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汉武帝对边远地区频繁发动战争,开疆拓土,这算侵略行为吗?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汉武帝对边远地区频繁发动战争,开疆拓土,这算侵略行为吗?

  

汉武帝对边远地区频繁发动战争,开疆拓土,这算侵略行为吗?

  

汉武帝对边远地区频繁发动战争,开疆拓土,这算侵略行为吗?

  你自己软弱、腐败无能的时候,人家来打你,你说人家是侵略;等你强大了,你去打人家难道就不是侵略吗?

  你可以说,我们这是为了报仇。等你再拉稀的时候,人家再来揍你,人家也说是在报仇,你认可吗?

  日本为了掠夺资源,在亚洲到处侵略,今天谁要是说为了报仇去灭了日本,有几个国家能说你不是侵略呢?

  毫无疑问,汉武帝开拓疆域有的属于收复国土,有的就是侵略行为,这个不能一概而论。

  但豹眼认为,在那个时期,这样的侵略行为越多越好,来得越猛越好。把他们彻底打趴下,才能求得几十年、几百年的安定和发展。可惜的是,这样的侵略行为太少了。

  即便史上出了几个有作为的帝王,往往也是好大喜功,满足于朝贡体系,赔本赚吆喝,不能根本上解决边患、海患的问题,以致使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常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恩恩怨怨,远的不说,就从汉高祖刘邦说起吧。

  秦朝灭亡以后,漠北的匈奴趁机南下骚扰汉朝北方边境。这也不是一回两回的事,一方面刘邦忙着与项羽争地盘顾不上这档子事,另一方面边疆有些小摩擦向来是家常便饭。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也就是刘邦登基的第二年,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那个韩信)反叛刘邦投降了匈奴,意图依靠匈奴的力量与刘邦对抗。刘邦刚刚做了皇帝,哪里能受得了这个。

  于是,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决定亲自北伐匈奴。结果,在白登(今山西大同),刘邦三十万大军被冒顿单于围困。后采纳陈平之计,贿赂匈奴阏氏也就是单于妻子,才得以脱险。又接受娄敬之策,以宗族女假称公主,远嫁冒顿单于,开始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说是和亲,只不过听起来好听一些,实质上就是向匈奴称臣纳贡,年年进贡大量财物,买得脱身及暂时的苟安。

  和亲之后,匈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中原北方的骚扰和掠夺。

  实力不行打不过人家,能有啥办法呢?和亲也不是刘邦发明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及北方的秦、赵、燕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都采纳过这个办法。就是把公主或者宗女嫁给敌国,再陪嫁一些财物,以求得苟安。

  毫无疑问,敌国的威胁和掠夺就是侵略行为。

  刘邦之后,”文景之治“时期,一直延续这种妥协的政策,以求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继位,但朝政控制在汉武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的手中。汉武帝尽管有许多的想法,但也没啥作为,一直沿袭和亲的政策,屈辱地与匈奴求和。

  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的国力已经蒸蒸日上。汉武帝迫于无奈,继续承袭这些政策的同时,积极积蓄军事力量准备与匈奴决战。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皇太后病逝,汉武帝掌控了大权。

  在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以后,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回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把匈奴势力赶出了漠北。

  这一过程也不是顺风顺水,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如“马邑之围”兴师动众、耗资巨大却无功而返。但经过策略调整,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汉武帝时期,南平两越、北伐匈奴、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奠定了中华帝国的疆域版图。

  不可否认,汉武帝时期打出了国威,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在这里不去探讨战争带给国家、民族的负担,仅就题主的问题,说一下是否是侵略的问题。

  在历史上从没有今天意义上国境边界线一说,边境的概念,就是凭实力说话。守得住就是你的,守不住就是人家的。

  就说河套地区,远在长城以北。即便是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也就是防御匈奴的入侵。起码在秦始皇的概念上,长城就是边界。以北就是游牧民族的地盘,秦始皇也没想把他纳入自己的领地,否则,他也不在这里建筑长城。

  就今天意义而言,无论是谁,越过了长城,那就是侵略。

  匈奴南下进入长城以内,中原王朝把他称作入侵。无论是抵御匈奴的入侵,还是去长城以北与之作战都是民族英雄。

  同样的道理,主动进入长城以北与匈奴作战,匈奴也认为是入侵。就中原王朝而言,也承认大草原是人家游牧民族的地盘,是他们生存繁衍的地方。

  今天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历史上也经常地称兄道弟。但在灵魂深处,兄弟们还是各过各的日子,彼此之间就从没有认作是一家。

  中华帝国指得就是汉族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无论如何强盛、繁荣,维系的都是朝贡体系,与今天的国家概念并不是一回事。

  不仅仅是汉武帝时期,在整个古代历史上,都在平定四夷。彼此之间,征伐不断。

  既然承认了四夷是入侵,就等于承认了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政体、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了对方的领地,岂能又不是入侵呢?

