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机械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三国历史上赵云立有大功,还救过刘备一家人,为什么始终没被刘备封侯?

作者:机械网
文章来源:本站

  

三国历史上赵云立有大功,还救过刘备一家人,为什么始终没被刘备封侯?

  看问题不要人云亦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三国历史上,赵云为啥没被刘备封侯?许多人找原因,都是从赵云未立过大功角度去看问题和下结论,这显然是个错误的观点。

  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狐身血战曹军于万马丛中,救出幼主刘禅,保住刘氏血脉,这功劳在讲究皇权嫡袭的封建社会,可谓功高至伟,比夺取了十个州郡的功劳都大,怎么能说赵云未立过大功呢。更何况,赵云是公认的常胜将军,每个大的事件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有人说赵云未被封侯是因为刘备不太信任赵云的缘故,此言更是差矣。刘备托孤托给了诸葛亮,但又单独密授赵云私语,刘备之所以这么做,还是防着诸葛亮一手的,用赵云监督着诸葛亮。赵云是中途投刘备的,并不是桃园三结义的成员,却被刘备称为是四弟,其信任程度胜似关张。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程度并不亚于任何人。

  那么,为何刘备封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侯,五虎上将中单单未封赵云呢?这正是刘备深谋远虑的地方,在刘备心目中,赵云是托孤大臣之一,是最可依托的人,他要把封侯这种荣耀所换来地忠诚之权威,留给刘禅,让刘禅来封赵云,使得赵云不以先皇老臣自居,如听从他一样听从刘禅的活,好好为刘禅服务,永保蜀汉天下长治久安。

  可以明言,赵云功劳之高,高过五虎上将中的任何一位,而且一身从未有过大的失误。关羽关老爷,虽被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与千年江湖尊称为是“武圣”和“大帝”,但他在蜀汉的统一大业里,是有罪过的,正是他的“大意失荆州”,才打破了诸葛亮分兵二路北上讨伐谋略,失去了蜀汉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而观赵云一身,从未出现过如此重大失误,赵云才称得上真正的武圣。

  赵云是河北正定人,时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河北子弟大都投奔袁绍麾下,独赵云率部支援公孙赞,公孙赞很是诧议,问他为什么?赵云的回答是:\"天下大乱,谁对谁错很难分清,我只看见黎民涂炭,能为民众施仁政者当从之,不去袁公处,是因为我想追随一仁者,为民乞命\",可见赵云初心是淡泊名利,实为苍生太平。

  从这中就可以看岀,不为名利者则心正刚直,刚直者以己仼为忠,不以封候职爵为荣,就正如现在的员一样,如果以升官发财为目的,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这就是说,赵云是一位有主义有信仰的人,这种人异于常人,不为功利所动摇,在其他人争名夺利时,他会后退一步。他心甘情愿为刘备服务的一点,就是认为刘备是仁主。

  那为什么他一直不封候却没有怨言呢?这就要说刘备的智慧了,其实早在公孙赞时,刘备与赵云是在一块工作过的,那时他们己相互赏识,并且以弟兄相称了,就是那时的默认,使赵云和刘己有割舍不开的情谊了。

  这种情谊是彼此的忠诚和约定,不是以封侯拜相而论了,虽然赵子龙文武兼备,但刘备的那些 所谓忠臣良将在刘备的激励下去工作,刘备不封赵云,早己把他纳为知已家庭成员了,可在百官中洞察人心,也为其他成员做了表率,论情谊,论功劳、赵云都没封候,其他人即使封了侯还敢不谦虚吗?

  纵观大事和激烈战争,赵云都一马当先,威猛无比,说话也是一掷千金,可见赵云与刘备己达到了高度默契的程度,以致于托孤诸葛亮后,私密给赵云云云,可见这如弟兄的君臣关糸己达到内外防范无间的程度。

  这种关糸,是常人不可理喻的,但历朝有这样的不为名利的义胆之士,他们忠于主义和他们心中的偶像,无怨无悔,直到死而后己,盖棺定论时他们的伟大才被发现,追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历史上,赵云立有大功,还救过刘备老婆孩子,为啥始终没被刘备封侯?

  赵云是很多平民百姓喜爱的三国历史人物,平民百姓为什么喜爱赵云呢?

