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怎样欣赏杜甫的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视野开阔,胸怀祖国。东吴二字有国家情怀,战场之火药味。不然诗人完全可以把东吴改成东海,东江,东来等平常之词。

  杜甫的这两句詩出自《绝句》之中,整个绝句非常精美,表达了自己一种乐观向上的感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也叫杜拾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所以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七岁开始写詩,到最后成了\"詩圣\",与\"詩仙\"李白齐名,人们都讲\"李杜詩篇万古传\"。可是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到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遭遇了不少的磨难。这个绝句是在成都浣花溪边草堂所写,此时生活安定,闲暇还能种花养草,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詩中是这样写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两句写了风景如画的场面,很是詩情画意,美不胜收,已成为了千古名句,直到现在都是妇孺皆知。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出了詩人的心情,窗对眠山看到积聚了千秋不化的积雪,用了一个\"含\"字,写出了

  窗外的如画风景的美好,和詩人的感受。\"用了一个\"泊\"字,就把草堂门前的热闹景致表达的栩栩如生,停了不远万里开自东吴的船只,勾起了詩人思念家乡的心情,对草堂的安逸有很喜爱的一种感觉。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的鼓励支持!

  杜甫七绝,有两首最广为人知,一首是《江南逢李龟年》,另一首是《绝句四首·其三》。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便是出自第二首。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组绝句,共有四首,写于广德二年(764)春。这一年,杜甫的好友严开再次镇守成都,杜甫知道后,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杜甫心情非常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光,他写下了这一组绝句。这四首绝句中,最经典的就是第三首。

  一、写作脉络

  要理解这首诗的妙处,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脉络。

  从后面两句中的“门”、“窗”二字,可知诗人杜甫,是在屋内感受这春天的风光景物的。

  身处屋内,刚开始是看不到屋外的景致的,对春光最先的感受,应该是来自听觉。所以诗的第一句,便从听觉上写。

  “两个黄鹂鸣翠柳”,诗人听到黄鹂悦耳的叫声,于是走到窗前,看到了两只黄鹂在翠柳上欢快的上下叫唤。

  黄鹂能看清是“两个”,说明是近处之景,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便将诗人的视线引向远处高处,于是便引出了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三句中的视线,高远已极,于是第四句视线下回收,落在低处河里的船上。

  二、全诗妙在哪里?

  这首诗有三层妙处。

  第一层:画面之美

  杜甫的这首七绝,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全诗四句皆对。我们知道,写诗讲究起承转合,而对仗中两句的关系是对举的,无法承担承转的作用,而绝句只有四句,所以绝句一般是不对仗的。

  而杜甫的这首绝句,通篇皆对,没有起承转合,而对通过四个画面的组接,来描写春光之美好。

  前两句中,有颜色,有声音,有动作。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描绘出一幅艳丽的图景。黄鹂的鸣叫给这幅图景增添的听觉的享受,白鹭飞上青天又给这幅图景增添了动感。

  后两句中,上句窗含积雪,极富意境之美,下句门泊船只,给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

  第二层:韵味之深

  杜甫这首绝句,四句都是写景,写景要写得好,就是景中要含有情感。

  前两旬那欢快的美好的春光,便将杜甫无比欢愉的心情寓于其中。

  后两句写景实中含虚。窗含积雪,是实景,本已是极有意境的了,但补一个“千秋”,使得意境更加深厚。由眼前的积雪,联想到西岭之上,千年不断累积的积雪,充满了历史的纵深。门泊江船,是实景,由眼前之船,联想到船在万里江河上航行,使意境忽然壮阔起来。

  “千秋”、“万里”,诗人杜甫由眼前春景,引发山河岁月之感,韵味之深,耐人咀嚼。

  第三层:气象之大

  懂得“千秋”、“万里”之好,只悟第二层妙处,此诗还有第三层妙处,第三层妙处在“窗含”、“门泊”。

  “窗含”、“门泊”之妙,在于它勾画出了一个屋的形象,这个屋在天地之间自然是小的,但是,它的窗“含”着西岭上的千秋积雪,它的门“泊”着可行万里山河的船。极大与极小之间,便通过“门”、“窗”联结在一起,对比之中,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而这个屋,就是杜甫精神人格的象征,诗人虽然孤居小屋之中,但临窗放眼便是千秋岁月,出门举步便是万里山河,这是一种胸含天地,气惯古今的人格气象。

  杜甫的这首七绝,虽然不是传统起承转合的写法,但依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所以《唐宋诗醇》中说:“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杜甫的《绝句》之所以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就是诗人以两副对联,采取从近由远,从西至东,有动有静有山有水有景有情地描写出其草堂周围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又构出祖国美丽山河壮观的气势。特别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表达出他愉悦心情,也反映他乐观向上,豁然开朗,更写出他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情趣。可以说,这首《绝句》越读越让人精神振奋。

  杜甫七言《绝句》的原诗是: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回到了久违的成都浣花溪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满园春色,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此首即景小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来了,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站在窗前,可以看到西岭上堆积的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的长河中停泊着自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的船只。

  诗人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构画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盎然景象,使人身临其景。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诗中看出,字面上是叙事,实则是反映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是虽然描写春天来了,但西岭的雪还没有融化,尤其一个“含”字,以西岭上的千年雪来代替窗上的残雪,寓意更深。喻指“安史之乱”平定了,社会还不稳定,百业待兴,表现了自己想找机会报效国家的意愿。