  不管你是否是反侵略还是出境消灭敌对势力,只要进入了对方的势力范围就是入侵。

  只要翻开史书,就会经常看到齐国入侵鲁国,赵国侵占魏国的领土,秦军来犯,赵括纸上谈兵等等。齐国主动进入鲁国交战是入侵,汉武主动进入匈奴的大草原又何尝不是入侵呢?

  在豹眼看来,是不是入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把他们打趴下。占据了他的地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守住,能守住多久。

  几千年恩恩怨怨的历史,不是一句入侵不入侵说得清楚的。

  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同住一个地球村。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那仅仅就是一个幻想,但有些事需要讲清楚。就是因为千百年来,没有把边界划分明确,光靠拳头说话。历史已经湮没在长河中,说其是入侵能如何,说其是被入侵又如何?

  那就是一句话的事,但能从这句话里悟出历史的真谛,能从那些纠缠不清的混斗中汲取教训,这才是正道。

  是我的寸土不让,不是我的分毫不取。说得很好,听起来也仗义。可是,在你强大时该取的不取,等你落后软弱时,人家未必不来取。

  这是丛林法则,你不遵循但不能保证别人不遵循。狮子遇到大象,它知道回避;但遇到了绵羊,它毫不客气的下口。

  国家是近代才成立起来的。

  古代的时候没有什么国家概念,中国比较好点,有个儒家天下观,但也是以中土为主。

  人本身就是动物的一类,弱肉强食本来就是天性,不如人的只有毁灭,多少民族早成灰烬,包括找爹族的亲\"爹″苏美尔,古埃及。

  谁不想当老大?

  古人生存不过是你死我亡的运动,只准匈奴人来伤害大汉,就不能大汉去伤害他们?

  伤害是相互的,没有匈奴人的步步紧逼,怎么让一个农耕民族,反击的如此历害。

  打你右脸应把左脸再神出,这种境界只有神!

  过更好的生活是人类基本的理念,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世界里,何来对与错。

  再说你不去消灭它,它就过来消灭你。

  你现在法律头都有自卫的基本条例。

  当时汉对于匈奴是自卫,对西南夷也是为了开贸易,打开西南丝绸之路。

  蓉作为一个云南白族,我都没认为在侵略。当时那种环境不是你是老大,就是我侵略你,谁是老大靠的是拳头够大。

  对于老百姓来说,谁给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谁就是老大。

  汉朝对于西南夷,并没有出现杀戮,并带去技术和人才,让西南接触了更先进的文化和生产。

  对于统治阶级可能是一种灭顶之灾,对于老百姓来说吃饱穿暖才是最基本的。

  所以说,所谓的侵略,本来就是无稽之谈。

  看历史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去看!

  不算,在没有国际秩序的社会中根本就谈不上侵略。换言之,在一个概念出现之前,不能用它的内涵来上溯。简单说,当时的地区还没有出现稳定的政权组织,不适用于国际准则,只能运用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古之常理。

  在近代,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认了历史上的一些冤枉债,这些包袱直接导致了一些局部战争的触发,甚至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受其连累。侵略是一个现代概念,指得是以非法手段攻击进展一个主权国家,或者严重损害其权益。所谓主权,指国家对内行使最高统治权,国内的一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都必须服从国家的管辖;还指国家的属人优越权和属地优越权。所谓对外独立权,是指按照国际法原则,在国际关系中享有独立权,即独立自主地、不受任何外力干涉地处理国内外一切事务,如国家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根据本国的情况,自由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国家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制定国家的法律、决定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等等。

  在一个没有国家形态,没有固定制度,甚至没有成文法律的地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主权。只是一些部落和属民,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武帝开疆拓土就不存在任何的道义争论。以今天的名词和概念追溯古代,都是具有险恶的不良居心,实际上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我们应该加以抵制和批判。