  仔细想想,也许就是人们对赵云的同情产生的怜悯。

  人们总以为刘备待赵云不公,认为赵云应该与关羽、张飞同列,民间社会将赵云看作四弟,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四人并非一个级别的人物,《三国志》作者陈寿,却将赵云与这四人同列,放在一个序列里,也有对赵云的格外尊敬的意思!

  题主认为:赵云立有大功,还救过刘备老婆孩子,理应封侯,为什么始终没被刘备封侯?

  不但题主这样认为,有这样想法的人实在不少!

  那么,赵云为什么始终没有被刘备封侯呢?

  山野老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忠诚有嘉,功劳不够。

  赵云只能说对刘备极其忠诚。

  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后,逃到袁绍处,赵云由此投奔刘备,两人同床而卧,彻夜长谈。

  之后,赵云受刘备指使,在袁绍鼻子底下,替刘备秘密招兵买马。

  刘备长坂坡遭到曹操的追杀,仓皇逃命,赵云冒死救出阿斗。

  刘备进军益州的时候,留赵云看家护院,又从孙尚香手中救出阿斗。

  刘备白帝城托孤,叮嘱赵云好好看护他的江山。

  从以上这些看,赵云对刘备极其忠诚,刘备对赵云也极其信任。

  但是忠诚代替不了功劳,评功授爵是要看功勋的。

  从这个角度看,赵云与关羽比、与张飞比,差距很大。

  赵云与马超比,尽管资历方面是马超无法比拟的,但是功劳还是无法与马超比。

  马超最大的功劳就是投奔刘备后,十天不到,刘璋就吓得出城投降了。

  刘备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围攻成都,将近两年的时间,也无法打下成都。

  赵云与黄忠有一比,但是赵云尽管在攻打汉中过程中,被刘备赞扬为浑身都是胆,但是与黄忠刺死夏侯渊相比,还是逊色不少。

  概括起来说:赵云平时建立了很多功劳,但是确实是没有一件如黄忠斩杀夏侯渊这样名将的功勋。

  从建立功勋这个角度看,赵云确实没有如关羽斩颜良、张飞穷追张郃,义释严颜、马超降刘璋、黄忠斩夏侯渊等这样震惊天下的功勋。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赵云没有能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四人同列并不冤枉。

  二,山头平衡,注重团结。

  刘备手下成分复杂,大致分有这样三类人。

  第一类,与刘备一起从北方逃亡南方的元老派。这些人诸如关羽、张飞、赵云等。

  第二类,刘备到了荆州以后,才投奔刘备的那些人。这类人包括原荆州人马,刘璋旧部等,其代表人物诸如黄忠、黄权、魏延等。

  第三类,刘备占领益州前后,投奔刘备的那些人,诸如马超、马岱等。

  刘备要团结这些人,自然要注重各个山头的利益。

  从北方逃亡过来的那班人马有关羽、张飞被授予了侯爵,如果再授予赵云侯爵,难免给人产生任人唯亲的错觉。

  再者,刘备进驻益州后,荆州人马占主要成分,如果忽视了这类人,势必会产生副作用。

  为了照顾这类人的利益,刘备必须要注重利益分配。

  在荆州所有的人物中,黄忠算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所以,刘备给黄忠授爵是势在必然的。

  马超作为第三类的代表人物授爵,也是合情合理。

  三,孔明亲近,刘备警惕。

  诸葛亮投奔刘备之初,刘备身边主要人物就是关羽与张飞、赵云等,诸葛亮要在刘备集团站稳脚跟,就必须有跟班的。

  在关羽、张飞、赵云等三人之间,诸葛亮只能选择赵云为自己的跟班。

  诸葛亮每每外出,总是带上赵云,一来二往,诸葛亮与赵云关系更加紧密,这让刘备不得不防。

  在授爵封侯这件事情上,诸葛亮也有意照顾赵云的利益。

  诸葛亮曾对刘备说:“黄忠的名望与关羽、马超无法比,现在陛下让黄忠与关羽、张飞、马超同列,张飞、马超在眼前,见识过黄忠的本事。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黄忠与他同列,会不会有想法?”

