵队外加5个独立师围攻,但是207师依托工事逐次抵抗,甚至和四野发生了激烈的巷战,在这个过程中四野牺牲了两名团级干部。

  四野战史里说自己最后全歼了207师,这其实是不正确,因为207师至少有800—3000人在师长罗又伦的带领下从沈阳突围到了山海关。

  要知道沈阳距离山海关距离有400公里,207师残部能从沈阳突围到山海关,着实不易。

  207师到山海关后,师长罗又伦决定全军换便装分散撤退到上海,根据207师一些老兵回忆,有些是坐火车,有些是坐船。

  从这些老兵回忆看得出来,当时虽然进行战争,但是交通其实并没有切断。

  就这样,青年207师成了常凯申在东北军队里唯一一个成建制撤退到上海的部队,不难想象,207师肯定会得到常凯申的重用,207师成了第一批撤往宝岛的军队。

  直到今天,207师也没有被裁撤,它现在是宝岛机械化步兵二六九旅。

  207师这样成建制从沈阳自行撤回上海,严格来说放在另一边绝不算什么奇迹,但是放在常凯申部队里绝对算得上奇迹中的奇迹。

  战争史上最大的奇迹莫过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1、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也无论是军政精英还是目不识丁的战士,头上戴的红星帽、身上穿的军装甚至连牺牲时的姿态都是一模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仰,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

  2、这支军队中,中高级指挥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不到,普通战士平均年龄20岁不到,其中14岁到18岁的战士就占了40%!

  试问,这样的一支军队在迄今为止世界上还能找见第二支吗?

  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在2年之内跨越了中国15个省,转战面积的总和超过了大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面积。每天都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堵截、追击、合围中战斗达400场以上,基本上三天一大战、五天一小战。期间翻越的巨大山脉将近30座,其中有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渡过了近40条江河,其中不乏世界上最为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踏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几乎和德国国土面积相当的一片人迹罕至的湿地!日行军超过了50公里/天!

  不仅仅是血与火的战斗,伴随着还有饥饿、寒冷、伤病这些同样可以致命的死亡威胁。不少年轻的红军官兵在连续数天水米未进的情况下还能不分昼夜的翻山越岭并且随时投入激烈的战斗。据统计,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官兵牺牲。

  试问,这种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精神下的创举,世界上还有过吗?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奇迹,80年来一直被世人追寻不已,不同国家、民族、年龄的人不断出现在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征途上去探寻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解放军的历史上,探照灯部队作为一个兵种,配合空军歼击机和高射炮打击入侵的敌机,创造了不少奇迹。

  1953年3月15日,美军一架F-80C型战斗轰炸机,企图袭击清川江桥。志愿军探照灯某部在距离敌机6公里时,突然迎头照射,美国飞行员在强光照射下乱了方寸,飞机失去控制,机毁人亡。

  志愿军没费一枪一弹击落敌机一架,创造了一个奇迹。后来探照灯部队再接再厉,又照落了三架美国飞机。

  另外一个奇迹,是海军航空兵创造的。

  1944年11月9日,朱总司令在延安机场亲自检阅准备南征的“八路军第一游击支队”,这支队伍系由第120师第359旅主力4000余人和随军南下干部900余人组成,分为五个作战大队和两个干部大队,挺进目标为湘粤边区,所以又被称为“八路军南下支队”。

  八路军第359旅的前身是红二方面军的红6军团和陕北红32军,整编时分别编组为旅属717团和718团,当时旅长陈伯钧奉命率718团留守陕甘宁边区,所以是副旅长王震率717团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新的359旅。1939年为警戒蒋军对陕甘宁的军事威胁,359旅回师延安,并且开展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1944年虽然是日军投降前夕,但是由于蒋军无能,却有了丧师千里的“豫湘桂大溃败”,湖南大部、两广一部皆陷于敌手,延安审时度势决定建立以五岭山脉为依托的华南抗日根据地。而为了加强该地区的武装力量,再决定以359旅为基干组建南下支队,兵锋直指岭南,汇合当地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共同组成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基本部队,遂有了王震南征之举。

  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远征,甚至被延安方面称为“第二次长征”,因为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主力东移,因此南下支队过江后几乎是等于孤军深入,并且还要同时面对日本侵略军和蒋军顽固派的双重进攻。而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麾下只有4000多战斗人员,在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南下支队经陕西、河南一路疾进,路上与日军多次激战,1945年1月在湖北大悟山区与新四军第5师胜利会师,尔后渡过长江继续南下。而重庆政府为阻拦八路军进入湖南,急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率第72、第99军进至湖南茶陵,试图在鄂南和湘北地区消灭南下支队。这批蒋军虽然被日本人打得七零八落,追击八路军倒是很卖力气。

