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东吴在得到了荆州全境后,为什么不从荆州北伐,而一直执着于攻取合肥?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东吴在得到了荆州全境后,为什么不从荆州北伐,而一直执着于攻取合肥?

  这个问题参看关羽襄樊之战就能得到答案。从荆州出兵北伐难度太大,而合肥战略地位重要,需要夺下来。

  首先要明确一点,杀关羽夺荆州后,东吴也并没有获得荆州全境,最北边的南阳郡还在曹魏手中。荆州共七个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阳郡。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和南郡,刘备夺得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江夏郡孙刘两家都有部分。后周瑜夺取南郡,刘备以荆南四郡太偏远不适宜发展为由借荆州,其实就是借南郡。刘备取益州后,孙权讨要南郡,刘备要与曹操争夺汉中,不敢跟孙权爆发冲突,只能谈判用长沙、桂阳二郡代替南郡还给孙权,并且完全从江夏郡撤出,于是,刘备得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郡,孙权得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三郡,曹操南阳郡一郡。史称“湘水划界”。

  所以,为什么关羽打的是“襄樊之战”就是打南阳郡的襄阳和樊城,这是绕不开的。要从荆州北伐,就必须先拿下荆州背面的南阳郡。所以,如果孙权夺下荆州后想从荆州北上,必须走和关羽一样的路打襄樊。能成功吗?答案是肯定不能。

  襄樊一直是曹魏防御的重点。为什么?因为位置太重要了。从襄樊再北上就是京畿重地司隶地区,而司隶地区最南边的就是许昌了,那可是曹操控制的汉献帝所在的“东汉国都”。因此,曹魏势必保证南阳郡万无一失,那是南大门屏障。故而襄樊的守卫固若金汤。关羽打襄樊开始很顺利,靠的是老天帮忙,天降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但即使这样,即使樊城城墙都被大水泡了这么久,曹仁仍然可以靠着几千人守城坚持到各路援军齐集,足见易守难攻,如果没有大雨帮忙,纯打襄樊,绝对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防备蜀汉偷袭。这还是关羽的前车之鉴。关羽为了打襄樊,抽调走了荆州守军,以致后防空虚被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夺取南郡。如果东吴要从荆州北上,也会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荆州防卫空虚,谁又能保证蜀汉不仿效东吴当年那样偷袭荆州?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再看合肥的情况,首先是只存在与曹魏和东吴之间,不存在被蜀汉偷袭的可能。其次,合肥城所在的位置是江淮两条大河的水陆交通枢纽,曹魏长期盘踞合肥,势必对东吴水上优势造成威胁,可以水陆并进攻打东吴,甚至直接威胁到东吴的国都建业。所以,东吴一直打合肥不光是从那里北伐,也是要获得这个关键的战略要塞。这就是东吴坚持打合肥的原因。

  东吴从来没有得到荆州全境。

  不过,孙权确实一度考虑过将重点转移到荆州方向。

  只是立刻被残酷的现实打醒:搞合肥要有一点希望,在荆州搞一点机会都没有!

  三国鼎立时期,孙权一度考虑将重点转移到荆州。

  226年八月,趁曹丕去世,孙权发起了三道攻魏。

  其中:孙权亲率主力围攻江汉重镇石阳(湖北应城东南),诸葛瑾、张霸等人进攻襄阳、寻阳(今黄陂蔡山镇一带)。

  但是,开战仅仅20天,襄阳、寻阳方面军迅速被司马懿、曹真击败,张霸被斩!孙权自己也无法攻取石阳,只好退军。

  来势汹汹的北伐,仅仅20天就崩盘,没有效果不说,还损兵折将,简直不要太丢人!

  这是孙权唯一一次尝试在荆州方向发起主攻。

  此后,孙权老老实实把重点调回了淮南。

  孙权之所以放弃以荆州为主攻方向,是因为看清了现实。

  曹魏在荆州的力量是相当雄厚的。

  襄樊、石阳等地皆驻重兵且有文聘这样的名将常驻,东吴不可能快速破城。

  而且,这些城市多是一面临江,东吴以水军只能围其一面,如果以陆军围困就要顾虑援军。

  而魏援军要支援荆州战场的效率是极高的。

  魏中军自洛阳到南阳再入荆州,速度极快。前文提到的北伐,仅20日,魏军即击败吴两路军队,效率极快。

  由于东吴陆战远不及对手,一旦魏援军靠近,东吴只有撤退的份。如果对手行动迅速,东吴搞不好还要损兵折将。

  更重要的2点是:胜利成果不易保持,而失败风险极大!

  曹丕接班之处,曾放弃襄阳,东吴曾短暂控制襄阳。

  但是,当曹丕决心拿回襄阳时,东吴立马退出!

  襄阳距离南阳、许昌极近,曹魏调集力量极其方便,东吴与之以力抗衡非常吃力!

  同时,一旦失败,撤退的风险也不小!尤其是在枯水季节!

  在荆州战场,东吴船只只能走江河,一旦到了枯水季节,连安全撤退都成问题。

  在234年的北伐中,陆逊、诸葛瑾发起策应性进攻。在淮南主攻方向失败后,陆逊需要凭借其杰出将略,故作从容,假作进攻,敌人为陆逊名声所惮,东吴才安然撤退。

  可以说,在荆州战场发起攻势,东吴机会小、风险大,且胜利成果不易保持,态势非常不利。

  相比之下,淮南战场发起进攻,则稍有机会。

  曹操曾迁徙淮南人口(这些人口大多都投孙权了),导致淮南地区人口稀少,难养大军。

  曹军在淮南方向,只有在距离合肥200余里的寿春才能驻扎一定规模的军队。合肥驻军则长期不足。

  东吴每次来犯,曹魏都需要从兖州、豫州等地调集大军,需要时间较长。

  因此,自曹操时代开始,东吴屡屡能获得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窗口,可以对合肥驻军以多打少。

  而且,淮南方向,东吴所借助的水路是巢湖。

  所以,即便在枯水季节,东吴依然可以借助水路保持后路,进退自如。

  因此,东吴在合肥屡屡进攻,即便不能得手,也不必担心路之虞。

  230年十二月的北伐很有代表性。

  东吴扬言进攻合肥。曹魏紧急动员兖州、豫州等地兵马支援。

  可是,曹魏刚集结大军,孙权就退了。

  满宠指出:孙权只不过是诈退,企图等我罢兵后再掩我不备!不能罢兵!