  诸葛亮的意思虽然没有明说,但目的很清楚。黄忠不应该与关羽、张飞、马超等同列,应该换人,换谁呢?诸葛亮没有说,但是谁都清楚,如果换人,那一定是赵云。

  刘备对诸葛亮的说法很警觉。

  刘备对诸葛亮说:“关羽那里有什么问题,我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

  刘备很巧妙地化解了诸葛亮的心思。

  由此也可以看出,尽管刘备赏识赵云,由于诸葛亮的关系,为了预防不测,刘备对赵云不得不有所设防。

  综上所述,刘备始终没有对赵云封侯,是从多方面考虑的。除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四人相比,功勋不够外,刘备作为三军统帅,还得兼顾其它方面的利益。

  以上资料来源于《三国志》。

  关于刘备不信任赵云的话题,在悟空问答里,已经出现多次了,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有什么根据?

  其实,刘备看到赵云的时候,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恨不得赵云从公孙瓒那里出走,到自已这边来。

  赵云在刘备那里,确实对刘备肝脑涂地,长坂坡救阿斗,隔江抢阿斗,赤壁战曹操,汉中击孟德,所到之处,无所畏惧,冲杀在前。刘备视赵云为弟也。

  刘备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为五虎上将军,爵位之高,已足矣。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赵云没有被刘备封侯是符合情理的

  赵云确实立过功,而且也两次救过刘禅,但没有大功,也不是刘备集团核心的武将。同时因为耿直的性格,几次对刘备犯颜直谏,所以他并不是刘备所喜欢的,加上本就不是核心层的武将,当然没有封侯赵云,确实浑身是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独立人格和坚定的原则立场,这和小说《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是不是很不一样呢?没错!这可就是历史。

  自建安五年(200年)赵云追随刘备开始,确实立有战功。

  建安十三年(208年),赵云在当阳长阪保护了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幼子刘禅到刘备身边。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江南之地。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兼任桂阳(今湖南郴县)太守。

  建安十四年(209年),孙权听说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亦即著名的“赵云截江夺阿斗”。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并召诸葛亮率军入蜀。诸葛亮率领赵云与张飞溯江西上,诸葛亮、张飞走北路,赵云则另领一军走南路,从外水沿长江而上进至江阳(今四川泸州)、犍为,最后在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汉中大战最激烈的时候,赵云有英勇表现,先是为救黄忠和部下两次突入曹军阵中,面对追兵先是大开栅门,先是偃旗息鼓,继而擂响战鼓、以弩箭射击,使得曹军为之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刘备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号赵云为“虎威将军”。

  然而,纵观赵云的职业生涯,鲜有斩将夺隘的记录,有功,但不是大功。赵云没有被封侯,完全说的过去。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黄忠封侯这件事上来理解。

  219年,刘备北攻汉中时,黄忠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赵昂,被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称汉中王,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赐关内侯,虽然诸葛亮认为: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羽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意思是说,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与关羽、马超相提并论。而现今让他们同列。马超、张飞在附近,亲眼见到他的功劳,还可以劝服接受;但关羽在远方听到这个消息,恐怕必定不会愉快,怎可能不作反对呢!但刘备仍决定实行,派费诗前往劝解关羽,黄忠便与张飞、马超、关羽同级

  其实,封一个侯对于已经自立为汉中王的刘备来说很简单也很容易,但是要使众人信服,确实得看战绩,赵云没有取得黄忠一样的战绩,因此也就更不可能与关羽、马超、张飞等同级了。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称赵云为“四弟”。其实这是有史实基础的,而且刘备对赵云很是信任。

  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而依附袁绍。赵云在邺城和刘备相认,感情好至同床而眠(想想刘备与关羽和张飞的关系模式)期间密遣赵云招募数百名士兵,对外宣称左将军刘备部曲,赵云从此追随刘备。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大败于当阳长阪。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数十骑向南逃逸。当时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便用手戟打那告状的人说:

  “子龙不会弃我而去。”

  不久之后,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到刘备身边。

  同时,刘备对赵云也很赞赏。汉中大战时,刘备亲自来到赵云战斗之处,赞叹说: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于是饮宴直到黄昏。