  

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的战争,可以说是倾举国之力,把文景时期积累的家底几乎消耗一空。为什么汉武帝要不惜一切代价,打这样一场战争呢?这里边既有复杂的时代因素,又有汉武帝的个人因素。

 

  戏剧《七品芝麻官》里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那么,作为一个皇帝呢?当汉帝国的臣民遭到匈奴大规模洗劫、杀戮,身为“君父”的皇帝能放任不管吗?放任下去,朝廷威信、天子威严都将荡然无存,此为其一。

  其二,内忧和外患总是如影随形,景帝朝“七王之乱”中,赵王甚至勾结了匈奴,准备里应外合。好在叛乱三个月就平息了,否则真有亡国之危。这个教训,汉武帝一定会吸取!

  最后,“春秋大义,复九世之仇”。当年冒顿单于使汉高祖遭遇“白登之围”的惨败,又以一封求婚的书信肆意侮辱吕后,这绝对是“国耻”!而洗刷耻辱的方式,就是战胜对手、消灭对手!

  汉朝实力不济的时候,可以用和亲来争取时间,但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富兵强,再一味退缩忍让,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以上是从大的形势说的。对于汉武帝刘彻本人来说,对匈奴的猖獗他是有切肤之痛的,可以说,匈奴就是他童年和少年时的一大梦魇!

  刘彻出生于景帝前元年(即公元前156年),我们看看从这一年开始,到汉武帝正式发动对匈战争(前129年)的二十多年间,匈奴和汉朝关系的记载(引自《资治通鉴》):

  景帝时代:

  前156年,“遣御史大夫青至代下与匈奴和亲。”

  前155年,“秋,与匈奴和亲。”

  前152年,“遣公主嫁匈奴单于。”

  前148年,“春,二月,匈奴入燕。”

  前144年,“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PS:当时的上郡太守是李广)

  前142年,“三月,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

  可见,虽然景帝朝奉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但匈奴依然时常骚扰边境,杀掠吏民。

  到了武帝时代,双方只有一次和亲,而战争成了主旋律!

  前135年,“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其议……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前133年,马邑之谋发生,“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前129年,“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

  上谷遭劫后,汉武帝派出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四路大军,主动出击匈奴,正式拉开对匈战争的序幕。结果三路战败,只有卫青奇袭了匈奴圣地龙城,火烧龙城,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随后,汉武帝和他麾下两名天才将领卫青、霍去病,用了十年时间,连战连胜,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终于打垮了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危胁。

  对匈战争的胜利,对汉帝国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当然也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吧!

  算,有什么不敢承认的,就侵略了怎么滴。

  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弱时,别人也不是没侵略过我们。

  我们应该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而不是一个劲儿的往自己脸上贴金。

  汉武帝时期,武力强大,欺负欺负周边的弱小怎么了,天经地义。

  谁叫你们弱小手里面还有好东西呢?

  谁叫你们弱小还挡住我扩张的通道了呢?

  弱并不能让人可怜你,只会让人想要欺负你,所以我们要牢记历史,努力壮大我们的国家。

  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汉武帝看上了西域小国的大宛马,对方不给,然后就直接派兵去打人家了,逼得对方杀了自己的国王。

  战争可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基于自卫、保卫和平、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自由和尊严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侵略战争、征服战争、出自压迫掠夺目的的战争,是非正义战争。汉武帝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开疆拓土,算不算侵略战争,这要看其发动战争的原因和目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就详列汉武帝在位时期的主要对外战争。

  一、三战匈奴,一雪前耻。和亲政策没有给汉朝边境百姓带来和平与稳定,“白马之围”的耻辱像一个枷锁让大汉皇帝代代相传,以公主换和平,上面还贴着耻辱与懦夫的封条,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几十年的忍辱负重,终于换来了汉武大帝提刀上马踏平狼居胥的战争储备匈奴常年滋扰边境、烧杀边民、掠夺商队,如任其发展不与匈奴一战,彻底消除匈奴对大汉王朝的威胁,西汉政权的统治将会动摇,所以,汉武帝:以卫青、霍去病等将领为首,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战,彻底击溃匈奴,彻底消除了匈奴对大汉王朝的威胁,从此匈奴一蹶不振。此对匈奴的作战是肯定自卫反击战。