  虽然孙权的企图因被满宠识破而未能得逞,但是,这也说明:淮南战场,东吴进退自如,掌握主动。即便不能取胜,也足以迫使魏国大举调动,达到一定的疲敌效果。

  所以,在淮南战场作战,东吴可以拥有一段时间以多打少的机会,而且,进退自如、风险小。

  合肥,在由江入淮的水道上,上下系芍陂和巢湖,是淮南要害。

  而东吴进攻合肥,态势是比较有利的。

  东吴进攻,借助长江、巢湖,进退自如。而他北距寿春200余里,曹魏救援效率受到极大影响。

  而且,合肥北面也是水网纵横,东吴可以依托水路形成包围圈。

  曹魏援军即便靠近,也必须击破东吴大军才能解围。而水网地带,东吴其实并不担忧与曹魏大军决战。

  233年,曹魏为缓解不利态势,在旧城西30里险要重新筑城。

  但是,东吴进攻合肥,依然可以进退自如,而且,可以借助水网纵横的地利围点打援。

  234年孙权北伐,253年诸葛恪北伐,东吴都企图围点打援。

  只不过···东吴攻坚能力确实弱了一点。曹魏吃定东吴难以破城,迟迟不援,等到东吴兵疲才出兵,使东吴围点打援难以实现。

  不过,即便如此,除了诸葛恪因托大而损失较大外,其他数次北伐,基本上进退自如,损失不大。

  此外,吴蜀联合作战的考虑,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荆州距离魏蜀前线较近。

  所以,魏国的荆州战场,有同时照顾东西两线的可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孟达企图重新投蜀,驻于宛,负责荆州战场的司马懿火速出兵平定。

  而在诸葛亮前两次北伐时,张郃都是从荆州赶去增援的,而且速度极快。

  如果东吴将攻击重点放在荆州战场,则魏国荆州驻军可以“以一地制两国”,来回策应。

  相反,如果东吴将攻击重点放在淮南,则可以最大限度拉宽曹魏战场,使曹魏中军陷于疲惫。

  魏国的高堂隆曾表示:吴蜀东西连续进攻,曹魏中军十万大军东西奔波,边境无安宁之日,非常疲惫。

  因此,吴主攻淮南,确实给魏国带来的困难也最大。

  总的来说,东吴在荆州战场发起进攻存在收益小、风险大、阻力大的问题,根本没有机会。

  而在合肥战场,东吴进退自如,风险小,且战场环境有利。可以采取的打法多。

  因此,东吴常年以合肥为主要打击目标,是比较明智的。

  只是,魏吴实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加之孙权、诸葛恪等人在战役指挥上又都出现过失误,导致他们始终未能如愿。

  历史上,孙权不是没有从荆州北伐过,而是他攻了,但是没打赢。东吴从荆州方向的北伐次数,比围攻合肥还多一次。

  孙权一共五次进攻合肥。第一次是赤壁之战大胜后,孙权引兵攻合肥;第二次是刘备攻打汉中,曹操无暇东顾,孙权乘机攻合肥。

  这两次打合肥,孙权的都城分别在柴桑(江西九江)和建业(南京)。东吴的主力都在江东地区,攻合肥距离很近。而当时荆州方向有关羽镇守,孙权自然不可能从荆州北伐了。

  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后,将都城由建业迁到了武昌(鄂州)。东吴的主力也随之到了荆州,此后的十年,孙权一直都在荆州,主攻方向也是荆州,并未对合肥方向发动进攻。

  在此之后,东吴从荆州北伐,有六次之多。

  第一次北伐是偷袭荆州得手之后(220年)。曹仁被召回宛城,襄阳空虚,孙权乘机派部将陈邵占领襄阳。此举令曹操大怒,命曹仁和徐晃南下,击败陈邵后夺回襄阳,并把汉水南岸的老百姓全部迁到汉水北岸。从此,汉水到长江一线的区域,基本成为无人区。

  此次偷袭襄阳,孙权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被曹仁和徐晃杀了一个措手不及,失去了占据襄阳的最佳时机。

  第二次是黄武五年(226年)六月。孙权乘曹丕去世,魏国主少国疑之际,当年八月调集大军北伐攻魏。吴军分兵两路,西路军由从来没有打过胜仗的诸葛瑾率领,进攻襄阳;孙权则亲率东路主力进攻魏国新置的江夏郡(湖北安陆)。

  结果孙权一路为魏将文聘所败,吴军的损失甚重,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的西路军也被司马懿击败,被斩首千余级。此次北伐,东吴的兵力堪比合肥之战的规模,只不过没打赢。

  在此之后三年,东吴与曹魏并无大战。孙权称帝后,将都城由武昌又迁回到了建业,东吴的军事重心由荆州转移到了江东。从此之后荆州方向由攻势转为守势。

  小结:公元208年—229年,孙权一共两次攻合肥,两次由荆州北伐,都被魏军击败。

  ————————分割线————————

  孙权迁都回江东后,当年(229年)立即集结大军再攻合肥,此战为第三次合肥之战。

  孙权此次采取了虚虚实实的策略,先是大张声势于合肥城下,使魏军召集兵力备战,待魏军聚集后,吴军又突然撤走。孙权的想法是以此麻痹魏军,想等魏军刚刚集结的兵力遣返后再趁虚进攻。却没想被魏军识破,魏国扬州都督满宠没有遣返军队,而是继续严阵以待。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吴军只得撤走。第三次攻打合肥失败。

  又过四年(233年),魏国将原来当然合肥城拆除,转而移到鸡鸣山下修筑新城。孙权听说曹魏移城,以为敌人胆怯,遂即调集大军进攻合肥,此为第四次合肥之战。

  此次大战,由于魏国将合肥城迁移到了远离江河的地区,吴军的水师没有用武之地。孙权不敢上岸,便在船上待了二十多天不敢进攻。后来还是忍不住上岸攻城,结果被魏军早就埋伏好的奇兵袭击,被杀数百人,狼狈撤军。第四次攻打合肥失败。

  一年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联络孙权一起出兵。渣权本人亲帅主力攻合肥,同时派陆逊和诸葛瑾从荆州方向,进攻江夏、沔口、襄阳等地区。这次蜀吴联兵,堪称三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不仅蜀汉倾巢出动,东吴也是倾力而出。

  这一次北伐,是孙权第五次进攻合肥。同时也是荆州方向的第三次北伐。

  蜀汉方向由于被司马懿拖住,进展不大。而东吴这边,孙权围攻合肥两个月,死活就是打不下来。听到曹睿御驾亲征而来,孙权立马跑路了。由于孙权退得太快,荆州方向的陆逊和诸葛瑾一路也只好退兵。第五次合肥之战和第三次荆州北伐,以失败告终。

  小结:从公元229年—234年,孙权三次攻打合肥,一次从荆州北伐,同样以失败告终。

  说到这里,有心的朋友其实已经可以发现孙权为什么钟情于攻打合肥了。

  因为,当时的合肥城临江而建,而东吴以水军善战闻名。孙权攻合肥,他都不需要下船!所谓的打合肥,实际上就是躲在船上观察。能攻就攻,不能攻,立马就可以乘船沿江撤退。

  ————————分割线————————

  继吴蜀联合北伐失败后,孙权将军事中心移到了荆州,在荆州又有三次北伐。

  第四次从荆州北伐:吴将朱然领兵两万人围攻江夏,遭魏荆州刺史胡质率军解围,双方各有胜败,以吴军退兵告终。

  第五次从荆州北伐:吴将朱然再次进攻襄阳樊城一线,孙权兵分四路的进攻,朱然围了樊城很久,司马懿亲自督军击退朱然,吴军败得很狼狈,丢了很多物资。

  第六次从荆州北伐:败不怕的朱然再次领兵出征,然而小有战果,不过战果很小。(详细可参考朱然传)