  可是以上只是二人关系的一面,还有另一面,那就是赵云的屡屡犯颜直谏。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刘备出征之后,孙夫人开始放纵骄傲,放任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为。刘备知道消息之后,认为赵云为人威严、态度慎重,一定能加以整顿,因此特别命赵云掌管内事。这时刘备对赵云耿直的性格、威严的气质,已经有所把握了。接下来,刘备就一次次地领教了赵云的个(品)性(格)。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议论劝刘备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

  “从前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何况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必须等到天下的乱贼都平定之后,才可让众人返回家乡去种植桑梓,回归故土去耕作田地,这样才是正道。益州的人民是第一次遭遇到战争,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叫他们服兵役,纳钱粮,也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

  刘备便听从赵云的建议。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之仇,赵云上谏说:

  “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而且灭了魏国之后,吴国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毙命,但其子曹丕篡盗大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气,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魏国,反而先打吴国。而且与吴国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

  但愤怒的刘备不听谏言,执意东征,并留赵云都督江州。

  刘备在三国时,就成功树立了“宽仁有度”的形(人)象(设),对于赵云的犯颜直谏他不会治罪,但比起能总能让刘备心里很爽的法正等人,赵云,真不是他的心腹。

  综上,从“理”上论,赵云没有说服众人的显著业绩;从“情”上说,也因犯颜直谏不是心腹,赵云,没被刘备封侯是再正常不过的。

  赵云是刘备手下与刘备相识时间仅次于关羽、张飞的将领,刘备最早的起兵时间是在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当年,靠着中山大商张世平和苏双的资金支持,才有启动资金,最终因为军功封官后又被朝廷罢免,刘备投靠了公孙瓒,也就是在公孙瓒这里,刘备结识了赵云,这一年是公元191年左右。

  随后不久,赵云发现公孙瓒并非仁政之人,以兄长去世而离开公孙瓒,同时也与刘备分别,直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期间,刘备投靠了袁绍,而赵云的家乡正是袁绍的势力范围,赵云与刘备才在邺城相见,从此,赵云开始跟随刘备,不离不弃。

  算起来,赵云跟随刘备及刘备所建立的政权有29年时间,赵云起初是以刘备骑兵队长的身份跟随,还在私下帮刘备招兵,在赤壁之战前,赵云几乎没有什么功劳,如果说有,就是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护送刘备的妾甘夫人和儿子刘禅安全回到刘备身边,这个不能算军功,只能算职责范围。

  赵云

  三国演义把长坂坡之战演变成为赵云的成名之战,三国演义中说赵云一个人杀了五十多员曹营将领,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是虚构的,当时兵荒马乱的,赵云一个人保护甘夫人和刘禅,有可能没有遇到曹军,也有可能遇到了小股曹军,但结果就是赵云顺利完成了任务。

  要知道刘备当时可是非常狼狈,连自己的两个女儿都被曹操手下的虎豹骑俘虏了,赵云能活着回来就已经不容易了,于是赵云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军,在这之前,赵云连名号都没有,接下来就是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赵云没有参与的记载,随后赵云随刘备南下攻打荆州南四郡,因为功劳被封为偏将军兼桂阳太守。

  但是关于赵云在随刘备平定荆州南四郡到底有什么具体战功,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肯定赵云当时是立了功,因为赵云从牙门将军升为偏将军,也不过一年多时间,只有军功才能升得这么快,之后,赵云因为得到刘备的信任,而负责担任刘备的内卫长,也就是负责刘备及家属人身安全的警卫部队长官,并且侧重于负责刘备家属。

  赵云救助了甘夫人和刘禅

  因为刘备并不只有赵云一个警卫长官,还有一个叫陈到的,统领刘备的精兵白毦兵,侧重于贴身保护刘备,而且陈成的地位与官职低于赵云,刘备入川后与刘璋闹翻,双方发生战争,同时庞统战死,刘备召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等人率军入川支持作战。

  打进江州后,赵云独自率军南下作战,并且独自攻克了江阳郡和犍为郡,这是赵云首次独自率军作战,并取得了胜利,随后众将在成都汇合,最终拿下益州,刘璋投降,因此赵云在攻取益州郡县有功劳,所以论功行赏时,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

