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杜甫赠花卿第二句为何不与一、四句押韵,此诗妙在何处?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为了回答问题,先将该诗转录如下:

  《赠花卿》

  唐~杜甫

  题主你已经用搜韵软件查找出来杜甫《赠花卿》一诗的韵脚:纷 云 闻 同属于《平水韵》十二文韵部:

  

杜甫赠花卿第二句为何不与一、四句押韵,此诗妙在何处?

  

杜甫赠花卿第二句为何不与一、四句押韵,此诗妙在何处?

  却又提出:该诗第二句为何不与第一,第四句押韵?你的理由是:本人写诗习惯用普通话四声韵。既然你写诗用汉语拼音四声韵,杜甫《赠花卿》一诗的韵脚:纷 闻 云也同属《中华新韵》的九文韵部。

  哪,你为何会感觉该诗第二句不与第一,四句押韵?我分析,你是把第二句韵脚云的韵母un,与第一,四句韵脚纷 闻的韵母en就行比较后,感觉第二句与一,四句韵脚的韵母不一样,怎么会押韵啊?!

  是啊,韵母un与韵母en的字怎么会划分在一个韵部?这只能找编制《平水韵》,《中华新韵》的人。我们作诗押韵只能照此办理。

  如果究其所以然,我粗浅的认知是:韵母是由韵首 韵腹 韵尾组成。同一韵部的字一般是韵尾一样,如云的韵母un,韵腹是u,韵尾是n ; 纷,闻的韵母是en,它们的韵腹都是e,韵尾都是n。虽然,云 纷 闻的韵腹不同,但,它们的韵尾都是n。当然,不仅韵尾要相同,韵腹也要基本相同。是否韵尾相同,韵腹也基本相同的字就可以划在一个韵部?不是的!还要根据这个字的声调,平 上 入划分三个部。也就是把韵尾相同,韵腹基本相同的字划为一组,再按照字的音调划分为三部。这也就是写近体诗,为什么要用《平水韵》韵书。106个韵部,9800多个字,搁谁,谁也记不住。至于《中华新韵》基本与汉语拼音吻合,所以,逐步被诗词爱好者接受。

  综上所述,题主的第一个问题就基本明确了,就是不能简单的用汉语拼音的韵母是否一致,判断韵脚是否押同一个韵部。

  至于题主的第二个问题:此诗妙在何处?只要会百度的人,都可以查找到答案:就是借诗劝谕花卿(花敬定)不要居功自傲,僭越礼制,唐的礼乐按等级划分,有严格规定。从诗中可以看出花卿是僭越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第二个问题就无需再展开赘言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你解开困惑。

  

问题:杜甫的《赠花卿》第二句为何不与第一、第四句押韵,妙在何处?


前言

 

  题主说这首诗第二句不押韵,我们先看看这首《赠花卿》的全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的这首诗,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

  锦城丝管日纷纷,仄平平仄仄平平,

  半入江风半入云。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曲只应天上有,仄仄仄平平仄仄,

  人间能得几回闻。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格律精严,黏连无误,是一首标准的七言近体绝句。

  三个韵脚是:纷、云、闻。无论是古韵还是新韵,都是押韵的。不知道题主为什么说不押韵。

  我们现在作诗,一般使用宋朝的平水韵。

  唐朝人作诗当然不会用宋朝人的韵,但是宋韵也是继承了唐韵而来。唐人孙愐所著的《唐韵》共分5卷,平声分两部分,平声上26韵,平声下28韵;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32韵,总数为195韵, 全书收字26194个。

  到了宋朝,宋韵主要有集韵、广韵、平水韵。

  最晚出现的平水韵,只有106个韵部,将以前韵书中可以通押的韵部合并到一个韵部中。

  杜甫的这首《赠花卿》三个韵脚都在平水韵的十二文韵部。而且杜甫这首七言绝句明显是近体诗,当然是押韵的。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花卿是指花敬定,他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 ,曾攻克绵州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还有诗记载其功绩,《戏作花卿歌》: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这首诗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夸赞音乐的美好,第二重,是暗讽其僭用天子音乐。

  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有暗讽之意:

  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杜甫赠此诗,有讽刺劝诫的意思。这个花敬定后来被叛军斩杀。

  从题主的问题来看,他认为这首诗第2句不押韵,似乎问不押韵妙在何处。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法回答了。

  @老街味道

  《赠花卿》为“诗圣”杜甫作品,七言绝句,平起平收式,题主说第二句不押韵,不知从何说起?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崔 闽)

  --------------------------------------------

  单复编在上元二年成都诗内。旧注:公有《戏作花卿歌》,此花卿即惊定也。【朱注】唐曲《水调歌》后六叠入破第二,即此诗,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锦城丝管日纷纷①,半入江风半入云②。此曲只应天上有③,人间能得几回闻④?