  实事求是的说,孙权并非不从荆州北伐。他确实尽力了,怎奈能力不济,每次都被打的灰头土脸。

  孙权之所以多次攻合肥,是因为江东士族的土地和家人都在长江下游,孙权也只能以建业为中心,攻打合肥,取得淮南,与曹操对峙,争取土著士族的支持。

  后来迁到了武昌,也有两次北伐,其中黄龙五年规模最大,孙权也亲帅大军出击了。这也表明孙权并不是不愿意从荆州北伐。

  只不过东吴和曹魏的防线长达两千多里,而孙权的实力又没有魏国强,如果全线出击只能是挨打。如果集中出击的话,又必然是顾头不能顾尾。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

  假如孙权集中兵力在荆州方向,蜀汉乘机偷袭南郡,孙权岂不是要重蹈关羽的惨剧?就算蜀国都是正人君子,也架不住孙权会往这方面去想。毕竟他是个小人,而小人是最喜欢怀疑别人的。

  PS:当时孙权能选择的北伐路线有三条:

  东路攻徐州,继而威胁青州;

  中路攻合肥,继而取得淮南;

  西路攻襄阳,继而威慑中原。

  这三条方案,东路方案是最没有价值的。首先就pass掉。

  另外,从东吴的大战略来看,孙权更倾向于划江而治,对于北方中原的野心有过,但最终没燃起来。

  我上面的小结也说过,孙权打合肥,地形对他很有利。合肥离他近,打不下来也没关系,赶紧上船往回跑就行了。这个优势,在荆州方向体现不出来。

  因为从地图上看,荆州和襄阳的距离貌似好像不远,但是当时吴国的进攻路径,并不是走陆路,而是沿汉江北上。而且司马懿都督荆州任内,魏国也发展了水军。孙权的水军若是深入汉水指向襄阳,魏国也有水军,孙权基本上没有优势。所以从荆州攻襄阳,孙权自己要掂量一下。毕竟,荆州不是合肥。搞不好要全军覆没的。

  最后总结一下:

  其一、孙权并非执着于进攻合肥方向,而忽视荆州。若东吴主力在江东,必然是以打合肥为目标。一旦迁移到荆州,就以襄阳为目标。实际上他从荆州方向的北伐,比合肥方向还多一次。

  其二、东吴的根本在江东,孙权如果以荆州为主攻方向,无异于开辟第二战场,这对于东吴来说,负担不起。况且,荆州方向还要防备蜀汉的偷袭。

  其三、孙权安身立命的基础是防御,打合肥和打襄阳也只是贯彻划江而治的目的。打合肥比打襄阳更利于撤退,能有效的保存实力。

  东吴得到荆州全境,这还谈不上。

  蜀汉势力虽然退出了荆州,但曹魏势力还在。

  东汉荆州的北部,南阳郡、南郡一部以及江夏郡一部,全在曹魏手中。襄樊之战后,原属益州的汉中郡,随同孟达降曹,也划到了曹魏的势力范围。

  在此基础上,曹魏设立了荆州刺史部,先后划分出了南阳郡、江夏郡、襄阳郡、新城郡、上庸郡、南乡郡、魏兴郡等。

  这是曹魏控制的东汉荆州。

  那东吴和蜀汉呢?

  夷陵之战后,蜀汉退出荆州。

  夷陵战败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地理限制。长江三峡与湖北山林,把四川盆地和两湖盆地天然分开。这就是山河之险。蜀汉只能望荆州而兴叹。

  东吴基本控制了曹魏以外的全部荆州。包括南郡一部、江夏郡一部、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以及桂阳郡。在此基础上,也设置了荆州刺史部,增加了建平郡、宜都郡、临贺郡、湘东郡、衡阳郡。

  在曹、孙、刘三分荆州之时,刘备集团尚能策划一场襄樊之战,差一点儿攻入中原。而在曹孙二分荆州之时,孙权集团为什么没能策划一场东吴版的襄樊之战呢?

  不能说没有策划过,但动静太小。

  逊嘉禾五年,权北征,使逊与诸葛瑾攻襄阳。

  这一年,是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此时,正值吴蜀同盟的亲密期。于是,东吴积极响应。

  孙权御驾亲征,自领中路十万大军,沿巢淝通道出击合肥;陆逊、诸葛瑾为西路,进攻南襄隘道的南端重镇襄阳;孙韶、张承为东路,自扬州沿邗沟出击徐州。

  可以说,为了配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东吴已经动了血本。从东、中、西三条战线上,发动了全面进攻。

  陆逊是东吴集团继吕蒙之后的头号猛将,可以匹敌刘备集团的关羽。而诸葛瑾也不差,蜀得其龙、吴得其虎,这个虎就是诸葛瑾,相当于孙权的头号谋臣。

  所以,东吴在荆州方向是相当给力的。然而,结果雷声大、雨点小了,完全没有打出关羽北伐的威势。

  原因不是陆逊、诸葛瑾无能,而是形势突变。

  诸葛亮五丈原去世,魏明帝御驾东征,孙仲谋仓皇南顾。于是,荆州北伐也就失去了意义。首先是打不下来,其次是打下来也守不住。因为东西两线已经退军。

  诸葛亮死后,蜀汉北伐,也就那么回事了。不是国力变弱了,而是缺乏一个有威望的丞相。所以,国力始终无法集中起来。组织十万大军,需要超强的政治动员能力。这就需要有一个足够硬的领导核心。但是,后面的丞相全都不行,皇帝刘禅更不行。

  东吴呢?孙权年龄大了,前半生的明君时代结束、后半生的昏君时代开启。所以,孙权不去骚操作就行了,指望他北伐中原,就是三个字:不可能。

  所以,东吴集团,别说从荆州方向北伐中原,就是合肥之战也不敢轻易折腾了。

  第四次合肥之战是公元234年,第五次合肥之战是公元253年。而孙权在公元252年就死了。可以说,孙权是彻底怂了。

  襄樊之战结束于公元219年,刘备势力无法立足荆州;夷陵之战结束于公元222年,刘备势力彻底退出荆州。

  而孙权死于公元252年、东吴亡于公元280年。所以,自公元222年以后,东吴集团控制荆州大部的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东吴为什么没能在荆州方向搞一场像模像样的北伐?最起码,对荆州重镇、南襄隘口的襄阳搞一次攻坚战,这也可以啊。

  东吴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而原因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后,蜀汉肯定要退出荆州,也肯定会丧失三峡以东的全部地盘。这些地盘也都让给了孙权。

  但,问题也留给了孙权。

  吴魏的博弈焦点,主要是东线的两个通道:一是合肥、巢湖一带;二是淮河、扬州一带。

  但是,东吴占领荆州之后呢?

  荆州,成为魏吴之间边界线最长的一个地方。这时候,东吴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都必须分出兵力防御荆州。

  然而,荆州却不是东吴的重点,重点一直在江东方向,具体是合肥、巢湖一线。

  为什么是合肥、巢湖一线?

  荆州主强弱,东吴荆州出兵则直捣中原、荆州败北则西门洞开。但是,合肥主生死,曹魏合肥出兵可以直捣长江、渡过长江就是建康。

  然后,你让孙权会怎么选?

  他一定选择合肥。所以,合肥之战,从公元208年一直打到公元253年,历经五场大战。拿不下合肥,江东就始终处于曹魏的威势之下。

  那么,蜀汉呢?