  二是虽然描写门前停泊着船只,然而却写的是来自“东吴”的船只。这是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尤其一个“泊”字,也很有深意,因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希望早点回到故乡。

  整首四句诗全用了对仗,非常工整,尤其后两句中的“千秋雪”对“万里船”,气势磅礡,意象深远,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请关注@清风岩塘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喜欢,请点赞支持!欢迎讨论。

  先来看《绝句》全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两句,“两个”与“一行”对应,“鸣”与“上”对应,一下一上,纵横结合,灵动、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表达自由、向上。

  ——坐在草堂,窗前可看到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靠着不远万里从东吴而来的船只。意境广远,气势宏大。“含”、“泊”、“千秋雪”、“万里船”,表达作者多年漂泊,虽然在草堂安顿、停留下来,但心怀江山社稷、无法施展报国志向的寂寞、困惑和伤感,也有感叹时光流逝、也有期许的复杂心情。

  (仅供参考)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杜甫《绝句》中的诗句。有以下特点:

  一、对仗极其工整。“窗含”对“门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充分体现了杜诗精于格律,词严句工的特点。

  二、气势非常恢弘。千秋雪,有时间上从古至今的经度,体现一种历史的厚度。万里船,有空间上从西到东的纬度,体现一种现实的广度。

  三、情感非常充沛。此诗情感充沛,但并不外露。这种恢弘气势中蕴含的,是杜甫经历无数人生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历经安史之乱的艰难,之后看到胜利的曙光后有希望,有困顿的复杂情感。

  怎样欣赏杜甫的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自杜甫的《绝句》,全诗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62年蜀中动乱,这一段时间杜甫在梓州避难,第二年,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杜甫的挚交严武回到了成都,他也随严武而回到成都草堂。

  多年的颠沛流离终于结束,生活可以归于正轨,诗人内心定是欢欣不已,面对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色,杜甫难抑心中的喜悦,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年的诗作。

  前两句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比较好理解。诗人以一幅自然风光开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起舞跳跃,自由的歌唱,一行排列齐整的白鹭,直冲蔚蓝的天空。这幅画面充满动感与蓬勃向上的积极力量,也恰是作者内心的感受,这两句诗很好的为后面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了不留痕迹的铺垫。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坐于窗前远眺,目光由近及远,可以看到西岭千年不曾融化的皑皑白雪,下一句诗人由远及近,从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就在门前停泊。这两句远不是字面意义那样简单,融入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在其中。

  八年的安史之乱民不聊生,令百姓受尽苦难, 对杜甫来说,四处漂泊,躲避战乱,过着离乡背井,四处流浪的日子,对家乡的思念愈发剧烈。千秋雪与万里船的对仗,不仅仅只是表现在诗作的高超技巧,也是诗人以此来寄托浓浓的深情。

  “东吴”在诗中也同样表现了诗人对八年交通阻断的叹息,而今战乱平实,终于水陆相通,远来的船只就“泊”在门前,诗人心中的兴奋与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诗人虽身在草堂,但心中却是天下苍生和对国家安定,以及对当朝皇帝的期望。

  这首《绝句》以景寄情,意义深邃,四句诗四幅景,寄托着诗人此时复杂的心境,有喜悦,有悲悯,有希翼,有向往,也有对逝去的流年与曾经失望的伤感。

  怎样欣赏杜甫的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如何理解最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呢,我是这么认为的,欢迎一起讨论。

  第一,对仗之精美华丽。

  首先要说的是,诗人笔触之老辣,有着点石成金的功底,因此才有千年之后无人不服的众多诗篇,这两句也如是。

  “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仔细读和品,更有味道。特别是“窗含”“门泊”和“千秋雪”“万里船”的两两相对,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第二,时空之明朗广阔。

  “窗”与“门”都是近距离,而“千秋雪”与“万里船”则由近拉向远方,甚至千年之前,万里之外。

  作者从小小的方窗间,眺望西岭的千年积雪,一个“含”字之绝妙,令早春之绝美的意境令人神往。诗中的“万里船”,诗人则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交通恢复,百废待兴,船只终于可以行于万里之外了。

  第三,诗人之豪迈豁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由近及远,把远景拉到近前,以“千秋雪”“万里船”对仗的高超技巧,同时赋予了文字更为深刻的内涵。

  千年之前与万里之外的广阔时空之下,是诗人爽朗坦荡的特性与豪迈豁达的胸襟,唯有如此之人,才有思之千载,望之万里的对百姓与国家的挂怀。

  1、它是很工整的对偶句。

  窗含对门泊(名十动)、西岭对东吴(方位十名)千秋对万里(数、量),雪对船(名词)。

  2、用词精妙。

  名、动共用,既指窗户,又含打开窗向远处看的动作,又表明窗的位置宜于远视。门,名、动共用,即指房门,又含走出门去、看的动作行为。含,把开窗所见、天气晴好全纳入了。泊,不仅是停泊之意,还有船运船只之多、航运繁忙之意。千秋雪,既写山上之雪经久不化、山的高峻,还历史的厚重感。万里船,既有船行距离遥远之意,也有通航疆域辽阔之意。

  3、富含作者在暂得安居、在天气情好的愉悦心情和心系天下的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怎样欣赏杜甫的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