  之后赵云还有一次功劳就是在汉水之战,汉水之战是汉中之战中的一个小战役,当时黄忠立下大功斩杀了夏侯渊,然后曹操率大军进入汉中,黄忠想抢夺曹军的粮食,赵云负责接应黄忠,率领小队骑兵遇到了曹军大部队。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

  赵云且战且退,退到营寨时,利用空营计,把营寨大门敞开,放倒旗帜,停止击鼓,以此迷惑曹军,果然曹军担心有埋伏不敢进攻,然后赵云率领营中士兵冲击曹军,曹军以为有伏兵,自相践踏,很多人落下汉水被淹死,赵云又立下一功。

  但汉水之战刘备没有赏赐赵云,直到刘备去世,赵云还是翊军将军,并且没有爵位,感觉赵云在刘备手下的地位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是刘备不信任赵云还是不重用赵云?为何刘备不给赵云封侯?

  直接原因就是赵云的军功不够。别说刘备不给赵云封侯,刘备在世的时候,连诸葛亮都没有封侯,诸葛亮的武乡侯是刘备去世后刘禅封的,诸葛亮有没有功劳呢?当然也有,比如为刘备规划了蜀汉发展战略,还有为刘备管理后方,并且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兵员,稳定的大后方。

  刘备与赵云

  再看看其他人,比如刘备最喜欢的谋士法正,刘备在世时也没有封侯,不过死后刘备给上了谥号,并且后来追封了翼侯的爵位,法正当然也有功劳,汉中之战最大的谋功就是法正,再比如李严,这可是刘备选定与诸葛亮一起作为辅政大臣的人,但刘备在世时也没有封侯,也是刘备去世后,刘禅封李严为都乡侯。

  还有魏延,这可是刘备生前破格提拔的将领,从牙门将一跃被提包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便是魏延也没有被封侯,还是后来刘备去世,刘禅封了魏延都亭侯,刘备在世时,只有关羽、张飞、黄忠三人封了侯。

  关羽的爵位是公元200年在白马之战中斩颜良,曹操上表汉献帝给封的汉寿亭侯,这可是朝廷正式分封的,而不是刘备封的,刘备在世时,也默认了关羽的这个爵位,张飞是在刘备拿下荆州后封了新亭侯,这是张飞第一次被刘备封侯,最直接的功劳就是张飞在当阳桥带着20个骑兵阻挡了数千曹军追兵,为刘备逃跑赢得了时间。

  刘备与赵云

  除此之外,张飞在北方跟随刘备几十年的时间中肯定也有立功,但一直没有被封过,张飞这样的元老被封侯,一是因为资历老,二是因为战功多,注意是战功是可以累积的,累积到一定程度然后再一起分封。

  黄忠在公元219年被刘备封为关内侯,关内侯算是侯爵位中最低的,因为黄忠在汉中之战立下了大功,斩杀了曹军的主将夏侯渊,从而直接影响了汉中之战的胜负,这个功劳算很大了,但是只封了个关内侯,可见当时封侯是很难的。

  总体来说,刘备在世时,封的爵位比较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刘备所封的爵位都是虚爵,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尚处于创业打天下的过程,本身刘备自己的地盘就很小,而且常年不断地进行战争,哪里还有食邑分封出去给功臣呢?只有天下已定,地盘稳定,才有能力分封。

  赵云

  比如曹操给关羽封的汉寿亭侯,更多只是荣耀,兵荒马乱的,关羽能上哪里享受食邑吗?如果封地是敌占区,这不就是个空头爵位吗,那不如以后稳定了再封,所以刘备生前封的爵位相当少,没有很大的军功,是不会封的。

  而赵云有军功,但是没有很大的军功,赵云的军功显然不如黄忠,而且资历不如张飞,所以就没有封侯,但并不代表不信任赵云,刘备让赵云保护自己的家属,这就是绝对的信任,谁会让一个不信任的人来保护自己的家属安全呢。

  另外,赵云虽然是个杂号将军,官职上不如黄忠,地位上不如魏延,但也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时,赵云负责都督江州,有兵权,有地位,相当于军区司令,而且江州差不多就是二线,刘备败退永安时,赵云第一个出现救援,这就是重用和信任。