  秦岭大山足抵十万大军。诸葛亮隔着秦岭大山打曹魏,非常费劲。但,司马懿隔着秦岭打蜀汉,更费劲。所以,司马懿干脆就不打了,坐等蜀汉来打。为什么曹魏不去南征蜀汉?成本太高、风险太高,成功的概率太低。

  曹魏不是没搞过,但全都失败了。

  公元230年,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之后(公元229年),曹真举兵三路,南征蜀汉。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中路,曹真从子午道和褒斜道出击汉中;东路,司马懿沿汉水出击汉中。另外,还有一个西路,张郃领兵,从祁山道进攻。待攻克汉中之后,魏军再以汉中为跳板,进攻益州。

  但是,一场三十日的大雨,就让曹子丹无计可施了。

  公元244年,曹真的儿子曹爽,子承父业,也搞了一次南征蜀汉。但这一次更惨。这家伙选择从傥骆道出击益州。

  傥骆道的北口是骆谷、南口是傥谷,南北谷长四百二十里,全在崇山峻岭之间;最险峻的山路就有八十里,有八十四盘;中间还有三大险关,即沈岭、衙岭和分水岭;南口的兴势山,更是易守难攻。

  诸葛亮北伐曹魏都不敢走的路,曹爽非要走。然后,被蜀汉大将王平给干废了,差一点儿让曹爽有来无回。

  所以,守着秦岭天险的蜀汉,可以任性;而守着长江天险的动物,无法任性。但凡东吴在荆州方向搞事情,曹魏就可以来一个攻西救东,把你老巢建康(建业)给端了,看你还敢不敢在荆州搞事情。

  所以,夷陵之战后,拿下蜀汉荆州的东吴,不仅没有增加战略优势,反而失去了博弈空间。简单说就是腾不出手来搞进攻、只能搞防守。即便是进攻,也要趁着曹魏或西晋出了内乱。

  当然,国力不如曹魏。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你就是把蜀汉和东吴捆在一起,也不是曹魏的对手。

  但是,博弈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所以,东吴也有自己的战略设计。如果蜀汉的战略设计是诸葛丞相的隆中对,那么东吴的战略就是张纮的江东战略。

  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阳,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

  初创阶段,孙策也面临和刘备一样的问题,那就是不知道往哪打。张纮给出的建议是向南,图谋江东。然后呢?溯江而上,吞并江西。再然后,继续溯江而上,吞并荆州。再往后,就肯定是益州了。

  这时候的孙氏集团已经有用了江东平原、赣江盆地、两湖盆地以及四川盆地,然后从四川、荆州以及江东三个方向包抄中原。

  但是,张纮的江东战略,与诸葛亮的隆重对,冲突了。

  冲突就冲突了。东吴集团自己去包抄中原,与联合蜀汉一起包抄中原,对于东吴来说,也是可以的。

  而蜀汉呢?蜀汉自己两路出击中原,即一路益州、一路荆州,与联合东吴一起搞事情,也不是不行。

  问题是隆重对的前提,即: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天下有变”,才是关键。天下九州而曹得其六,关键是这九州之六,比东吴和蜀汉还要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隆中对还是江东战略,全都白扯。

  起码可以势均力敌啊,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怎么就不能从荆州搞一次北伐?

  荆州北伐是所有北伐中最有威力的。对比关羽北伐和诸葛亮北伐就清楚了。诸葛亮举国出击,连搞五次北伐,而曹魏只是关中紧张。而关羽襄樊之战呢?曹操都要迁都了。

  为什么荆州北伐的威力这么大?

  因为地理。

  秦岭淮河一线,横穿了现在的7个省份、130多个县市。但是,南北之间的通道,却总共只有三条:

  西边是蜀道。

  先翻平均海拔2000米的秦岭大山。“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好了,你翻吧,连鸟都飞不过去。好不容易翻过去了,却刚刚走完一般,因为你还要翻越大巴山。等翻越了大巴山,也拿下了四川,却被封死了。蒙元攻宋,已经进入四川了。然后呢?然后却被钓鱼城给封死在了四川。

  东边是江淮。

  现在看是江淮平原,古代则是河网密布、沼泽遍地。所以,你只能在江淮之间寻找可以通行的孔道。总共就两条,一条是寿春、合肥、马鞍山,然后抵达长江;一条是徐州、淮河、扬州,然后抵达长江。

  所以,南方政权只要保住江淮之间的几座坚城,从北扫南,几无可能。后来的蒙古大军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但江淮平原呢?过不去。后来,干脆不从这里走了。从哪走?生猛的蒙古人竟然从甘肃迂回到了云南、再从云南向长江出击,绕了半个中国。

  中间是南襄隘道。

  秦岭东侧有一系列的小山脉,即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等。这些山脉从河南西部一直蔓延到江苏、安徽等地。但是,在山脉之间,却有一条空隙。这就是南襄隘道,北端是河南省方城县,当时属南阳郡;南端是湖北省襄阳市,当时属襄阳郡。

  所以,南襄隘道是一条行军距离最短的道路。距离短,那么打击成本就低、打击力度就大。蒙元灭国北宋,就是从拔掉襄阳之后开始的。

  好处这么大,东吴为什么不从荆州北伐?它可有半个世纪的时间啊。即便是孙权这位雄主,他也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

  因为东吴非常尴尬。整条南襄隘道全都控制在曹魏手中。要使用这条通道,南端要攻克襄阳、北端要攻克南阳。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东线。

  江淮地区,河网密布、沼泽边地,这个不假。控制住江淮间的几座坚城,曹魏根本打不过来,这个也没错。可问题是江淮间的几座坚城,全在曹魏手中。所以,孙权才会一直死磕合肥,因为合肥主生死。

  最后总结一下为什么东吴无法在荆州方向有所作为:

  一个原因是东吴的江东战略和蜀汉的隆重战略,发生了冲突。冲突的焦点,就是荆州。所以,荆州的威力始终无法发挥。

  一个原因是“天下有变”这个前提一直没有出现。曹魏以及后来的西晋只要一直稳定,那就一直是北方碾压南方。

  一个原因是荆州不仅没有提供助力,反而限制了东吴的博弈空间。与其自己捏着荆州啥也干不了,还不如留给蜀汉,让刘备、诸葛亮在荆州搞事情,也许更好。

  首先来说东吴并没有得到荆州全境,荆州有七个郡:南阳郡、南郡、零陵郡、桂阳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公元209年曹刘孙三家瓜分了荆州。曹操得到南阳郡、半个南郡、半个江夏郡。孙权得到半个江夏郡、半个南郡(得到南郡治所江陵为中心的南部,这是胜过曹操那半个郡的)。刘备得到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武陵郡四郡。后来东吴把那半个南郡给了刘备。公元215年孙刘再次分荆州。半个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桂阳郡、半个江夏郡、长沙郡归孙权。公元219年东吴偷袭荆州,拿下

  东吴也曾多次有过从荆州北上争中原的计划。大约在公元200年后鲁肃提出: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鲁肃的计划是趁北方诸候混战,趁机一统长江。然后称王称帝再北伐中原。因当时孙权继兄位不久,忙于稳固内部。但是孙权还是有多次进攻黄祖。只是因曹操征荆州,打乱了东吴的计划。

  周瑜提出: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因为当时东吴攻占了南郡南部,就是江陵那一带)周瑜的计划是先攻占蜀地,然后回到南郡向北进攻襄阳再图北方。周瑜回到江陵准备人马入蜀,还没入蜀周瑜就病亡了。