  二、远征大宛、荡平西域。西汉前期,西域大部沙漠小国长期依附匈奴周围,仗势匈奴的支持,不仅拒绝与汉王朝通商贸易,还多次扣杀汉朝使者,以大宛、车师、楼兰、龟兹等国家为代表,为汉朝西部边疆的稳定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双方交战、不斩来使。和平时期,袭杀代表国家的外交使节,国家正规军队干起了杀人越货的勾当,这是对大汉王朝的严重挑衅。汉武大帝刘铁骑远征,击破了西域长期与大汉为敌的国家,从此,西域开始向中原王朝臣服,汉武大帝在西域设置了管理机构,从那时开始,西域地区就已经纳入了祖国的版图。这个算不上侵略战争,斩杀来使,是对方先宣战,大汉王朝属于被迫应战。

  三、进军东北,征服朝鲜。当时的卫氏朝鲜的建立者卫满原是大汉王朝诸侯国燕国人,汉高祖刘邦时期,跟随燕王卢绾叛汉后率千余部众远逃朝鲜,不得不说,一个大汉王朝附属国的流亡之臣,凭借着超高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竟然击溃了土著王朝箕子朝鲜的箕准,夺取箕子朝鲜的首都王险城。卫氏王朝建立后,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与西汉燕地相邻。卫满的孙子右渠成为朝鲜王时,随着卫氏势力的日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而且还阻碍邻近真番等小国与汉朝通商。右渠王发兵突袭辽东,杀害辽东郡东部都尉涉何。汉武帝随即发兵5万,征服了朝鲜,并设立了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此战,也算不上是侵略战,是名正言顺的正义之战。

  四、挥师南下,开拓闽越。大汉王朝成立之初,经过多年征战,百姓生活劳顿困苦,所以刘邦没有用军事剿灭的方式对付南越国。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服南越归属了大汉,并颁发了印信。汉武帝元鼎五年春,南越国丞相吕嘉杀南越王、王太后及汉使,歼灭韩千秋军,正式背叛大汉王朝。汉武帝发兵五路消灭叛军。平定南越后,南越王室的继承人都已被叛军杀害,汉武帝迫不得已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此战,最多算是平定内乱,算不上侵略战争

   纵观汉武帝的一生,金戈铁马,开疆扩土,以战止战,以战治乱,身为帝王,岂有不护国安民之责,强大的实力才能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从此,奠定了大汉王朝的版图,这些战争行为,都有着迫不得已的原因,中华民族历来珍爱和平,但我们从不畏惧战争。

  算不算侵略,请了解整个历史起因,前因后果你了解了解,看看匈奴干了什么,中国是农耕社会,安隅一方自食其力与世无争,可自汉以来边患无尽,匈奴烧杀剹掠成风民怨载道,汉武帝以社稷安民,决心驱逐匈奴干里之外,犹如当今美国豪夺截掠成性。

  是不是侵略战争,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两组图片的对比

  下面这张是秦统一六国时的可控疆土,也就是当时中央政府可以掌控大概疆域

  再看看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可以掌控的疆域

  如果按照自古以来的说法,秦王朝所统治的面积应该就是后继之君和后继王朝的合法领土,这些地方哪怕有一块丢了,那么我们抢回来就叫收复失地。

  那么到了汉武帝时期,不说传统中原的疆域都肥了一圈,还多了那么大的一个西域都护府是怎么回事?说得好听点是巩固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委婉点就是你们太弱了,这么好的地你们把握不住,还是让我们大汉朝来吧,直接点就是你打不过我,我把你灭了,你的地就是我的了。人家在秦朝的时候,自己玩得蛮HAPYY,到了汉武帝时期就把自己玩到汉朝的疆域里面去了,你说这是侵略吗?你自己可以说别人是臣服于你的,要不是刀架在脖子上,谁臣服你?

  汉武帝打匈奴是自卫反击战,因为匈奴自战国,秦,汉时期就开始不断骚扰中原边境,所以始皇帝才修长城抵御匈奴。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可以跟匈奴硬刚了,就有了帝国双壁横扫大漠的场景,我们对匈奴的战争一直可以说是自卫反击战,至于自卫反击战的定义可以参考下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

  自汉以后,后续的统一王朝的疆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试问哪个男人不喜欢大一点的?你强盛的时候,说得好听点是征讨四夷,传播中原文化,那些开疆扩土的君王在自己史书上都是青史留名。在被灭国方的史书上难道会说你是开疆扩土传播中原文化?