  赵云有功,既救过刘备的夫人孩子,也时刻护卫在刘备身边,任劳任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为何刘备活着的时候没给他封侯呢?原因有两个:

  1、刘备在世,蜀汉能封侯的不是立功甚大的,就是一国脊梁的大才,在这些人中,当然不包括赵云。

  2、职责所在,限定了赵云发挥的机会,作为武将没功劳,也就无法封侯了。

  有人说,赵云是三国中最完美的武将。可是,他的主公刘备却不这么看,虽然收为心腹,但一直没把他当作大将之才来用。

  既然不用,也就没有什么机会表现,自然也无大的功劳,想封侯就只能等待后主刘禅登基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改元建兴。

  就在这一年,刘禅开始大肆封赏群臣,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升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

  汉末皇室衰微、诸侯争霸,赵云年轻热血率领本郡义从加入了公孙瓒的麾下。在此期间,结识了同样投奔公孙瓒的同学皇叔刘备,相见恨晚。

  不久之后,赵云兄长去世,不得以回家守孝。七年后,赵云在邺城与刘备重逢,从此追随刘备一生。

  以上是赵云一生中比较出彩的几次战斗经历,他不像关羽能独领荆州一军做统帅,也没有黄忠阵前斩杀夏侯渊的功绩,在刘备和诸葛亮眼中,赵云中规中矩、厚重忠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侍卫统领(中护军)。

  可能是在这个职位上没有人比赵云做得更好吧,也可能是刘备、诸葛亮舍不得放赵云出去。总之,赵云立功的机会并不多,想封侯就更难了。

  赵云性格忠厚,面对功劳不争不抢,但做起事来很有原则。有些时候,也敢于犯颜直谏。曾经有多次,直接顶撞刘备的记载,很让刘备难堪:

  1、攻下成都后,刘备打算听从建议,将城内的房产、田产赏赐给诸将,赵云却极力阻止。

  赵云很有大局观,他认为应该把这些归还给城中的百姓,用来安定民心,这样不但可以让百姓安心种田,而且可以得到民心,以便于日后顺利征兵。刘备采纳他的建议后,结局果然如赵云所预料的那般。

  2、关羽被东吴所杀后,刘备准备尽起大军复仇。蜀国朝堂,只有诸葛亮和赵云坚决反对,因此,二人都被刘备留在后方守家。

  直到夷陵惨败,才知诸葛亮和赵云的眼光长远,可是,为时已晚。蜀国接连惨败,已经失去了问鼎天下最好的时机,只能偏安蜀地苟延残喘。

  刘备在世时封侯者,包括:关羽汉寿亭后(曹操请封的);张飞因据水断桥之功,封新亭侯,后进封为西乡侯;黄忠因定军山一役,斩夏侯渊,封关内侯;马超原封都亭侯,后进封为斄乡侯;庞统死后,追封为关内侯;法正死侯,封其子法邈为关内侯。

  可见,刘备生前封侯还是很谨慎的,连诸葛亮都没捞着个最低级别的亭侯,就更不用说赵云了。

  到了建兴元年,刘禅登基才给一批老臣雨露均沾,拜诸葛亮为丞相,封武乡侯;封赵云永昌亭侯;魏延都亭侯等。

  公元261年,直到赵云病逝三十多年后,追溢为“顺平侯”,这才是赵云的最高也是最终荣誉。

  “顺平”二字是褒义的,但用在一个武将身上,就显得平庸了。为何这样说?看字面谥法意思,柔贤慈惠为“顺”;执事有班为“平”。

  二字中没有丝毫彰显其武功赫赫的意思,看起来像是形容儒将的多一些。这也是蜀汉朝堂上下,给赵云一生的最后评价。

  如果说到历史上,赵云封侯是刘禅封的,刘备的确没封赵云。

  先得说明一下,封侯是皇帝的专利,就算曹操也无权,只能上表请封,那怕只是形式上的,也得走这过场,否则就是僭越之罪,等同于造反。关羽的汉寿亭侯,就是关羽刺杀了颜良,解白马围算是立了大功,曹操奏请汉献帝给封的,可不是曹操封的哦。虽只一亭侯,因为来路正,关羽一生以此为荣。