  吕蒙后计划是: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可以夺取荆州后,吕蒙不久就死了。

  公元219年十二月东吴得到荆州南郡以南的地方,东吴虽然有从荆州北伐。但主攻方向乃然是合肥方向。

  东吴北伐也是有从荆州方向但基本上不是主动方向。现在列出东吴历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公元227年。三国志吴主传:六年,权自率众攻石阳,及至旋师,潘璋断后。(石阳今湖北)说明此次东吴试探从荆州进攻,但肯定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第二次北伐公元228年。主攻方向是皖城合肥。三国志:孙权至皖,以陆逊为大都督,以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督兵三万击曹休。战于石亭,大败曹休,斩获万余人,车乘万辆,军资器械无数,魏军败退。而荆州方向只是辅助而已。(皖、石亭都在今安徽)

  第三次北伐公元231年。三国志:黄龙三年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凌,凌以军迎布。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於阜陵俟之,凌觉而走。此次东吴主攻方向还是合肥那边。(阜陵,今安徽)

  第四次北伐公元233年,东吴嘉禾二年。三国志吴主传: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全琮传: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东吴主攻还是合肥方向。

  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东吴蜀汉联合伐魏。三国志: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虽然派了陆逊诸葛瑾等屯军江夏。但主动方向还是合肥,荆州方向只是辅助。

  第六次北伐公元236年。三国志:嘉禾五年,权北征,使逊与诸葛瑾攻襄阳。(只有短短数字,也可知东吴未占到什么便宜)

  第七次北伐公元237年,东吴嘉禾六年。三国志吴主传:冬十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不克。明帝纪:秋七月丁卯,司徒陈矫薨。孙权遣将朱然等二万人围江夏郡,荆州刺史胡质等击之,然退走。先荆方向进攻,但他败了。于是趁魏国注意力在荆州,十月派了全琮攻合肥方向。公元233年孙权都给了全琮五万人,这次也不会少。主攻方向还是合肥。

  第八次北伐东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三国志吴主传: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中郎将秦晃等十馀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四路军,两路攻合肥方向两路攻荆州方向。当时有人建议联络蜀汉使其攻攻陇西,朱然诸葛瑾还是在荆州。召陆逊朱桓攻淮南寿春,陛下您率主力攻豫州淮阳。孙权没有听从。

  第九次北伐,公元243年东吴赤乌四年。诸葛恪征伐六安。

  从东吴历次北伐都是以合肥为主,次数也是远多荆州的。兵力规模也是远多过荆州方向。孙权还常亲征合服新城。 东吴一直末全力在荆州方向北伐,周瑜吕蒙都是主张以荆州为主攻方向的。吕蒙还反对主攻合肥。

  我认为东吴一直主攻合肥原因有:

  1曹魏一直在皖合肥大规模屯田。 三国志吕蒙传: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三国志邓艾传:公元240年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邓艾建议在淮南北用四万人屯田,一年可收获五百万斛用以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公元241年东吴马上四路北伐: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水利设施)但是之后东吴并无心大规模北伐破坏魏国屯田。公元242年—公元250年东吴陷入南(太子)鲁(鲁王)党争,东吴朝政混乱。大批文武因此下狱、流放、处死、贬职。使得魏国在淮南北屯田成功,防线更加稳固。

  2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东吴的都城建业距离合肥新封太近。东吴一直在建业驻军很多,一来保卫京师二来方便北伐。吕蒙曾讲: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意思淮在曹操手上对东吴非常不利,将来对东吴的威胁非常大。必竟长江既挡住了魏军也挡住了东吴北上前进。如果能占据淮,东吴就能逐鹿中原。必竟东吴主力一直在建业,淮距离东吴近距离魏国洛阳远。从公元208年开始孙权就不断地攻打皖城合肥新城。1公元208年围合肥2公元214年征皖城,城破俘获数万人口,但占据城池。3公元215年征合服(曹操也多次从合肥新城攻东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淮南淮北始是威胁东吴的一颗定炸弹。

  所以东吴先要自保才谈得上北伐灭魏。就也是当年东吴不惜背盟也要拿下荆州的原因。因为荆州是东吴的西门户。不能把长江中游据有,对东吴也是非常危险的。让蜀汉占据长江中上游,那东吴赖以生存的长江天险其作用大大减小。

  3东吴势力的构成

  东吴的淮泗集团:彭城张昭、张休父子,琅琊诸葛瑾、诸葛恪父子,庐江周瑜、临淮鲁肃、汝南胡综、沛郡竹邑薛综等人都是淮泗一带的人,即是徐州、淮南。打回老家这样的事,即使他们不说。孙权也会这时做。东吴北伐的将领也大多是淮泗集团的。像陆逊这样的能力大多时候是打酱油的。诸葛亮曾说东吴: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 江东集团何必支持东吴的北伐,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利益。

  孙权以东吴政权江东化换得江东集团的支持。但军权还是牢牢把握在淮泗将领和孙权手中。江东豪强是有自已的私人武装的。孙权死后,诸葛恪北伐失败。魏国司马昭想趁机伐吴。邓艾讲: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所以孙权想让江东豪强支持其北伐。因为皖城合肥是属庐江郡、九江郡。而这两个郡是属杨州的。杨州东部为江东西部为江西。魏国占据了庐江郡、九江郡部分。孙权是想全据杨州。

  每逢北伐有战事孙权都有亲自统帅大军。孙权在任用人还行,统军打仗不咋样。

  4曹魏从淮主攻

  曹魏南征东吴也是把主攻方向放在淮合肥这边。曹丕三征东吴也是以淮合肥皖城为主攻方向。 三国志文帝纪:公元222年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 公元224年八月,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幸寿春。 公元225年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 晋书:公元243年秋九月,帝(司马懿)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而遁。帝以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主 三国志三少立纪:公元253冬十一月,诏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征吴。 曹魏从淮南主攻东吴,那么东吴为自保必然集结重兵于建业周围。这样荆州的兵力只够防守而无力进攻。

  如果荆州之众倾剿北伐,谁知道蜀汉会不会顺江而下捅东吴一刀。 魏国在淮一线至少集结了十万以上军队。三国志: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造反时帅众六万,渡淮而西。诸葛诞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而 诸葛诞起兵,司马昭率军讨伐。魏国还能集结二十六万人马讨伐。三国志: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中军加上各地方军队) 晋书:青、徐、荆、豫,分取关中游军,皆会淮北。(没有提到中军) 也就是说魏国在徐州、淮南北、、荆州防东吴接近二十万。

  5荆州方向魏国防守重点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点,就是荆州威胁魏国的腹地。曹魏为此迁都洛阳。曹丕在公元220年十月称帝,十一月就迁都洛阳。就是害怕东吴从荆州向北攻襄樊再攻许昌。而曹魏在宛襄樊、许昌集结重兵以防东吴。在洛阳驻有中央军。魏国也防着东吴从荆州进攻。所以东吴认为从荆州方向进攻难度太大。曹魏征东吴军队大多是从洛阳许昌出发的。据三国志许昌可是有个大型军用库。高平陵之变桓范对曹爽讲: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