  (江风,言音之清。入云,言声之高。天上,形容歌舞之妙。《杜臆》:胡元瑞因李群玉有赠歌妓相同,因以花卿为歌妓。窃谓此诗非歌妓所能当,其为花惊定无疑。其人恃功骄恣,故语含讥刺。能得几回闻,言其必不能久也。)。

  ①汉灵帝歌:“清丝流管歌玉凫。”曹植诗:“齐讴楚舞纷纷。”②梁元帝诗:“江风当夏清。”曹植《七启》:“长裾随风、悲歌入云。”③古诗:“谁能为此曲。”《宣室志》:玄宗梦仙子十辈御云而下,列于庭,各执乐器而奏之,其度曲清越,殆非人世也。及乐阕,有一仙子前曰:“此神仙紫云之曲也。”乐府《陇西行》:“天上何所有。”④《列子》:“耳目所观听,皆非人间之有。”焦竑曰:花卿恃功骄恣,杜公讥之,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者足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

  杨慎曰:花卿在蜀,颇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讽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当时锦城妓女,独以此诗入歌,亦有见哉。

  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其首句点题,而下作承转,乃绝句正法也。李白《苏台览古》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亦首句点题也。有在次句点题者,如杜常《华清宫》云:“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是也。有在三句点题者,如储光羲《寄孙山人》云:“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是也。有在四句点题者,如韩愈《楚昭王庙》云:”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是也。有一句二句点题者,如李白《秋下荆门》云:“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是也。有一句三句点题者,如李白《与史钦听黄鹤楼吹笛》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也。有一句四句点题者,如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云:“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是也。有二句三句点题者,如常建《三日寻李九庄》云:“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是也。有二句四句点题者,如孟浩然《济江问舟子》云:“潮落江平未有风,轻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是也。有三句四句点题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会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也。又有两扇立格,对起分承者,如少陵《存殁口号》云:“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玉局他年无限事,白杨今日几人悲。”是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谢邀。《赠花卿》是一首古绝,不是格律诗,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不讲究平仄,对仗。也就是说,他的体裁属于古体诗,用韵比律诗宽泛,有时候,会出现这样,没有一韵到底的情况。

  《赠花卿》的第一句和二四句,就属于邻韵,韵头不同,但韵尾还是一样的。不管古体还是格律诗,第三句,都可以不押韵。这首诗并不是格律诗,读起来没有回环的韵律美,那它又妙在何处呢?

  先来看看背景,花卿是谁?是杜甫的朋友。成都尹,即成都的最高长官,花卿是成都尹帐下的一员悍将,恐怕是《水浒传》中小李广花荣的祖先。他因平叛立功,但从此居功自傲,骄纵不法,目无朝廷,享用天子音乐。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天子,大臣乐队的规模,所用的乐曲,都有一定限制。杜甫从内心反感这种做法务。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锦城,指成都。丝管指各种乐器。一个日字,力重千钧,你一个大将,在国势动荡时期,怎能每天花天酒地,沉浸于靡靡之音呢?“纷纷”更是奇妙,化无形为有形,纷纷通常形容看得见的具体事物,这里却用来描摹没有形状,抽象的音乐。那悠扬的乐声,随风荡漾在锦江上,飘散在冉冉飘飞的白云间,前两句,运用通感,赞美了,绝妙的乐声。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诗人突生遐想,这样美妙的音乐,不就是仙乐吗?如痴如醉的杜甫,也恍若置身仙境,不禁感慨,人间哪能听到这样的音乐。这两句紧承上句,由实而虚,虚实相生。表面上看,还是赞美音乐的,有见识的人,通过一个“只应”,读出了弦外之音,花卿啊,你怎么能这么膨胀,整天只知吃喝玩乐,还听起了天子音乐。但碍于面子,不好直说,只能委婉地提出。

  谢邀。

  杜甫的《赠花卿》第二句为何不与第一、第四句押韵,妙在何处?

  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出来的?

  我们先看看《赠花卿》全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不知道这位提问者是如何看出第二句与一四句不押韵来的。“纷”、“云”、“闻”三个字在平水韵中同属“十二文”部,在新韵中同属“九文”部,就算我们不看古今韵书,就用汉语拼音的韵母来区分,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un”,甚至连前后鼻音的差别都没有。

  如果这几个字还不押韵,我就不知道这位提问者是哪个地方的人了。唯一的可能就是在他的方言中“云”字发音与“纷”、“闻”不同。

  否则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从何而来。要不您是个外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赠花卿》不但押韵,还是一首平仄严合的近体七绝。

  首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实际上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小变格。首字不论,第三字也不论。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是标准的对句。

  学习过格律专栏的自然知道推出下一句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此曲只应天上有”,第三字不论,也算是标准相粘。第四句再相对,“平平仄仄仄平平”,“人间能得几回闻”,“得”字为入声字,仄声,所以平仄严丝合缝,丝毫不乱。