  刘备未称帝之前,是没有资格给人封侯的,否则就等同于向天下召告他要造反,造的还是汉献帝的反,他不可能为一两人的爵位冒如此大的政治风险,所以诸葛亮、赵云等,都没封侯。有些史籍说,张飞、黄忠等,刘备未称帝时都给他们封侯了,这是一种误读,应该是刘备上表汉献帝“请封”。因为那时天下大乱,曹操又把持着献帝,这种请求能否得到批准并不靠谱,报告打了,内部享受待遇即可,多少是种安慰奖,所以关羽很骄傲,“羞于老卒为伍”。

  前后左右四将军里,关羽是有亭侯爵位的,马超也有汉室封的侯爵,张飞、黄忠就要软许多。四将军是一级的,所以得给黄忠请一个关内侯的爵位。

  封侯还是个很严肃的事,打天下时最重要是讨功行赏,如赏罚不明,必至内乱,离心离德,还如何图谋天下?刘备对这事还是认真的。

  赵云的军功不足,是他无法封侯的重要原因。赵云投刘备后,并不象演义中写的那样,又是打先锋,又是助刘备招亲,可数出的功劳就是从新野撤退时,保护了刘备的家眷,并没长坂坡孤身七进七出曹营那么悬,所以谈不上有多大的军功。

  刘备入蜀时,赵云与关、张、诸葛亮都是留守荆州各地的,可见还是受刘备信任,后来刘备一时打不下益州,命诸葛亮、张飞、赵云等领兵入蜀,张飞还打了几个漂亮仗,特别是义释严颜,被誉有“国士之风”,赵云、诸葛亮进步顺利,没打什么仗,而取下成都,马超功劳最大。这样,赵云的战功,还不及一开始就随刘备入蜀的黄忠、魏延。

  汉中争夺战打了三年,大小阵仗无数,功劳最大的却是黄忠,定军山一战,斩了曹军在汉中的最高军事长官夏侯渊。黄忠是靠一场场战斗积累的军功得封后将军的,这成绩超过了跟刘备更久,也更与刘备亲近的赵云。赵云的级别一低,封侯也就无望了。

  到刘禅时,赵云还是凭军功封的侯,而不是因为救过阿斗。阿斗并不如诸多书中所描绘的那么无能和昏聩,并没什么任性胡为之举,不要被小说骗了。

  赵云封侯晚,并没什么阴谋、打压之类的,属合理情况。同时,刻意贬低赵云也不对,三国志被认为是前四史,是严谨的,有其史籍地位。陈寿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并列作传,是认可赵云的能力和功绩的,只是赵云的功劳来得晚一点。

  我们现在所认识的赵云,很大程度上是脱胎于《三国演义》中。毕竟那个武艺绝伦、白甲银枪、浑身是胆、忠义至上的赵云,更符合我们的认知。长坂坡时于万军从中救出刘禅,杀死砍伤曹将五十多名,视那百万之兵如同草芥。之后更是取桂阳,入西川,攻城略地驱敌杀将,纵横天下之间,尽显盖世大丈夫的胸怀。当然,与诸葛亮的CP感也贼强,两人都是刘备阵营中的柱石人物。以这样的功绩,封侯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在正史之中,赵云的记载不过寥寥两三百字,是同时期关羽、张飞、马超这一批名将中记载最简略的。真正明确记载的,也只有救主以及入川的功绩,其实这些功绩也足以让他有个侯爵,毕竟后期投降追随刘备的马超、黄忠都已经封侯了,之前的张飞、关羽更不用说,但偏偏就是赵云还是个翊军将军。不过,这其中同样有一个可怜人——诸葛亮,在刘备生前也没有得到封爵。诸葛亮没有军功,不被封侯还情有可原,但是赵云随着刘备平荆州、攻西川,军功不可能一点都没有的。而且凭着救主的功劳,便不是一个侯爵可以抵消的。但是刘备自始至终都没有给赵云爵位,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是从这也估计出赵云似乎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遭刘备待见。

  赵云在刘禅登基之后才被封为永昌亭侯,死后几年才被追谥为顺平侯,也就是一般的谥号。刘禅在长坂坡时毕竟年纪太小,对他的这位救命恩人一点也不感冒,但是刘备吝啬爵位至此,就有些不应该了。

  (全文完)

  先让我们把这句话看明白,理解上的差异是允许存在的。

  《三国志·赵云传》: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关于这段记载,我自己的理解是建兴元年的时候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并且被封为永昌亭侯。??这里是说建兴元年的时候赵云的官职和爵位!而不是说建兴元年的时候才被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和永昌亭侯!!!