  有人可能讲既然魏国集结在淮南那么多军队,那荆州方向就薄弱了。恰恰相反荆州方向的防守并不薄弱。魏国的军队必竟有四十万以上,而东吴二十万。必竟魏国的军队两倍于东吴,如果东吴敢把主力调致荆州北伐。那么建业势必突虚,淮南的十余万军趁机进攻如何挡。荆州本身就有不少驻军。何况洛阳许昌一带还有中军。 据晋书:帝(司马师)统中军步骑十余万以征之(征毋俭文钦)说明魏国中军在十万以上。 防守荆州的统帅都是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说明一旦荆州有事能直接调旁边豫州的军队支援。

  6东吴一直没把经营荆州为重点 荆州的作用只是保卫江东的,而不是周瑜吕蒙所说的进攻中原的基地。荆州系的人才在东吴政权中得不到多大的重用。 东吴政权中荆州人任高官的很少。而驻守荆州的陆逊、诸葛瑾、朱然、步骘、程普、裴玄等都不是荆州人。只有潘濬一人是荆州人,此人原来是刘备手下。三国志吴志中六十多人传记,也是只有潘濬能入传。

  难道是荆州没有人才吗?自古荆楚多才俊。荆州可以有非常多人才的。如:庞统、马良、黄忠、魏延、霍峻、邓芝、宗预、费祎、蒋琬等皆是荆州的人才。 我觉得是孙权不信任他们和东吴政权以淮泗、江东、流亡北士构成。蛋糕就那么大,不够分了。

  荆州很多豪门世族很多人早年都投了刘备了,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蜀汉为官。随刘备张飞诸葛亮等人入蜀,三国志中有名字的人才在三四十人。这些人最少都是为官一方太守。如荆襄大族习家(习融、习郁、习询、习竺、 习竺女、习承业、习蔼、习珍、习温、习祯):习承业在蜀汉任江阳太守,习珍对前来劝降的潘濬: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弟弟习宏在吴,凡有问,皆不答。 杨家:杨颙杨仪都在蜀汉为官,很受诸葛亮重用。杨仪的哥哥杨虑,门徒数百人,宗其德范,号为德行杨君。 向家:向朗(司马徽学生)向条、向宠(出师表提到)、向充等都在蜀汉为官 马家:马良、马谡。 廖化沔南冠族(豪门世族) 罗家:罗蒙在蜀广汉太守,罗宪巴东太守。 庞家:庞德公(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庞统、庞林(统弟弟,随黄权降魏了)。

  荆州的豪门世族大姓士人大多跟蜀汉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孙权不会信任他们。就连荆的蛮夷都不服东吴统治,数次反叛。既然东吴不信任和不以高官厚禄,他们干嘛要支持东吴。何况东吴背盟和墙头草的作风也为荆襄名士所不耻。

  (其实我个人觉得荆州是最好的北伐基地,如果东吴能好好经营荆州。抓住战机,趁魏国内部有问题联系蜀汉。未必不能一战而攻破洛阳。东晋时桓温就从荆州北伐一举攻破洛阳长安。从三国鼎立开始蜀汉东吴就一直没有齐心合力,东西并力北伐魏国。都是各打各的,没有遥相呼应。)

  谢邀!

  识时务者为俊杰,东吴从孙坚,到孙策,孙权,以及下属谋臣并未想统一天下,消灭强大的曹魏,这倒与蒋介石兵败后的想法一样,想以长江分两天下,用长江天险来阻挡曹魏,并未把刘备这股势力放在眼中,反对刘表有戒心,合肥在长江位置重要,东吴当然尽最大努力想占为己用,这个孙权可是聪明之人,不想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甚至向曹丕称臣来忽悠魏国,所以东吴在三国里立国时间达六十五年左右,孙权要比刘备聪明多了,他的江东可是富裕之地,他不像刘备打着恢复汉朝的旗号,不进也得进,口号喊出去了不北伐还真不行。

  所以才有诸葛亮,姜维不断的去北伐,不断的去消耗自己,明知不能而为之。

  孙权只想经营他的理想中的地盘,配合刘备伐魏也是做做样子,保存生力,不做无畏的牺牲,知己知彼是孙权的性格!

  在三国时期,围绕着荆州进行了反复的争夺。这是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极度重要,它位于三个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三个国家都对荆州势在必得,其中东吴表现得最为强烈。为了夺取荆州,东吴不惜撕毁与刘备的盟约,和刘备打了两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但是,东吴在夺取荆州之后,却并没有从荆州发动北伐,而是在淮南持续发动攻势。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孙策向袁术借兵夺取江东后,就开始向长江上游发展势力。他打着为父亲报仇的旗号,对荆州东部的黄祖部发动了进攻。在孙策死后,接替他位置的孙权也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攻打荆州。最终,孙权杀死黄祖,夺取了部分荆州的土地。

  但是,对荆州同样虎视眈眈的曹操,并不想让孙权成功。他派出部分兵力进入淮南,迫使孙权撤军,保护自己的根本之地。在曹操夺取荆州后,孙权和刘备结盟,在赤壁之战中一起打败了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夺取了荆州的南郡,而刘备则夺取了荆州在江南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在随后的日子里,周瑜将南郡的江南部分也划给了刘备,东吴则占有了江夏。周瑜死后,孙权将南郡也借给了刘备。

  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双方发生了湘水之争。双方在和议后,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重新缔结了盟约。湘水以西的零陵、武陵和南郡划归刘备,以东的桂阳、长沙、江夏划归东吴。

  但是孙权对此并不满足。他在濡须口之战后,向曹操请降,再次与曹操结为姻亲关系。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对荆州发动了袭击。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迫使傅士仁、糜芳投降,一举拿下了荆州。关羽在回师途中走投无路,大军离散,被吴军擒杀。孙权终于完成了夺取荆州的心愿。

  孙权之所以非要夺取荆州,是和他的战略意图有关的。他在和鲁肃相见的时候,就有过一次著名的《榻上问策》。在这次谈话中,鲁肃明确地指出,曹操不可很快除掉,汉室不可复兴,他勉励孙权抱有统一天下的信念。

  鲁肃为孙权制定的战略方案是,“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这个方案的实质是,先全力夺取对江东生存有着重要影响的荆州,然后建立自己的政权,出兵北伐,统一天下。孙权虽然口头没有明确表示赞同,但在心中对此是十分认可的。他在日后说起此事,还说这是他人生的一大快事。

  这样,为了实现全据长江的目标,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就派周瑜直取江陵。战后东吴占据了沿江的江夏、南郡,将整个长江防线连为一体,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但是,在这个时候,东吴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东吴在夺取整个长江防线后,曹军依靠两大战略据点进行对抗。荆州方向上是襄樊,淮南方向上是合肥。荆州方向上,周瑜与曹军陷入对峙,淮南方向上,孙权多次向合肥发动攻势,但是一无所获。

  在周瑜死后,经鲁肃的斡旋,孙权把南郡借给了刘备。这样,东吴减轻了军事压力,得以将主力调往淮南攻打合肥。可是,当刘备夺取益州,势力发展壮大后,孙权感到了一种压力。他向刘备索要荆州,就是这种他心中这种压力的外在表现。

  在鲁肃死后,主张武力夺回荆州的吕蒙接替了鲁肃的位置。他和孙权合谋,在武力夺取荆州后,派兵分别守卫白帝、南郡,自己亲自守卫襄阳,另外以万余水军巡防长江。于是,早就想武力夺取荆州的孙权和吕蒙一拍即合,发动了荆州之战,夺取了荆州。