  别人打到你的地盘抢了自古以来你的土地,你说别人是侵略者,你自秦以后到处圈了那么多地,圈完之后说自己是传播中原文化是不是有点不妥.......圈成功了一个王朝统一了一段时间又被别人抢跑了,然后我们再打着自古以来的旗子抢回来,甚至很多时候都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收些利息。

  所以侵略就是侵略,没有必要双标什么的,从最早的汉地十三省到今天的广阔国土,一直都是以实力说话。这本来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是胜利者,你说开疆扩土也好,传播文化也罢,以德服人也行,反正当时别人的拳头也没有我们大,你觉得这么好听这么来,自古以来打下的土地,我们老祖宗就没吐出去过。实力不济的时候,别人抢走了,拿去传播他们的文化了,他们就是侵略者,反正自己开心就好。

  就好比今天的西沙群岛,为了那片疆域没少给周边脸色看,那里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领土的?明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后就成为了我国的疆域,这么来的?肯定不是别人送我们的,到了清和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我们一直将南沙群岛视为自古以来中国领土。看过南沙群岛的海岸线没有,这是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土地,你先别管他长不长,宽不宽,反正我们祖宗当时就是这么算的,你哪怕过境一点就是侵略。为什么?因为在这旮沓里我最大,我拳头硬,我就是道理,你可以不听,但我不能不讲,你愿意听我坐下来好好跟你唠唠,你不听我也可以先礼后兵嘛。

  所以从秦至今的疆土,总体来说我们都是赚的,至于这么赚来的,你要是嫌侵略难听,你也可以用开疆拓土,更高大尚一点的可以说威加海内,另四方臣服,传播中原文化教化蛮夷也行。

  对不断骚扰边民的比邻地区侵略势力加以讨伐,也是被逼无奈,对长期处于“癣疥之痒”势力,征服并纳入版图以求共同安宁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其实也是好办法!

  是,就是侵略行为。汉武帝时期对外开疆拓土,发动战争,威服外夷。对匈奴是征讨,在西域是开疆,对岭南是拓展,经略辽东和朝鲜半岛。

  土地是国之本也。二千多年前,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将今天的两广、海南、云贵高原、河西走廊、西域(新疆)、辽东,朝鲜半岛北部,纳入到汉帝国的版图。为现在的中国版图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中国领土自古以来的法理依据,是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西汉初年,西域地区的乌孙、大宛,几十个小国臣服于匈奴,华夏的影响力还没有到达西域地区,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这些国家共同对付匈奴,至少不成为匈奴的帮手,这些小国早已灰飞烟灭了,汉匈战争也打了半个世纪,北方边疆才安定下来。从汉高祖开始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换来的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的敲诈,汉匈战争可不是侵略,汉帝国采用的是集中兵力与匈奴进行歼灭战,一劳永逸的消灭北方强敌。汉帝国并没有把蒙古高原纳入版图,对于农耕民族,那里并不适合生存。

  汉武帝时期对两广、西域可以看作是侵略,也可以说成开辟新的疆域,拓展汉帝国的疆土。汉武帝时期灭南越国,赵陀的南越国虽臣服于汉朝,但实际上是独立的王国。从今天来看,灭南越是英明正确的决择,两广地区对于中国太重要了,这么富庶的地方不拿下来,刘彻就不是汉武帝,中国就不会有大一统帝国。南越,五岭以南是华夏族群的固有领土吗?当然不是,那里是百越族的领地,在秦始皇时期才开始征讨岭南,秦军几十万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领土,哪有什么自古以来,只有弱肉强食。长江以南,更适合农耕民族的生存,中国历代王朝向南方拓展是没有限制的。这不同与东北。

  东北的辽东及朝鲜北部,自箕子朝鲜开始经略,到卫满朝鲜被汉武帝征服,在朝鲜设置四郡,南部于三韩接壤,东北设置玄菟郡,辽东郡,汉帝国的版图东渐于海,北到大漠,南至南海,西被于流沙。强大的汉帝国开疆拓土、锐意进取,为汉民族的发展壮大、繁衍生息,打下了广袤的疆域,以后的历史王朝更迭,早已形成了中国所固有的版图,大一统的思想,扩张也好,开疆也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今天的中国就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