  建兴元年的时候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升迁至镇东将军。是不是这样?那么问题来了,赵云的中护军、征南将军和永昌亭侯是什么时候谁给封的?不用问,刘备。什么时候呢?这就是我要说的重点。

  从《赵云传》《云别传》根本就没有记载。但是赵云的谥号是顺平侯,其中“顺”字是指打仗百战百胜、无论遇到什么样艰难险阻都能把胜仗打的很顺利!“平”字是指平定祸乱……什么样的祸乱让赵云能够追谥为侯爵呢?《赵云传》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吗?

  我们都知道,汉中之战的初期,刘备、法正、陈式、黄忠都有,没有赵云。汉中之战的后期,曹操驱数十万大军来夺汉水南岸,赵云奇迹般的出现在了汉水南岸?接替刘备出任汉中方面军总指挥,麾下大将黄忠、张翼、张著以及益州的当战的“男者”们。

  我先解答问题,此时的赵云就已经是中护军、征南将军并封永昌亭侯了。也有可能是在来汉中之前的几天,刘备急于调兵遣将阻击曹操,任命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并封永昌亭侯的。“云兵随忠取米”,就说明赵云此时就是黄忠的顶头上司!我再次强调,允许不同的解读。那么,赵云到底有什么样的造诣让刘备放弃身在汉中的马超、张飞不用,千里迢迢的把赵云调动汉中来救急?

  《三国志·李严传》方见端倪: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回家为民。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如前。我先不说就李严那个熊样能不能打出这么漂亮的仗?

  越隽郡,古代中国的郡级行政区划之一,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开邛都国而置,治所在邛都县(今四川西昌东南),辖境相当今天云南丽江及绥江两县间金沙江以东。

  永昌郡,古代行政区。位置相当于现代的中国云南省西部、缅甸克钦邦东部、掸邦东部的土地,始于东汉。郡治起初在嶲唐县,后来迁到不韦县。经历东汉、蜀汉、晋、宋、齐、梁各朝,陈朝丧失了该领土。

  看明白了吧!赵云赵子龙的征南将军、永昌亭侯是怎么来的。如果说仗是李严打的,为什么李严不是永昌亭侯?更不是征南将军!赵子龙远征缅甸??以少胜多,顺利平定祸乱,打出了中国人的气质?!其时,已经是建安二十四(219年)年初了,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已经由长安向阳平关方向压过来了……

  公元217年,马超、张飞被曹洪打退回汉中之后,刘备基本上就不能再让他俩上战场了,败军之将连敌方将士都嗤之以鼻,用这俩废物岂不是挫伤我军锐气!远在南方撑得胜之师的赵云,凭借其出色的战绩给予了刘备无限的寄托。为了表彰赵云的功绩、激励赵云再接再厉,授予其中护军掌握刘备的中央集团军、征南将军并封永昌亭侯,速来汉中前线,接替被张郃打得疲惫不堪的刘备。

  赵云就是赵云,我为什么说南方叛乱迅速被平息是赵云的杰作,而不是李严呢?我们看看曹操的下场就知道了,曹操在建安24年3月进兵阳平关,在沔水与赵云相遇,赵云就领了几十个轻骑兵把曹操一顿暴打!5月就被打回了长安,连曹彰来支援部队都没来得及看见?。更别说那些南蛮地区的“山野村夫”,根本就不够赵云看的。

  反观李严,在此之前李严打过什么胜仗了?在此之后还有什么出色的战斗表现?都没有!哪来的那么神奇,就打了一场胜仗?还是以少胜多的大胜仗。那么刘备打益州的时候李严为什么就不会以少胜多呢?而是投降了刘备。所以平定南中国之战说是李严打的?与事实极度不符!说是赵云打得,没有人不服。

  所以,赵云在汉中之战的关键时刻就已经是征南将军、永昌亭侯了。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本文由机械网转载编辑,欢迎分享本文!