  我们看孙权夺取荆州前后,鲁肃和吕蒙的战略,就可以看出东吴战略的转变。正是这种转变,荆州落到孙权手中后,它的战略价值也发生了转变。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荆州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他们把荆州作为北伐宛洛的军事基地,主力的部队的出发地。在这里,荆州是被赋予进攻的战略意义的。

  在鲁肃的战略中,荆州的战略地位与刘备、诸葛亮的相同。在周瑜时期,东吴有名将指挥,在荆州占有主动。周瑜甚至有余力想要入川夺取益州。但是,随着周瑜的去世,东吴的实力已经无法保证在荆州和淮南同时对曹操施加压力。因此,鲁肃才劝说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好分担东吴的军事压力。

  鲁肃的意图还是要对曹操发动攻势。有刘备在荆州牵制曹军的一部分主力,东吴就可以集中主力在淮南发动攻势。事实证明,鲁肃的战略是成功的。在他活着的时候,孙刘联盟保持相对稳定,刘备在益州、汉中得到发展,打败了曹操亲自率领的军队。而东吴在淮南发动持续的攻势,压制着曹军的发展。这段时间里,曹操损兵折将,焦头烂额。

  可是当鲁肃去世后,吕蒙和孙权制定的战略完全违背了鲁肃的意愿。他们的关注点就是夺取荆州,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根据地。我们看吕蒙为孙权谋划的战略,完全是一个防御的战略。原本实力不强,无法和曹军抗衡的东吴,又增加了荆州的防区,还要分兵防御刘备、曹操的攻击。万里长江,只靠万余水军的巡防保证安全。

  我们可想而知,在这种形势下,东吴能够自保就不错了,更何谈去对曹军发动攻势?因此,吕蒙的战略是一种保守防御的战略。虽然他夺回了荆州,可是东吴也因此丧失了对曹军的优势,再也无法取得战略性的胜利了。

  东吴在夺取荆州后,在战略上已经极度困难。东吴增加了荆州防区,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对抗关东曹军的主力。同时因为撕毁盟约,和刘备进入战争状态,不得不在长江上游派驻大批军队,防备刘备的报复。为此,孙权只得对曹操、曹丕委曲求全,不惜屈膝称臣,来改善自己的战略形势。

  但是这种关系是十分脆弱的。在和刘备的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和曹丕马上翻脸,再次进入战争状态。在这次战争中,曹丕的水军无法和东吴抗衡,只得撤军。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吴军的虚弱。

  在战后,东吴进行军事调动。不知道东吴虚实的曹魏君臣,居然想要放弃襄樊。他们主动撤出襄樊,把襄樊付之一炬。可是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东吴对襄樊没有一点觊觎之心,并没有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占据这个战略要地。我们可以看到,东吴连轻易占领襄樊的想法都没有,还怎么指望它在荆州发动攻势呢?

  不过,东吴在一个方向上始终没有停止和曹魏的争夺,那就是淮南方向。东吴多次派出重兵和曹魏争夺战略要地合肥,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伤亡。那么,东吴为何对合肥这样耿耿于怀,必得之而后快呢?

  这是因为淮南方向上的争夺,决定了东吴的生死存亡。在夷陵之战时,曹魏的谋士刘晔建议攻打东吴。他说东吴在遭到刘备和曹魏夹击失败后,刘备占领的荆州只不过是东吴的皮毛,而曹魏占领的江东则是东吴的根本。这就点明了荆州和江东对东吴的重要性。

  既然江东是东吴的根本重地,那么为了保卫它,东吴就不得不和曹魏争夺淮南地区。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有关经验教训,那就是“守江必守淮”。守卫长江防线,不能龟缩于江南,必须要保证淮河一线的防御。否则的话,长江横跨千里,敌人处处可渡,根本没有办法防备。

  只有保证了淮河防线,才能够迫使敌人的主力提前展开,从而判断出敌人的主攻方向,作战意图。在此基础上,防御一方才能够提前做出反应,对敌人的行动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长江防线的万无一失。这条经验教训,是经过长期战争所验证过的真理。

  我们知道,东吴在夺取荆州并且和刘备进行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后,就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和曹魏抗衡了。在和蜀汉重新结盟后,东吴在淮南方向上的进攻,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防御态势罢了。这种攻势与其说是对曹魏的进攻,实质上还不如说是东吴对曹魏的攻势防御。历史证明,东吴直到灭亡,都不能把淮南夺取到手,它的长江防线一直处于曹魏的威胁之下。因此,东吴只能不断地对曹魏的淮南方向发动进攻,来保持对曹魏的压力,以此来保证自己根本之地的安全。

  三国时期,魏蜀吴围绕着荆州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最终荆州落入了曹魏和东吴手中。东吴为了夺取荆州,采取了一切手段,甚至不惜背信弃义的撕毁盟约。但是,东吴在夺取荆州后,并没有以此为基地进攻曹魏,而是在淮南反复与曹魏进行争夺。

  这是因为东吴在夺取荆州的时候,就意味着放弃了进取的战略,转而采取保守的战略。原本捉襟见肘的兵力,在铺张到扩大的防区后更是处处薄弱。再加上与刘备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夷陵之战,让东吴更是雪上加霜。从此,东吴的北伐根本就成为了泡影,灭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东吴在曹魏强大实力的压制下,只能采取攻势防御的战略。在荆州和淮南两个战略方向上,东吴只能选择对自己生死攸关的淮南方向。这是因为江东是东吴的根本之地,守江必守淮。但是由于曹魏的实力强大,直到东吴灭亡,也没有能够夺取淮南。东吴对淮南发动的攻势,只是为了缓解曹魏对自己的压力,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可拉倒吧!还执着于攻打合肥?就孙十万那种挠痒痒的方式,就算攻打一千年,也拿不走合肥的一块砖。

  三国君主中,孙权号称“天下第一搅屎棍”。我感觉这么说都有点侮辱天下第一这四个字,不知道神侯收不收他,毕竟他的那些北伐经历,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

  多年以后,朱元璋在给自己选择陵墓位置的时候,有人发现钟山上的孙权墓。朱元璋冷冷一笑表示:让这小子给我看门吧!说实话,论北伐经历,孙权给朱元璋看门真不够格。

  公元215年,从刘备那儿拿到了长沙、桂阳的地盘,这时候他似乎就有点飘了。他认为连刘备都害怕自己了,难道不能去合肥找张辽斗一斗法?

  所以这一年孙权带领10万大军进攻合肥,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北伐经历。可是战争结果是,孙权的10万大军,被张辽带着800人摁在地上摩擦。

  10万人被800人追着打是什么场面?这还没完,孙权撤军的时候,还差点被张辽给活捉了,吓得小心肝扑通扑通地乱跳,差点没当场去世。

  要不是吕蒙、凌统、甘宁这帮强人挡着,孙权压根就走不了。你想想看,本来是想要拿下合肥的,结果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孙权心里能好受吗?