  这样一首格律谨严,音正意良的作品,还为我们贡献了千古佳句“人间能得几回闻”,算得上杜甫为数不多的好七绝,甚至能搬上台面,与李白、王昌龄作品一拼高下。

  《赠花卿》,花卿,是花敬定。

  这人是个武将,在三川平乱中功劳非常大,因此居功自傲,在招待杜甫等人的时候使用了超出自己级别的音乐。那个时候,什么身份听什么音乐,都是有礼数的。

  其实已是天下大乱,唐王朝大厦将倾,这些僭越的现象,很多人其实都在做。杜甫作为一个曾经担任左拾遗的老古董,自然是心有不满。

  不过花敬定这个时候是功臣、是红人,自己无权无势,只是跟着严武混饭吃,虽然大家都给面子,但是总不能自己不要面子。

  老杜和李白还是有些不同,虽然忧国忧民,忠心为主,不过在房琯之变丢了官职后,知道祸从口出,说话就谨慎了。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大老粗的武将听起来就是说好听,是好话,却不知道这里天上是指皇宫,在人间听天上的曲子,已经是在暗讽僭越了。

  所以这首作品之玄妙,就妙在杜甫的诗把这层意思藏得很深,深到你不仔细分析他的性格、际遇和当时的情况,根本就感觉不出来。

  要说这首诗简单吧,因了文人的皮里阳秋和虚与委蛇,又显得不那么简单。

  但是要说有多复杂吧,我们今天在引用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考虑这背后的意思的。

  题主要是说因为不押韵而显得哪里妙,那就纯粹是胡扯。

  哪里不押韵了?

  请让我先来排列一下:

  a锦城丝管日纷纷ēn

  3 1 3 2 2 1 1

  b半入江风半入云ún

  3 2 1 1 3 2 1

  c此曲只应天上有

  3 2 3 1 1 2 2

  a 人间能得几回闻én

  3 1 3 2 2 1 1

  注:

  1,代表平声,也表韵 脚。

  2代表仄声。

  3代表可平可仄。

  我用很直观的形式告诉您,这首诗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abca 首句入韵式,”押“痕”韵,一二四句押韵。

  另外再告诉您,在这首诗中,有几个入声字,它们是:

  日、入、入、曲、得。

  我说明白了吗?

  您看明白了吗?

  用广东粤语读,就合押韵了。

  用闽南话读,是押韵的,“云”读作“hǔn”,“闻”读作“mǔn”。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用的是平水韵,《平水韵》是南宋时期的著作,是对唐代格律诗韵字的总结。因此,我们学习民国之前的律诗和绝句,要以平水韵为准。现在写格律诗,是实行双轨制,既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新韵,一般用新韵都在题目中注明。

  用平水韵写格律诗,不是什么难事,现在的诗词格律软件很多,只需下载到手机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比如上面这首诗,我们用韵书一查,情况一目了然。

  绝句格式如下(括号内的字可平可仄):

  平起(说的是第二字,因第一字可平可仄)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杜甫写的绝句和律诗,不但非常标准,而且很有境界,学习写作格律诗,诗圣的作品是一流的教材。

  这首诗压上平十二文韵部,第一、二、四句末压“纷、云、闻”字。诗中第四句中的“得”字,在新韵是多音字,而平水韵是入声十三职。这诗有不少的多音字,只(上平四支,上声四纸,入声十一陌)、应(下平十蒸,去声二十五径)、上(上声二十二养,去声二十三漾)、间(上平十五删,去声十六谏)、能(上平十灰,下平十蒸)、几(上平五微,上声四纸,上声五尾,去声四寘)、回(上平十灰,去声十一队)、闻(上平十二文,去声十三问)。

  这是杜甫写给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的,作为一个不知名的部将,为什么大诗人会给其赠诗?从诗的表面来看,是赞美诗,锦城(指成都)只不过是唐朝边远省城而已,怎么能说此曲是天上才有?作为地方将领的花敬定,每天歌舞娱乐,花天酒地,杜甫在诗中暗讽其僭用天子音乐,花某竟然没有看出来是讽劝,只能说明花卿没什么能奈,最后花敬定被判军斩杀的历史事实,也可以说明一切。

  唐朝从“安史之乱”以后,李唐政府的权威大减,地方节度史各自为政,这首诗反映的情况可以说是唐朝后期普遍现象,作为皇帝所演奏的乐曲,被地方官越权使用,从侧面反映出这期间唐朝皇帝手下没有可用之才。

  其实,唐朝是有人才的,比如象作者杜甫那样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是使用权在皇帝手上,可惜真正有能力的人不在其位,难谋振兴大唐之事,这是唐朝的悲哀,也是杜甫的悲哀!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