  王震率军且战且走,绕过长沙东渡湘江一路前行,1945年7月进入广西东部,8月间进入广东北部,在沦陷区和国统区纵横捭阖,极大震憾了日军和顽军。8月底,由于前来接应的东江纵队被余汉谋部队所阻,以及接到了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南下支队根据延安的命令掉头北返,沿途冲破蒋军的不断截击,于9月末从鄂东再次渡过长江,顺利到达新四军5师根据地。

  八路军南下支队如同常板坡的赵子龙一般,在日伪顽的敌阵中几进几出,期间历时将近一年,转战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广西和广东八省,行程多达7900公里,虽有一定损失,但仍然整建制胜利归来,着实创造了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南下支队还创建了湘鄂赣边根据地,也加强了新四军5师所在的中原军区力量。

  这还不算完,1946年6月间,蒋军刘峙率领15个整编师共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359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开始了英勇的第二次突围,历经两个月转战,于8月29日胜利返回陕甘宁边区,再次创造了奇迹,进一步证明了359旅是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铁军。359旅随后归建,仍然隶属于贺老总的120师。

  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359旅转隶成为西北野战兵团的主力部队,王震出任西野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最近貌似有一部叫《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很火,吐槽机决定蹭个热点,说说大唐,说说安西都护府。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个问题,如果给你一个孤悬海外、四面皆敌的城池,你能守多久?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闰十月,郭昕卓立于长安城西的振旅亭内,遥望着开远门良久。旋即又自嘲的嗤笑一声,离愁别绪这种东西对一个军人来说太过奢侈了,此番西去或马革裹尸,或百战而还,总归不能让叔父面上无关就是了。

  十日之前,已被吐蕃完全隔断的安西、北庭突然传来急报,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已死,本就混乱的安西都护府完全失控。若再袖手旁观,大唐向西的商路将彻底断绝,这对刚刚经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来说绝不是好消息。

  刚刚打败吐蕃东侵、解除长安之危的汾阳郡王郭子仪推荐了自己的侄子郭昕去安西巡抚,没人说郭子仪为亲族谋私,因为这确实不是个好差事。就这样,还年轻的郭昕离开长安,绕路回纥来到安西。

  那时候的安西其实已经是一片绝境,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大量调西北边军内迁平叛,造成西域唐军日渐稀少。对河西走廊觊觎已久的吐蕃趁机出兵入侵,他们的战略很出色,首先切断了关中和安西的联系,再慢慢蚕食西域。

  安西唐军就这样陷入了绝境,他们不再有军械补充、不再有足够的粮食、不再有亲人的书信,甚至连大唐的年号都不再清楚。后世曾经在这里发掘出一批文物,上面有广德四年的记录,事实上,广德只有两年。

  但安西军的字典里似乎没有放弃和投降的字眼,他们退入孤城中继续防守,拼死抵抗吐蕃的进攻。公元768年,郭昕传回了第一份文书,举朝文武皆恻然,但毫无办法,中原都几乎不保,遑论西域?唐代宗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诏书,他能给的也只有这些了。

  事情到了这里,王朝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暗示,自生自灭吧。所以吐槽机似乎也可以认为从此安西军不再为一家一姓守土,他们为的是身上折不断的傲骨。有时候人不是只活个生死,也得论个对错!

  公元783年,唐德宗答应吐蕃割让西域,换取他们出兵平叛,这似乎是安西军最好的回归时机。这个命令是否传达到西域不得而已,唯一确定的是安西军依然在战斗,或者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那个命令只是吐蕃的计谋而已。

  四十几年过去了,三个城池只剩下龟兹一座,将士从青年打到壮年再打到头发花白。城里的草根都吃光了,陌刀也砍断了,伤痕累累的明光铠失去防护价值。连吐蕃都不愿意再来进攻,对他们来说这座孤城已经没有意义,但最后的安西军就这么固执的守着一座必然陷落的城池。

  公元808年,龟兹城陷落,安西军全军覆没,最后一任安西大都护郭昕殉职。从公元765年到公元808年,他苦守绝境42年,若从公元758年西北边军回调开始算,安西军足足守了半个世纪。

  时光穿越到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半岛,经历二战洗礼的美军精锐总想不通一个问题,陷入绝境的志愿军为什么宁可拖着他们一起上路也不愿意体面的投降,“他们似乎全然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或许答案就在那支1000多年前的中国军队身上,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与其苟且偷生,不如有尊严的死去。他们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只是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拿命去守护,如此而已。

  

战争史上有哪些奇迹?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