  经历了这次北伐以后,孙权终于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这可不是过家家。而且张辽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几乎一辈子没能愈合。一听说张辽还在合肥,孙权就没有再考虑过进攻该地。

  孙权可真有耐心,过了4年时间,刘备在西边一直建功立业,拿下了益州和汉中,可孙权寸功未立,他心里痒痒了。

  于是在公元219年,这哥们再次带兵攻打合肥。不过这次攻打合肥在历史上连个人数记录都没有,也没有发生任何一场战争。

  其实孙权这么做,是为了削弱关羽在荆州的警戒。毕竟过去关羽虽然傲慢,但是在防守方面很有一套,孙权想要偷袭荆州压根就没机会。

  这回孙权扬言攻打合肥,使得关羽可以放松警惕地北伐襄樊。可就在关羽北伐的时候,孙权从背后偷袭了荆州,让关羽无家可归。

  啥情况啊?这也算北伐吗?这分明是朝着自己的盟友背后捅了一刀嘛!孙权两手一摊表示很无奈:没办法,正面进攻,给我一千年,我也打不下荆州啊!

  张辽活着的时候,你把刀架在孙权的脖子上,他也不可能愿意去攻打合肥。一直等到张辽去世以后,孙权这才松了口气,再次将北伐合肥的事情提上了议程。

  在公元230年,孙权又来了!不过这回是兵马未动,粮草也没动,广告倒是先打出去了,等于是给曹魏那边画了一张大饼,扬言要攻打合肥。

  这个时候曹魏的征东将军满宠,立刻调集了兖州和豫州的兵马前来支援合肥。孙权一看,这可不好惹,所以就再次放出广告:不陪你们玩了,我回家了!

  这是在开玩笑嘛?满宠没有上当,不顾朝廷撤回大军的指示,依旧重兵把守合肥。果然十几天以后,不甘心的孙权突然带兵攻打合肥,可惜跟挠痒痒一样,没什么结果就回去了,史料里,连战损都懒得记载。

  公元234年,诸葛亮正在搞北伐事业,相邀孙权一起北伐。孙权爽快地答应了亮哥,亲自带着10万大军北伐合肥。

  没有张辽的日子,就是轻松愉快啊!孙权笑呵呵地出兵北上,结果却碰上了另一个硬茬。原来魏明帝曹叡也不是吃素的,居然也御驾亲征。

  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孙权立刻刹住了车。二话不说,掉头就走。人家曹叡的人马还没到呢,就把孙权给吓走了。

  关键是你出了10万大军,可不是过家家啊!诸葛亮在前线得知这个消息,气得当场去世。这个孙权,可真是个搅屎棍!

  由于上一次攻打合肥跑路了,导致诸葛亮北伐失去了有利的援助。结果诸葛亮活活病死在了前线,蜀汉北伐暂时告一段落。

  失去盟友的孙权,在公元241年,居然破天荒似的再次选择北伐淮南地区,而且兵分四路,各个出击。结果司马懿带着人马浩浩荡荡前来,一眨眼功夫就把孙权的人马给灭了,还斩杀了一万多人。

  其实从孙权北伐夺取了荆州以后,局势对东吴来说是很有利的,毕竟东吴一眨眼就有了两个北伐的突破口。一方面可以北伐攻打合肥,另一方面可以从荆州北伐攻取襄樊。

  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这么设计的,一支人马从荆州出发,一支人马从汉中出发,这样北伐就能够夺取天下了。

  可惜蜀汉失去了荆州,隆中对的计划也就被破坏了。但是荆州落在了孙权手里,似乎一丢丢作用都没有。

  为了严防死守,孙权甚至在鄂州修建了武昌城,把都城给迁徙到了该地。可是他就是没有在这里北伐的想法,为啥?因为太难了!

  孙权不是没有尝试过攻打襄樊,每次攻打都是乘人之危,似乎偷袭荆州尝到了甜头。比如说在曹仁被调走以后,孙权就打算偷袭襄阳,结果被曹军胖揍了一顿。

  等到曹丕去世以后,孙权再次打算攻打襄阳,结果又被曹魏的大将文聘和司马懿胖揍了一顿。由此可见攻打襄樊太难了!

  谁也想不到,拿下荆州的孙权,居然没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他只想着占据长江天堑,从而能够偏安一隅。

  所以孙权的所有北伐,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君主都这么个想法,手底下的将士们,就更加不可能为孙权卖命了!这么好的资源在孙权手里白白浪费了,实在是可惜。

  参考资料:《三国志》

  有这样一句话,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叫做守江必守淮,意思就是说北方的军队一旦进入淮南,江南政权的边防就会陷入危机,而淮南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就是合肥。大家可以翻看一下地图,从合肥到南京,只有仅仅175公里,按照我们现在开车行驶的速度,也就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抵达。

  古代没有汽车,自然没这么快,如果按照骑马来算,最多一天时间就可以到达。我们再来看看荆州地区的军事重镇襄阳,它距离南京的路程有近550公里,几乎是合肥到南京距离的整整三倍。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孙权调集大军从荆州北伐,那曹魏完全可以率领大军从合肥直捣孙权的都城建业(南京),到时孙权不说立马拉稀,至少绝对不敢再继续北伐。

  更何况,孙权想从荆州北伐,还将面临襄阳这座坚城的阻挡,襄阳这颗钉子有多难拔掉,想必大家应该是知道的。当年关二爷威震华夏全盛之时,也没有拿下襄阳,孙权想在短时间内攻破,恐怕是非常困难的。相反,从合肥攻取南京,一路上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钉子,可以说是一马平川和一路直下。

  还有,就算曹魏在孙权北伐的时候不攻打南京,如果孙权在荆州举兵北伐,到时候必然要将荆州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部往北上调集,如果在关键时刻,蜀汉的东线边防军从秭归顺江而下直逼荆州,那孙权北伐军的下场,恐怕和当年的关二爷,不会有多大区别。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无论如何都是不敢从荆州地区北伐的,而且事实上,孙权在没有拿下合肥之前,他根本没有办法向北发展。因为他的都城,距离合肥实在太近,他的军事主力必须驻扎在淮南地区,否则孙权是没有任何安全感的。

  东吴从来没有得到荆州全境,赤壁之战后荆州一分为三。襄樊之战后关羽败亡,孙权得到刘备的地盘,但是荆州的北部,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一直在曹操的手里。

  我认为孙权不从荆州北伐有几个原因:

  一

  荆州在上游,扬州在下游。从上游向下游集结军队和物资,这样更方便,耗时少,效率大。所用的后勤人员也少,这样就可以节约成本,把兵力全部投入到战场。

  二

  荆州往北就是许昌,再往北就是洛阳。许昌是当时国家的首都,汉献帝就是在那里。许昌的兵力肯定是非常强大。洛阳是后来曹魏的国都,洛阳有虎牢关天险,易守难攻。东吴不像蜀汉那样,地域狭小,只能够攻打凉州。东吴和曹魏的边境线很长,所以他有更多的选择。相比较之下,合肥的防卫力量肯定比不上许昌和洛阳,自然也就好打的多了。

  三

  东吴和蜀汉曾经“瓜分”过魏国,等到魏国灭亡了,什么地方归东吴,什么地方归蜀汉。如果东吴真的从荆州北伐,先拿下整个荆州,接着拿下许昌,攻下洛阳。那东吴就把蜀汉困在西部了,蜀汉最多只能够得到雍凉,蜀汉肯定不答应,肯定会和曹魏联手对付东吴。所以还不如从东部去进攻曹魏,在西部留给蜀国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两家才能够一致对外。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